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垦区种粮一体化实践及启示

时间:2019-05-13作者:欧宏新 来源:《中国农垦》2018年第11期

“食为政要,农为邦本”,解决好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放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中的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粮以种为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其深刻含义是:要一手抓粮食产业发展,一手抓粮食的源头——种业发展。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进程中,解决好由“吃饱”向“吃好、吃安全”转变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湖北省是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调出大省,也是全国水稻、小麦的优势产区,加快推进湖北省农业转型升级,对做大做强全省农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尤为重要。近几年,作为湖北省农业排头兵的湖北农垦率先在全省提出种粮一体化发展思路,为全省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种粮一体化内涵及意义

(一)种粮一体化内涵

种粮一体化是指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发展目标;以繁育优良种子,提升粮源品质,增强种业和粮食产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任务;以加快参与全球粮食市场贸易,增强国际粮食贸易话语权和价格定价权为战略开拓;以统一社会化服务标准为基础;以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推进物流网络布局建设为发展手段;最终推动实现种子产业育、繁、推与粮食产业仓储、加工、贸易期货的协同化、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种粮一体化意义

1.种粮一体化是促进种子产业和粮食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模式。种子和粮食本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但现阶段,我国“种、粮”产业长期处于分割状态。一是种业的育繁推体系不完整,处于分割状态;二是粮食产业的种植、仓储、加工、销售、期货等环节处于分割状态;三是整个产业“上、中、下”环节分割,即上游的种业,中间的粮食种植,下游的粮食收储、加工和销售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种、粮”服务体系不健全。现代农业发展要有生产、产业、经营和服务四大体系作为支撑。目前,各种服务于种业、粮食产业的农机、农技等生产性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但是功能不强,而经营性服务体系也因多种原因,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从政府管理体制上看,种子、粮食生产归农业部门管理,收储归粮食部门管理,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由其他部门管理,导致政出多门,各自为政。

通过实施种粮一体化能够实现三个优势。一是促进种粮协同化、一体化发展。从种子产业来说,它延伸到了下游的粮食产业;从粮食产业来说,它延伸到了上游的种子产业。这种链条的相互延伸,能够更好的实现二者相互促进、融通发展。二是有利于锁定用户,形成种业品牌。通过粮食储备的优势促进优良品种推广,从而锁定用户群,促进种子品牌培育。三是有利于促进收储品质提升,形成粮食和加工品牌。

2.种粮一体化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粮食生产经营不断面临新问题、新挑战。生产体系方面。一是从业人员问题。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种地交由留守的老年人和妇女,农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不充分;二是通过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不充分;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发达,不能有效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和服务;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弱。经营体系方面。一是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加上粮食进口量、库存量屡创历史新高,“三量齐增”、“三高并存”难题问题严重;二是粮食收储形成三个问题,即不能完全收储、收储价格高于市场价、收储价格与进口价格倒挂;三是粮食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四是粮食市场体系不发达;五是缺乏国际竞争力。种粮一体化在推动优良品种供给、保障生产的粮食安全优质的同时,能够促进生产的粮食标准统一,有效提高粮食经营效益。

3.种粮一体化是振兴种业的有效手段。现阶段,我国的种业发展虽然有长足的进步,但从全球种业格局来看,竞争力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份额有待进一步提升。2015年之前,全球每年近5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我国种子企业中没有一家能达到2%。但随着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先正达种业,隆平高科等完成收购陶氏益农巴西特定玉米种子业务后,我国种业领军企业实力逐渐提升。第二,产业集中度低,缺少商业化育种体系。现阶段,我国种业企业经过“强身健体”,数量从2010年的8000家下降到2017年的3500家,但经过农业农村部认定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只有77家,国内前50强种业企业经营额只占全国种子市场的近30%,前10强大约占市场总额的13%。第三,研发创新能力不足。据统计,我国有科研能力的企业不到总数的1.5%,科研经费投入平均不到销售收入的1%,国内种业领头羊的上市公司隆平高科重视科研投入,每年投入约0.5亿元用于科研,占销售收入超过4%;而发达国家先进种业企业的科研投入一般为销售收入的8%~12%,如美国孟山都公司每年科研投入高达10亿美元。种粮一体化实施能够促使种子企业获得稳定的客源,同时倒逼企业根据客商要求,加快新品种研发,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二、湖北农垦种粮一体化探索实践

(一)湖北农垦种粮一体化可行性分析

1.契合农垦改革方向。中发[2015]33号文件明确提出,农垦改革要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主线。各垦区、农场运用资本手段,通过兼并重组、交叉持股等方式能够有效推进农垦大企业、大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增强农垦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契合农垦改革方向。

2.具备基础优势条件。一是国家政策支持。农垦目前处于改革机遇期,一系列推动农垦改革发展的政策陆续发布实施,为推动农垦种粮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二是体制机制优势。农垦具有“统”的功能,土地国有,便于产业集中,规模经营。三是基础条件好。农垦职工素质高、机械化程度高、水利设施条件好、农业技术强、仓储设施比较完备,适合发展种粮一体化产业。四是产业基础良好。农垦粮食产业基础稳固,种子产业发展迅速,拥有制种基地近30万亩, 这为种粮一体化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3.有实践经验借鉴。江苏、上海等垦区在种粮一体化方面开展较早,其成功经验为湖北农垦种粮一体化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湖北农垦种粮一体化布局实践

2015年,湖北农垦确定了以湖北农垦联丰现代农业集团为主体,根据种业、粮食发展的形势和要求,试行“以种业为先导,以仓储为带动,种粮一体化协调发展”的企业战略。具体实践如下:

1.不断加强种业工作。种业工作是种粮一体化的龙头,是集团公司的主业,也有几年发展的经验和基础。集团公司不断强化种业先行战略,一是在小麦品种上有新动作。在稳定提升鄂麦596品种的品质,树立起高产、高抗病、高品质的三高新形象的同时,积极做好鄂麦170的繁育推广工作;二是积极开展水稻新品种的推进工作,与湖北荃银公司合作在湖北、江西、湖南三个垦区代理其研发的水稻新品种,通过中垦种业联盟的绿色通道帮助其审定新品种,集团取得20%品种权和全垦区经营权;与省种业集团合作代繁水稻新品种等;三是在玉米品种上,利用中垦种业联盟优势,开展与甘肃农垦种业公司的合作,引进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工作。

2.试点粮食收储工作。粮食收储是集团今年刚布点试点的业务。就政策方面而言,国家将粮食收储对农垦计划单列,是重大利好;同时,中储粮湖北公司、省粮食局对开绿灯,让集团满足条件的先行、先试。襄阳粮食部门给予支持,已经查验了集团的清河、张集仓库,并安排计划收储小麦6000万斤。同时,针对棉花市场不好的实际情况,集团将三湖农场以前的棉花仓储设施进行新建、升级改造,逐步向粮食仓储方面进行改造。

3.探索种粮结合模式、垦场(垦地)合作模式。在钟祥柴湖开发区的大型仓储、加工中心今年会进行第一期工程建设;已经开工建设老河口市张集农场粮食储备库,与张集农场开展种粮一体化合作。尝试用垦场(垦地)结合的方式进行农垦改革试点创新工作,大力推进种粮一体化模式。

(三)湖北农垦种粮一体化探索成效

1.完善了产业链。联丰集团通过种粮一体化实践,一是通过合同将农户进行小麦种子生产与集团收购链接起来,二是通过合同将加工后的种子出售给农户,农户将商品小麦出售给集团进行收储;这样就形成了一条“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产品合同回收”的产业链。

2.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一是集团效益好。 2017年,公司种子销售实现盈利100多万元,实现小麦种子零库存,粮食收储实现仓储收入160多万元;二是增加了农户收入,初步估算,农户通过繁育种子、按收储价出售,亩均增收150元。

3.开启了全程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在联丰集团下面成立了湖北农垦联丰合作总社,进行产前、产中服务,在基地通过农场农业技术服务站开展技术服务,农户建立合作组织进行经营服务,产后由集团公司下属的湖北农垦联丰农产品公司进行收购服务。真正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社会化服务。

4.尝试建立了研发、生产、经营合作体系。在种子研发方面,建立了与省农科院、龙头企业和华中农大的合作关系;在种子生产方面,建立了自育基地,开展了与襄阳原种场的合作繁育模式,与农户进行合同订购生产回收;在经营方面进行合同销售种子与回收产品。

5.社会效益明显。通过种粮一体化实施,农户只专注于种植环节,收入明显增加,反响很好,社会效益明显。

三、湖北省种业和粮食产业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种业方面。一是湖北省是用种大省,同时也是种子调入大省。省内大宗农作物种子自给率不到30%,如水稻种子70%来自外省,小麦种子基本上来自河南;二是企业不强、集中度不高。湖北省现有农作物种业企业70家多家,但行业集中度低,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本省企业不到10家,只有3家年销售额过亿元,而且没有一家上市企业,农业部认定的“育、繁、推”企业仅6家;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自育品种少。湖北省有农业科技研发、教育机构70多家,农业科研人员5000多人,涉农两院院士12人,科技力量比较雄厚。但是,除油料、棉花外,主要粮食种子自育品种占比不到13%,可见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力度不够是制约湖北种业发展的瓶颈。

(二)粮食方面。2017年湖北省粮食种植面积4471.7千公顷,占全国的3.8%,产量2599.7万吨,占全国的4.2%,在全国排第11位,是国家13个产粮大省之一,也是粮食外调贡献大的11个省份之一。数字不错,隐忧还在。一是粮食生产环节,缺乏优质、高产、广适应性作物新品种;缺乏高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机械化程度低下;缺乏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发达;缺乏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程度不高。二是粮食流通环节,由于高库存压力、仓储设施缺乏、市场与收储价格倒挂等问题,导致“卖难”问题始终没有很好解决。粮食市场体系不完备,企业实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主要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加工物流园区建设、重要流通节点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导致湖北粮食走出去不畅通,粮食企业转型升级困难。

四、推进湖北省种粮一体化战略布局的建议

从湖北省种业和粮食产业发展形势来看,加快提升种业和粮食产业发展迫在眉睫。从湖北垦区种粮一体化布局成效来看,种粮一体化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为加快推进湖北省种粮一体化战略布局,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引,借鉴外省成功经验,结合湖北实际,将种粮一体化发展作为湖北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并将其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和“建设支点,走在前列”的区域发展战略中。一是迅速组建省级国有农业投资平台公司。可考虑将湖北农垦打造为平台公司,利用平台公司作为出资人来推进发展种粮一体化全产业链企业。二是制定支持政策,推动加快发展。重点在资金、粮食收储指标、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二)科学制定战略规划。根据国家促进种业、粮食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按照《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相关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发展目标,加快推动实现湖北种子产业育、繁、推与粮食产业仓储、加工、销售、期货的协同化、一体化发展格局。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应坚持统筹兼顾、稳步实施,市场导向、依规经营,创新驱动、协同合作,产权清晰、资本链接。在战略重点布局上,一是加快种业发展。出台政策,加快整合农业科技研发资源,培育一批优质、高产、多抗、绿色和适应机械化作业、设施化栽培的新品种;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制种设备设施,全力推进优良品种的生产。二是统一社会化服务标准做好粮食生产,加快提升湖北粮食品质。三是加强粮食储备库等基础设施和批发、期货等市场体系建设,加快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完善集粮食收购、仓储、加工、销售、物流、期货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四是做好品牌创建工作。建议在湖北农垦先行试点,取得种粮一体化战略实施的经验,在农垦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进行示范推广。


(作者单位:湖北省农垦事业管理局)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