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时间:2012-06-14作者: 来源:《中国农垦》2012年第2期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文/王海存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稳定发展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锁定三农主题,农业发展环境得到大幅度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改善,农业取得巨大成就,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有好又快发展。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如发展模式单一、农业生产面源污染严重、农业资源消耗量过大等。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享受型消费越来越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势在必行,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生态循环农业已成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面临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新的模式,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有效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

  (一)农业种养结合循环模式

  种养结合循环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将种植业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利用沼气发酵装置,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加工处理,生产出清洁的沼气能源,沼液沼渣直接农用,从而在农业系统内部实现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这种模式主要有畜禽动物粪便“ 畜禽动物粪便“ 畜禽动物粪便“ 畜禽动物粪便粪便等类型。

  (二)化肥、农药减量循环模式

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过量使用,对土壤、环境等产生一定的污染。按照减少化学物质投入就是减少污染排放的理念,在农业种植、生产、管理过程中,规范化肥、农药的使用,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病虫害物理处理等技术,减少化学物品使用量并提高其利用率,加大优质生物肥的使用力度,既可以减少对土壤、空气、水的污染,又可提高农产品质量。

  (三)节约资源清洁生产模式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业资源浪费严重。节约资源清洁生产模式主要是通过建立一整套清洁化生产机制,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引进先进的节水、节肥等设施设备,推广应用肥水同灌、滴灌喷灌、动物养殖粪便清洁处理等新技术,实现减少投入和发展清洁生产。 

   (四)农业废弃物加工循环模式

农业生产过程以及农产品进入消费或者工业加工后,都会形成大量的废弃物,最常见的就是畜禽粪便直接排放、秸秆堆放等。农业废弃物加工循环模式将畜禽粪便、秸秆、生活污水通过集中发酵生产沼气用于生产生活,产生的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料直接农用,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秸秆还可以通过秸秆加工成型技术加工成防火板、玻镁板、秸秆瓦、彩瓦等优质的环保建筑材料。该模式的优点是既处理了生产生活垃圾,又实现了对农业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

  (五)观光农园生产循环模式

观光农园发展模式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中的朝阳产业。该模式主要是以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农业生产经营为载体,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对农业内容和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规划,发展绿色立体循环农业(上果下林、上草下渔等),形成环境优美、结构合理的立体旅游观光区,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拓展农业在旅游观光方面的功能。

 

二、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抓手,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抓好生态循环农业种养环节,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

跨越绿色壁垒,实现在更大范围内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高效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上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从种养环节着手,发展生态循环的种植方式,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全程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势在必行。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从多方面采取举措,从源头上把住污染关,按照绿色农产品的技术标准,建立良好的农业生产规范;大力推广环保型新技术和种养模式,指导农民在生产中合理和安全使用化肥、农药,鼓励使用有机肥、野肥、绿肥,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帮助出口企业完善原料检验制度;加强对原料的监测控制,确保原料合格。同时,制定与国际市场对接的农产品标准体系,使产中、产后的质量监督、管理都能与国际市场接轨。采用这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措施,将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产品品质安全水平。

  (二)抓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环节,从结构调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外向型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循环农业产品市场化。二是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融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与环境保护为一体,通过大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协调农业生产和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三是以绿色农业为基础,构建集农业种植、养殖、农业观光、度假、食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把农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发展针对城市居民消费新需求的生态型、科技型观光农业。四是以生态学、系统科学和环境美学为指导,因地制宜地设计融农业生产、示范推广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区,应用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技术,合理构建不同功能区之间和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再生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模式,建立起具有良好持续再生能力的综合生产结构。以上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式,在实现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又能保证农产品品质,提高综合效益水平。

  (三)抓好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与废弃物利用环节,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围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这一主题,应做好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中新技术推广和废弃物利用关键环节。一是利用生态循环农业标准化综合配套集成新技术,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与此同时,整合资源创建品牌,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的农产品的知名度。二是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建立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及其包装物的集中回收处理机制,促进再生利用,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三是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以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农产品加工下脚料、水产养殖用水循环回用等为重点,着力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扩大优质良种和精准技术应用,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大发展,提升农产品品质,保障好广大消费者食用安全和身心健康。

  (四)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入手,实现农产品质量可追溯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近年来农产品质量问题频发,成为国家重视、百姓关注的焦点。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是将追溯信息采集与质量控制有机结合,对农产品生产全程实行追踪溯源,强化质量安全责任落实,满足消费者知情权,提高农产品质量整体保障能力,兑现农产品安全质量承诺制度的实现形式。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顺应质量追溯要求,可降低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有利于保证农产品品质和质量,更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质量追溯。具备生态循环农业良好发展基础的企业,应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以此进一步强化生产者责任意识,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产品品牌影响力,促进企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作者系山东省济宁市南阳湖农场场长)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