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艺术之城 塑造人文精神

时间:2013-05-07作者:郑国玲 来源:《中国农垦》2013年第1期

  晨曦微露,映小城,赛过人间春色;
  人文悦动,惠全民,幸福绵延如歌。
  这是一座小城居民献给自己家乡的颁奖辞,庆祝家乡获得“十佳宜居农垦城”称号。这就是人文精神铸起的艺术之城——黑龙江农垦八五七农场。

打造艺术之城的源泉在哪里?
就在百姓的期盼里

  一座城镇,需要灵魂,而八五七农场的城镇灵魂正是艺术。每一位来到小城的游客都不禁感叹:“这座被称为艺术之城的小城确实很美!”同时,每位游客也不禁好奇:“这座小城缘何定位为艺术之城,究竟什么是艺术之城?”是的,客人与游人们所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正是八五七农场党委在城镇长远发展战略规划中定位“艺术之城”时思考最多的问题。
至2011年底,农场已经连续几年实现生产总值、粮食总产、人均纯收入“三创历史新高”:生产总值突破14亿元,粮食总产30余万吨,人均纯收入2万余元。
  生产条件的日益改善,生产技能的娴熟,促进了生产水平的稳定提高。当人们无需再为丰衣足食而奔波,自然产生了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满足职工群众日益提高的需求,就是我们打造艺术之城的源动力,我们要为职工群众打造一座风格多元、功能完善、设施现代、景致优美的城镇,让每一位居民享有美好生活。”农场场长张剑霜在阐述“为什么打造艺术之城”时如是说。
如何给“艺术之城”下个定义?因为她不似生态之城或和谐之城等这般见其字便知其意。艺术的涵盖范围太广,让人无法找到一种具象的东西去比拟。然而,唯有“艺术之城”方足以承载农场党委为民、惠民、富民的宗旨和理念,也唯有“艺术之城”方足以满足职工群众所盼、所需、所求。
  在“艺术之城”打造过程中,农场党委十分注重顶层设计。农场党委没有闭门造车、没有“拍脑袋”,他们遍访专家、广泛借鉴、请全民畅所欲言,最终给出了答案。“艺术之城”就是一座空中俯看胜林园、行走其间赛公园、生活其中是家园的宜居城镇,是一座融合音乐与美术等不同艺术形态、古朴与现代等不同艺术年轮的品质城镇,是一座兼具水乡的灵秀与北国的雄浑之美的魅力城镇,是一座拥有包容大气之性格、创新致远之精神的多元城镇。
  打造“艺术之城”的目标是:场内场外相接、人文地理相融、跨越空间布局、边境国界交流、产业结构交叉、幸福指数攀升、社会整体和谐。这是这座艺术之城所追求的发展目标,是农场党委向全场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于是,“一城两区三站”的城乡布局规划新鲜出炉,“四横三纵一水”城镇绿轴和景观水脉生态格局同步确立。根据规划,将在“十二五”期间通过撤并形成一个中心城镇、两个管理区、三个作业站主体布局。从新城区扩建到老城区改造,从敬老中心迁址新建到文体中心开工投建,从小区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到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打造艺术之城的一项项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工。
  仅2012年,农场就投资1.4亿元配套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开始实施的“新城南移西扩”工程,新建4个住宅小区,为居民提供50至100平方米面积不等、户型不同的住房1230套;小区内公共配套工程同步展开;立足水文化,打造“一带两环五园七彩八景”特色景观效果,居住区绿化8万平方米,为居民创造了道路沿线有景观、小区内有广场、居民楼下有公园的良好人居环境。
  走在城镇的每个角落,从拓荒足迹再现到泄洪壮歌追忆,从四季风光再塑到昼夜景观交互,从北大荒精神传承到时代品格锻造……历史的断面作为一个个节点在城镇中被印刻下来,他们或成为雕塑,或化为廊柱,或变成文艺作品,组成了这座艺术之城里随处可以找得到的艺术符号。徜徉其中,移步换景间处处林网纵横,层楼起伏,城镇雕塑和建筑小品点缀于绿树鲜花间,巧夺天工的建筑之美、融合了自然山水与人文关怀的生态景观,处处让人留连。全场城镇化率已达83.6%,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4%。

塑造人文精神的源泉在哪里?
就在百姓的创造里

  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即是这样的一种力量,它能够使人与城镇不再分割,人与人不再隔阂。八五七拥有塑造人文精神的历史文化底蕴,塑造人文精神是我们向前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选择。”张剑霜在解读人文精神时这样概括。
  “人文”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人们的思维、情趣、人格、理想、信仰和价值观等之中。“人文精神”以人的价值和能力的充分实现为宗旨,把人作为“完整的人”来关注与尊重,是人本性的回归,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艺术的领域;它要求合理、恰当地把握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它构成了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人文精神的塑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农场决策者提出了人文精神塑造的三阶方案。
  第一阶:全民互动,提升境界,汇聚集体智慧,锻造属于八五七人民的人文精神。农场为此搭建了星期五大讲堂、大学生发展论坛、与高校教授面对面等一系列互动交流平台。2012年6月27日,围绕“打造艺术之城,塑造人文精神”这一主题,第五届大学生发展论坛拉开大幕。参加论坛的大学生们到农场参加工作的时间不同、岗位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道出了各自内心真实的感受:
“我认为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力量,惟有强大才有吸引力,惟有广泛才有凝聚力,惟有深刻才有感召力。”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觉得小楼道里也有大文化——孩子弯腰捡起垃圾的一瞬,夫妻相辅打扫新家的一隅,女儿害羞的对父亲的一吻,他们还原了人性最初的善良,是对艺术最高的诠释。”
  思想唯有交锋才有火花,真知唯有实践才见光华。每一届的大学生发展论坛上都会闪现如此这般的精彩语录,也许这些言词还带着稚嫩,也许这些见解还显得浅薄,但不曾停歇的脚步终究会有收获。连续5届大学生发展论坛,虽登台演讲的大学生不足百人,但到现场聆听、交流的党员干部及各界群众已逾千人,每个人都在其中思索着。
  农场将致力于打造全民互动网络,保证每年每人至少参加一次大型学习交流活动,弘扬诚信互助、健康向上的价值导向。
  第二阶: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把人文精神深植于全民骨髓。农场积极鼓励文学、文艺人才出作品、创精品,《珍藏》、《我是大荒人》、《思念故乡》等优秀的原创作品相继涌现,受到职工群众好评;更有一支支文艺小分队,将精彩节目送到了千家万户。仅2012年,农场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10余场,演出现场的观演人数常常多达万人。
  9月6日,风和日丽,敬老中心六十余位老人的心情也如这天气一般,备感温暖,因为荔园居委会的全体工作人员带着自编自演的节目来给刘德安老人祝贺八十寿辰。温情脉脉的《生日歌》、深情款款的《父亲》……一阵阵歌声里唱出了对所有老人的祝福,更宣扬了一种以孝为先的人文理念。
  农场还努力为群众业余文体活动创造条件,建广场、搭起LED屏幕、配备音响器材等,满足职工群众需求。一年四季,每天伴着朝霞夕阳,悠扬的乐声回荡在天空,小区广场之上,处处是翩翩起舞的快乐人群。全民读书日、书写北大荒文化之都文学大奖赛、“金秋小湖”音乐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共同装点着职工群众别样风采的幸福生活。
  第三阶:在自我完善的同时,带动周边人共享人文精神。63岁的王玉梅依然和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王阿姨是1968年从牡丹江市来场的下乡知青,退休前她是名出色的音乐老师,退休后,她把曾经的工作变成自己的生活,上午教孩子学琴,下午参加老年大学音乐班。王阿姨指尖的优美旋律感染了越来越多的身边人,她正用音乐为艺术之城播撒下幸福的种子。
  如何向前发展,实现在艺术之城中,每位居民都能找到像王阿姨一样适合自己的生活之趣?这个美好愿景已在这里生根发芽。已经75岁的史有朋大爷,擅长抖空竹,会变魔术,他把表演的舞台搬到公园里,凡是有意愿学习的,史大爷都会将技艺欣然传授。如今史大爷与他的弟子们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宋明霞是农场快乐舞步健身操协会的会长,在她和几位姐妹的组织带动下,如今全场每天参加健身活动的近两千人。
  在塑造人文精神的三阶中,像这样有意义的活动越来越丰富,群众的人文意识和艺术品位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便塑造起这座艺术之城的人文精神。

打造艺术之城、塑造人文精神的终点在哪里?
就在百姓的幸福里

  人文精神的根本在于满足人民的需要,人文精神与艺术之城一脉相通,相互促进。每个人不仅是艺术与人文的携带者,也是人文与艺术的工作者,正是这样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细胞构成了一座溢满幸福的艺术之城,也使艺术之城与宜居城镇、品质城镇、魅力城镇、多元城镇“五城合一”。
  八五七农场决策者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
  在保证“宜居性”上,农场党委先后实施了平房拆迁工程、旧楼节能保暖改造工程、绿植全覆盖工程等。其中2011年实施的“暖屋子”工程,农场投资额高达3900余万元,建设了3400平方米集中供热中心、延伸供热管网、新建换热站9处,全负荷供热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向各用户收取供暖费低于成本价,其余部分均由农场承担,切实减轻居民负担。
  在保证“品质性”上,农场党委注重挖掘历史,众多元素都恰到好处地被移植到艺术之城建设之中。置身小城中,每一处节点都如画般美丽。城镇西南一隅的朝阳花园小区,采用了欧式后现代建筑风格,典雅、庄重、细腻与极富人性化的设计让整个小区美轮美奂。在城镇中心地带的位置上,在高大的榆树掩映下,赭墙黛瓦、“工”字形的场史陈列馆散发着古韵幽香,为农场拓荒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第一台轮式拖拉机、链轨式拖拉机珍藏于馆外,向人们讲述着历史的沧桑。
  在保证“魅力性”上,农场党委博采众长,增强艺术之城文化底蕴。专门聘请中央美院教授到农场实地考察,为湖北闸到6连木栈道沿途及城镇公园、广场设计雕塑,再造几个如翠园内大型主题雕塑“耕耘”一样具有灵魂的文化地标。耕耘雕塑的铭文——雕北大荒人之形,塑北大荒人之魂,战极限风霜雨雪,克人间奇难绝苦,穆兴沃野沉睡千年而萌苏,英雄儿女舍生忘死而开拓……正是艺术之城的人文魅力。正在建设中的休闲水上公园、门户广场等一批文化地标性建筑群,每一处也都堪比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在保证“多元性”上,农场党委强化全民境界的提升,使人文精神保持艺术之城特有的风格、品位、环境,让广大职工群众愿意自觉地将生活之美和艺术融合在一起。开展了与北大学子交流互动,与望奎县文化局文化共建,与俄罗斯画家艺术交流,与引龙河农场“东西互动”,与红旗岭农场“南北联通”等活动,在拓展艺术之城发展空间上产生新的催化作用。
  打造艺术之城,塑造人文精神,让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欣欣向荣。2012年7月2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八五七调研期间称赞道:“你们的幸福指数很高啊!”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八五七农场)责任编辑:叶亚芝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