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辽宁垦区以贫困农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工增收、农场实力增强为目标,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立足点,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植新型产业为抓手,加大整合扶贫资金力度,加快发展经济效益高、增收效果好的设施农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了推动产业发展、加快脱贫步伐的良好局面,贫困农场经济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辽宁垦区有21个农场被列入贫困农场,其中15个为重点扶持农场。在总结“十一五”扶贫工作的基础上,垦区确立了强化基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推进优势产业开发作为扶贫工作重点的总体思路,通过扶贫项目带动,积极引导贫困农场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贫困农场优势主导产业,有力促进了贫困农场各项事业的发展。2011-2013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5870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扶贫资金3850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800万元,自筹资金1220万元。完成扶贫项目29个,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个,提升农业基础条件项目4个,产业发展项目12个。产业发展及提升农业生产基础项目共投入扶贫资金4400万元,占总投资的75%。共改造中低产田3.45万亩,更新换代果树品种6400亩,建设设施农业蔬菜大棚480栋,树莓生产基地2000亩,海蜇示范区4000亩,葡萄园基地1400亩,500吨果品储藏库一座,绒山羊养殖2700只,苗圃基地建设243亩。葫芦岛市前所果树农场和大台山果树农场通过对果树品种的更新换代,改变了品种单一、附加值低的局面,年可产更新换代苹果9000吨;沈阳市三台子畜牧场建设树莓基地2000亩,年销售收入可达1260万元,年平均利润215万元;丹东市海洋红农场海参养殖项目,年销售收入3100万元,年实现利润500万元。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贫困农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3年垦区贫困农场实现生产总值17.85亿元,与2010年比年均增长15%。2013年贫困农场人均纯收入8854元,比2010年的6404元增加2450元,年均增长11.4%。主要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在垦区占有的份额也在逐年增长。2013年粮食产量达到19.20万吨,肉类总产3.29万吨,水产品总产1.37万吨,禽蛋产量2.1万吨,与2010年相比,分别年均增长11.5%、10.4%、7.3%和12%。
二、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贫困农场生产条件
“十二五”前三年,通过扶贫项目带动,垦区贫困农场累计修建道路25.6公里,维修农田作业路35公里,新打灌溉用机井320眼,改造中低产田3.45万亩,购置农机具210台套。贫困农场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夯实了农工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
(二)抓典型,起示范,倾力培育脱贫致富示范场
本着“着眼点要高,思路要宽,目标要提升,全力打造脱贫致富示范场”的要求,重点帮扶朝阳市的贾家店农场和八家农场,使之成为辐射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经济发展的标杆。实施扶贫项目6个,重点对两个农场的道路、饮水、设施农业、种子基地等项目进行了建设,使农场的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贾家店农场以“龙头企业+基地(农场)+农工”的模式,形成了以优良种子培育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仅制种业一项,农工人均纯收入增加500-800元,农场年均实现利润100万元以上,扭转了长期亏损的局面,农场的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八家农场按照“一年见成效,两年大发展,三年变面貌”的总体要求,通过道路及蔬菜大棚建设,不仅解决行路难问题,更使蔬菜保护地成为农场农工增收的产业项目,建设了270个大棚,年可实现收入1620万元,种植户平均年可增加纯收入3万元。两个农场现已成为具有影响力、带动力、示范型的农场,“春风雨露映朝阳”已成为垦区帮扶朝阳地区贫困农场培植优势主导产业的真实写照。
(三)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贫困农场的产业发展布局
注重区域性、优势性和特色性相结合,通过调研论证,垦区确定了辽西北地区以设施农业和改造中低产田为主,辽东地区以林下特色产业为重点,辽南地区从果业和基础设施改造入手的产业发展布局,主导产业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种子、水产养殖、畜牧养殖和林下经济等。产业开发式扶贫的稳步推进,使贫困农场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四)拓展扶贫资金来源渠道,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社会帮扶、金融撬动等多元投入,整合资金,形成合力,全力打造贫困农场的致富产业。与地方财政、交通、电力、水利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利用新农村建设多项惠农政策,做好贫困农场道路建设、电网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省扶贫办已将贫困农场纳入了省级扶贫开发规划,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贫困人口救济、扶贫产业开发贷款等方面给予扶持,享受到了地方乡镇同等的扶贫政策。特别是省财政给予农垦的省级扶贫配套资金已从2008年的每年200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400万元,并将随着农垦专项扶贫资金的增加继续给予增加。
三、经验和体会
(一)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贫困农场的共同特点是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差,农业生产整体水平一直很低。近年来通过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低产田改造等项目的建设,有效地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了农场发展后劲。经开发改造的3.45万亩中低产田基本已达到田成方、渠成系、路相通、林成带,各项水利设施齐备,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标准,确保了粮食稳产高产。
(二)把科技扶贫放在突出位置,以科技促进产业发展
贫困农场大多处于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才缺乏、文化落后的地区。“十二五”期间,通过积极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如良种引进,育种、制种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等,重视抓好职工技术技能培训,采取各种方式提高职工科学文化素质,为促进贫困农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三)以资源为依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立足地方特色,整合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主导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同时,围绕优势农业发展高效农产品加工业,逐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结构合理、布局合理。
(四)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资金,拓展扶贫资金来源渠道,积极争取各方面投入,整合垦区内外各种资金,加大贫困农场投入力度,集中资金解决贫困农场发展瓶颈问题,培育优势产业,增强贫困农场自我发展能力尤为重要。
(作者系辽宁省农垦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