眼下,黑龙江垦区改革已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伴随着“三大一航母”“两化一改革”的不断深入,垦区各地一手倾力抓改革,一手用力抓发展,既做到改革蹄疾步稳、如雨后春笋,又做到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绿色农业体系、强化资产优化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方面持续发力。两手紧握齐发力,十指并拢出重拳,催生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能,加速了垦区改革发展进程。
抓住增收关键点 崇尚绿色储能
中发〔2015〕33号文件指出,加强农垦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绿色、高效、可持续现代农业发展。
按照这一要求,垦区不断加大种养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广“三减”技术,严格执行田间绿色、科技等生产标准体系建设,既节约了成本,又储备了生态绿色动能。
共青农场引导职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加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提升农业品质和品牌,全力推进“三减”工作,加快发展“鸭稻”“蟹稻”“鹅玉”等有机农业生产模式,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绿色认证面积46万亩,有机认证面积12万亩。建立“种+企+销”“种+采+销”“种+加+销”“种+养+销”“种+包+销”五种模式,目前已授牌的天香养殖有限公司、宏祥牧业、凤鸣养殖有限公司、顺禾合作社四家庄园农业示范点,实现单一种植到以销促产的跨越,带动种植业由粗向精、由原粮向产品升级,打造有机绿色农产品种类117个。
近年来,绥滨农场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在水稻生产中大做“减”字文章,在“量”不减的前提下,通过减肥、减药、减水,提高水稻的“质”,以质取胜,以质提效。针对种植户乱施肥、施肥多的问题,农场打出了一套减肥“组合拳”,大力提倡测土配方施肥,使全场化肥使用量减少了5—10%,仅今年就少施化肥800多吨。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同时,还大写“增”字文章。近年来,农场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了两处万头猪场,加上新建设的白羽鸡场和奶牛集中养殖基地,生物肥原料充足。立足这一优势,2013年投入近500万元,从日本引进先进设备在第八管理区建设了一座有机肥厂。通过增施生物有机肥、生物钾肥以及秸秆还田,近年来,农场耕地有机质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水稻产量非但没有减少,还不断增加。农场还大力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增施生物药剂,仅2017年,就减少用农药量在10%以上,减少农药投入18吨,应用生物药,降低土壤残留8%以上。
为保证稻米生产全程绿色安全,肇源农场在水稻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绿色、有机标准,采用 “五统一”生产管理方式,推广应用大棚高台育秧、叶龄诊断、旱育稀植、浅湿干灌溉以及科学生物防病、灭虫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推广减农药、减化肥、减除草剂等种植方式。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鼓励职工收集废弃农药瓶袋,有偿回收,电池以旧换新,有效地避免了水田及土地的二次污染,倡导施用生物有机肥药和畜禽粪便,有效地改良并保证了土壤的极佳品质。哈拉海农场有限公司水稻种植面积由10万亩增加至14.5万亩,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活动,实现无公害、绿色基地全面积认证,完成有机认证面积12.1万亩,积极鼓励发展“蟹稻”“鸭稻”等有机水稻生产。为发展特色种植产业,2017年建起蔬菜智能温室大棚20栋,蔬菜大棚150栋,一次性打造成为齐齐哈尔市向北至内蒙阿荣旗规模最大的香瓜蔬菜生产销售基地。
红光农场充分发挥地理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鹅玉”生态绿色种养模式,将有机粘甜玉米种植和肉鹅养殖结合起来,以发展肉鹅特色养殖为重点,采取鹅灭草与鹅粪肥地的生态循环,实现了有机肉鹅养殖和有机玉米种植效益的“双丰收”。农场积极培育规范骨干专业养殖合作社、种养销专业协会2个,积极与龙头企业对接,与长春鑫丰源商贸有限公司签订了屠宰加工协议,努力实现年屠宰加工肉鹅50万只的目标,使肉鹅养殖形成“龙头+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打造成集孵化、养殖、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把握受众兴奋点 创新模式产能
黑发〔2017〕26号文件指出,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营销。
按照这一要求,垦区各地以市场为导向,盯准百姓需求、关注市场热点,积极探索发展“私人认领”“私人订制”等智能化模式,既做活了“订单种植”,又实现了效益与市场双赢。
前进农场为让消费者吃到安全放心大米,今年春季,农场科技园区着手推出“认领一块私属稻田,还您一家健康生活”的众筹认领活动。通过众筹认领,吸引资金、技术、市场,让传统的农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不断助力农业创新发展。此项活动面向全国各地的客户,消费者只需每年交纳2400元钱就可以认领0.5亩生态水稻田,稻田的种、管、收全程由科技园区负责免费托管,秋收后向认领人提供240斤精包装生态大米,同时一家三口还可以享受免费农业观光游一次。此外,在水稻种植的各个生产时段,消费者还可以从微信了解水稻水肥管理的实地实景状况,了解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生产全过程,以及当地的人文文化。“认领人”周杨说:“用这种方式购买大米,我们能够了解当地的环境是否受到污染,了解大米的生长、生产过程,真正是买着安心、吃着放心!”目前,这个农场已经有北京、哈尔滨等地10余名客户“认领”水稻,成为新时代的新型“地主”。
梧桐河农场位于松花江下游,一江三河环绕,富饶丰腴美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场的人们都崇尚绿色、生态的理念,推出了“互联网+特色种植”来开拓市场。2015年,农场面向社会推出α-亚麻酸转换水稻、β-葡聚糖转换水稻、富硒水稻三种功能稻“私人订制”,初步探索种植了20亩私人订制田,实行全程有机化种植。为了持续推进改革示范力度,2016年将订制基地扩大到190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8年农场继续加大力度,种植私人订制田400亩。据了解,私人订制每亩地水稻产量为900-1000斤,每亩订制价格为1万元,成本在6700元,每亩地收益3300元,比常规种植水稻亩产按1200斤计算,亩效益高出2700元。400亩订制田总效益达到132万元,较普通种植效益增加103万元。订单农业不仅提高了种植户的收入,也让订制者吃上健康、安全、纯正、芳香的梧桐河大米,实现了双赢。
近两年来,友谊农场种植的生态水稻推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控体系,实现了传统农业升级为“智慧农业”“可追溯农业”“定制农业”良好发展模式。建立全面积92万亩的可追溯水稻基地,实现水稻优良稻种供应、生产资料施用标准、农业技术培训等标准化生产,引导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生产基地、农业合作社,积极发展网络分销业务,推动一批标准化水平较高的农产品进行网上大宗商品交易,开辟多层次的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农场还以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积极推进“部门监管、基地自控、消费者监督”的方式,通过追溯信息平台、物联网监测,录入作物种类、农事记录等基础性数据资料,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了解农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实现全程质量可追溯。
寻求经济增长点 优化经营提能
中发〔2015〕33号文件指出,要创新农业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股份制、公司制等农业经营形式,构建新型劳动用工制度。
按照这一要求,垦区各地进行了多方位、多元化、多种类的探索,既开展大农场统筹小农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市场化用工制度改革,又推进股份制优化重组、战略投资者引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改革探索,为促进经营主体市场化、规模化、高效化运营提供了强大的动能。
为有条不紊地推进农场企业化改革,九三管理局以试点的方式重点开展了市场化用工制度改革、模拟股份制改革和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系列配套工作。各农场认真分析、总结山河农场在“建立劳动用工总量控制和动态平衡体系、逐步消化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人员、创新和规范劳动合同文本、完善农业职工能进能出机制”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制定本农场市场化用工制度改革方案,做好总量规划和内部控制。以荣军农场农业模拟股份制为样板,加快推进农业模拟股份制改革,立足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在实践中深化对“大农场统筹小农场”“三联”“五化”等观念的认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向产业化、公司化经营过渡的新路;加快培育农场二级经营主体,在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打造北大荒集团成本控制中心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一场一业”,培育特色产业和产品,增加土地之外的经营收入。
针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改革,嫩北农场依托绿色食品基地资源优势,引进蔬菜真空冷冻加工项目正在施工中。同时,各农场还以各种形式入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山河农场在甜玉米加工项目中参股23%、哈拉海农场在鑫源牧场中参股10%、嫩江农场以3年土地承包费入股的方式占股28.9%参与蓝靛果种植,这些项目为农场企业化改革蹚出了新路。
齐齐哈尔管理局在推动农场企业化改革的同时,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企业化改革打基础。 大山种羊场携手黑龙江省千百岁乐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集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种植、养殖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综合经营体“悠牧小镇”,推动旅游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克山农场对具有自主经营能力的场直单位实行公司化改造,组建了林业等多个公司,推进市场化经营,提高竞争力。查哈阳农场发挥品牌优势,成立了查哈阳米业有限公司,依托“查哈阳大米”垦区唯一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优势,做大做强绿色稻米产业。
绥滨农场通过公司化改造,完善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让职工从土地资源中获得了更大的利益。种植户的市场意识得到加强,通过与米业对接,订单种植面积扩大到5万亩,每亩地增加效益500元。通过与加工厂对接,从单独种植向产加销转型,年加工销售中高端大米500余吨,增加效益200万元。特色种养产业初具规模。目前,水稻特色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种植木耳210万袋、紫穗槐2300亩、竹柳500亩。年养殖大鹅2.5万只,林下鸡1万只。农场以建设龙门福地健康食材生产基地为目标,整合管理区、场直社区及民营企业优势资源,开发出龙门福地富硒香米、烤鹅、木耳等118种系列产品,年销售额达1600万元。
双鸭山农场积极探索土地承包权模拟股份制、企业化经营等农业经营形式,积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形成“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农工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农场第六作业站成立了金兰谷经特作物种植合作社,合作社共有土地2258亩,以每公顷保证社员4000元纯效益与天隆酒业签定种植合同。其中种植大麦225亩,小麦225亩,糜子485亩,高粱1547亩。农场在抓好企业化改革的同时,重点研究企业的经营发展之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模拟股份制等经营机制、体制,努力增加公司经营性收入,大力压缩各项生产及社会成本,切实做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