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一甲子 创新发展建新功

时间:2015-05-06作者:柏华胜 来源:《中国农垦》2014年第12期

    自1954年创建以来,安徽省潘村湖农场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个春秋。回望潘村湖农场60年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一幅幅镌刻着农垦人矢志不渝、艰苦创业的壮丽画卷正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如今,潘村湖农场不断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个现代化国有农场犹如一枚熠熠闪光的珍珠镶嵌在淮河之滨女山湖畔。

敢叫荒圩变粮仓

   1953年秋,经华东农林水利局批准,安徽省农业厅副厅级干部张心田率领一支13人的勘察小组,从明光镇骑马来到潘村湖畔。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调查,勘察小组向华东农林局提交了专题报告,认为“淮河河套与女山湖之间10万亩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初步选定可以在这里兴办一个国营农场”。
   1954年春,张心田作为首任场长率领拓荒队伍开进了潘村湖圩区,苏制拖拉机隆隆的轰鸣声打破了这片亘古荒原的宁静。潘村湖农场在共和国成立的第五个年头诞生了。到1958年,第一代潘村湖农场职工共开垦土地4.4万亩,硬是向荒滩湖洼要来了粮食。到1970年代,农场已建成皖东地区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60年来,农场体制多次变化。1958年8月,农场下放为嘉山县先锋人民公社第一直属机耕大队;1961年10月,恢复国营农场建制;1969年9月,农场改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七团;1975年1月,再次恢复为国营潘村湖农场;2008年11月,农场名称改为安徽省潘村湖农场。目前,农场土地总面积41720亩,其中耕地32290亩,林地4000亩,水面3975亩。现有在职职工1800余人,离退休人员1300多人。农场被纳入全国农垦百佳良种企业,农业部种子项目区,国家级优质专用小麦繁育基地,是安徽省现代农业示范农场之一。

做强主业促“三增”

   潘村湖农场是安徽垦区重要麦豆种子生产基地。近年来,农场以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为抓手,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深松深耕、精量播种等增产技术,注重良种良法良方配套,农机农艺农水结合,小麦产量和品质快速提升,有力地推进了农场种子产业迅猛发展。种业在农场经济发展中的主业地位得到确立并不断巩固,较好地实现了职工增收、农场增效、科技示范作用增强的目标。2014年午季,全场3万多亩小麦种子粮平均单产接近1100斤,单产总产取得了双超历史的佳绩。
——种业规模位列全省前茅。农场种子工程经过先后五期改建扩建,目前已拥有现代化种子烘干加工线7条,标准种子检验室1所,金属圆筒仓26座,标准粮库5500平方米,总仓容达4500万斤。农场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小麦原良种4000多万斤,大豆良种200多万斤,成为全省最大的常规种子加工中心和皖垦种业公司核心企业之一。
   ——种子研发成果显著。农场农科所是安徽农垦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农业科研单位之一,该所研发成功双优大豆品种皖豆15、皖垦豆96-1和小麦新品种皖垦麦1号,其中皖豆15获得全省农村科技进步二等奖,皖垦豆96—1获安徽农垦科技成果一等奖。由该所选育的青农3号小麦新品种已进入评审阶段。另有多个小麦品种在进行生产试验,三个水稻品种进入区试阶段。
   ——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农场进一步加快农机更新步伐,加大农机投入力度,完善农机服务体系。目前,全场拥有大马力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具219台,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3.3万千瓦。一期农机大院建设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二期农机大院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中,预计今年底可交付使用。
   ——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正在抓紧建设中。去年以来,农场以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为契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亮点工程建设,树立农垦发展现代农业的旗帜,打造安徽一流、滁州领先的现代农业核心区。一是突出建设高标准农田。建成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带、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二是精心实施核心区建设。建设土地治理核心区面积3500亩,实现道路沟渠硬化、作物喷灌自动化、田间数据信息化、总体效果景观化、科研水平现代化、农机装备精良化、养殖小区功能化。将核心区打造成为集种子科研繁育、设施农业和农业信息化及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集中示范区,切实把农场现代农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垦地合作结硕果

   2011年以来,潘村湖农场充分发挥国有农场组织化程度高、农业科技力量强、农机装备新的优势,以承接农业开发项目为平台,与地方政府开展深度合作,取得了较好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与当地政府合作,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12年10月,安徽农垦集团公司与潘村湖农场所在的明光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垦地合作项目战略框架协议》,合作内容包括种业、房地产开发、产业集中区建设等。首个合作项目“明光市潘村洼现代农作物种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已经于当年底付诸实施。该项目的实施,可使潘村洼内2个地方乡镇的11.8万亩土地,每年生产种子1.3亿斤,实现利润1.2亿元,潘村洼村民亩均增收400元。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有效提升了农场实力和企业形象。
   ——发挥国有农场农业优势,积极与地方开展农业生产合作。按照《潘村湖农场垦地合作开发2012—2020年发展规划》,农场正分步实施好各项工作。一是铜陵市胥坝6000亩农业开发项目于今年4月进入实施阶段,并取得了当年启动、当年见效的“开门红”;二是与明光市水务局现代农业合作项目进展顺利,400亩景观苗木基地在淮河南岸绵延数百米,明年可扩大到1000亩,项目发展前景喜人。与江苏省盱眙县的农业合作项目进展顺利;三是注重发挥农场农业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积极拓宽科技培训辐射范围,通过举办阳光培训工程和“百场、千户、万人”农技培训活动,重点对良种繁育基地的广大农户开展好各项技术培训活动,帮助地方乡镇培训高素质农民队伍,提高广大粮农的科学种田水平。
统筹发展惠民生
   农场在很长一段时期承载着一级政府的诸多职能。2003年以后,农场的政法、教育、农电等社会职能和机构、人员才逐步移交地方政府。目前,农场社区有卫生服务站1个,居委会2个,辖区面积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5000人。农场商业区有金融机构2家,商铺170多个。
   ——民生工程建设成效显荐。从2005年起,农场抓住国家实施蓄滞洪区移民迁建工程的机遇,将移民迁建与农场城镇化建设有效结合,加快农场小城镇建设步伐。2010年和2011年,农场又通过实施垦区廉租房、危旧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工程,进一步完善场部中心区城镇化建设水平。几年来,全场已建成楼房70幢,农场九成以上职工家庭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职工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场容场貌焕然一新。容纳900多户的“蟠龙花园”小区内道路宽敞,绿树成荫,健身器材齐备,电子监控不留死角,是滁州市乡镇示范居民小区。农场商业区规划整齐,路灯、绿化带、监控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成为当地新的商务中心区。纵贯圩区南北的苏义干沟农场段3.5公里景观绿色长廊目前已基本建成,成为潘村湖圩区又一亮点工程。
   ——职工致富能力得到提升。从2012年9月起,农场开始实施 “职工素质提升行动”。活动计划用三年时间对职工进行形势教育、技能培训等,使职工真正具备创收和致富能力。在活动实施的三年里,农场计划每年投入100万元左右的资金,本着“一户培养一名创收能手”的目标,对职工家庭农场统一开展各类实用技能培训,培训资金由农场出大头,职工出小头,让农场广大职工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其外出务工的创收能力。今年以来,农场积极联系社会专业技能培训机构,分批完成培训课程。目前,全场有600多名职工已取得机动车驾驶、家政服务等上岗证书,有的已经持证就业。
创新驱动谋发展
   在建场60周年之际,农场立足垦情场情,进一步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核心,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以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垦地合作为平台,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逐步形成了“131”产业发展格局(1指现代农业;3指种业、苗木、高效农业;1指对外流转土地开展垦地合作),促进农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潘村湖农场建设成为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统领,以农业高科技示范园、高效作物示范园、循环农业示范园和休闲农业示范园为支撑的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目标。
   二是以优化农业结构为抓手,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在种业之外建成蔬菜、苗木、养殖等新的龙头产业,促进农场增效、职工增收和科技示范作用增强。
   三是结合安徽农垦深化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指导意见精神,切实做好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以土地有序流转为抓手,以“三少一多一保障”(“三少”即少部分人种多数田,少部分人种植高效作物,少部分人经商办企业。“一多”即多数人外出务工。“一保障”即对符合条件的生活特别困难的职工,农场帮助其申办低保、困难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为支撑,稳步推进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农场组织化优势,鼓励职工自发成立农机合作社、运输合作社、农技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及产后的技术服务,同时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问题。
   四是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通过开展垦地合作,充分发挥农垦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县域经济建设,以良好的合作成果,彰显农垦示范引领现代农业的光荣使命。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有时。走过了60年风雨历程的潘村湖农场,站在新的起点扬帆远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将继续抒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作者系安徽农垦潘村湖农场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