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是个技术活”

时间:2019-04-02作者:王盼盼 王美玲 来源:《中国农垦》2017年第11期

丛慧敏,1976年出生,200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首农集团工作,现任首农集团奶牛中心副主任。她曾获“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7年被选举为北京市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

躬耕牛场,做个养牛人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养牛人。”一头短卷发,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初见丛慧敏,就能感受到她身上那股质朴劲儿。

丛慧敏是北京三元种业科技股份公司首农畜牧奶牛中心副主任,从2002年硕士毕业算起,已经在一线牛场干了15个年头。

从东北农业大学硕士毕业时,她也有些纠结。摆在她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去高校,教课做研究;另一条是去企业,到牛场从事些实际工作。

“一肚子的知识,还是用到实践中更有意义。”好强的丛慧敏,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选择了牛场。那年她26岁,拎着简单的行囊,来到了首农远郊区的牛场。

眼前是空旷的田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这样的景象让刚走出“象牙塔”的她,心里凉了半截。夜深人静时,丛慧敏也在想:寒窗苦读多年,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但既然选择了奶牛养殖业,总得吃得了这份苦。第二天早上,她穿上胶鞋,换上工作服,走进牛棚。

白天钻牛棚,闻着牛粪味儿,到一线去找生产中的问题;夜晚,伏在写字台上,做笔记查资料,想办法找答案。点滴经验不断汇集,她编写了《三元奶牛养殖技术标准》等技术资料;参与的“奶牛生产智能化和网络化管理系统”项目获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的《原料乳生产与质量控制》于2008年1月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参与创建的以EDTM为核心的国内首创的现代奶牛生产技术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该体系获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

谈自己,丛慧敏总是言简意赅,可是如果问起奶牛,她一定滔滔不绝。牧场有多少头牛,怎么护理孕期的牛,如何评选一头优秀的种公牛,随便问上一个问题,她都能如数家珍。“养牛是个技术活。 不要以为你给牛填把草,就是你养牛了,其实是牛养我们。” 在丛慧敏的眼里,牛通人性,懂感恩,他们是朋友,是伙伴,是孩子,更是衣食父母。

直面困难,创造高产奇迹

从永定河边的金银岛牧场,到通州永乐店的中以示范牛场,再到大兴德茂、金星牛场,这些年来,丛慧敏总是围着牛场打转。

2006年,首农集团以色列常驻专家急缺一名翻译兼助手,丛慧敏因精通英语被集团选派此任,而当时的她,已经有孕在身。她忍着妊娠反应,直到临产都没有耽误工作。“奇怪的是,牛场里充满的牛粪味儿,别人捂着鼻子躲得远远的,我却一点儿反应也没有,连妊娠反应都不那么强烈了。”丛慧敏说,当时她就那样挺着大肚子,每天穿梭在牛场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丛慧敏被派到中国和以色列合作的示范牛场任副场长。“偏僻的牛场,刚满周岁的孩子,年迈的父母,巨大的工作压力……现在想想都有点不可思议,但我还是挺过来了。”丛慧敏说。

刚到中以示范牛场时,那里的产量明显偏低。为了尽快找到原因改善生产,她放弃午休,与以色列专家交流探讨。孩子入睡后,她又回到牛场,经常到了深夜职工下班休息了,她还待在资料室。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短时间内掌握了以色列相关先进工艺和技术,实现中以奶牛饲养技术对接。2008年,中以示范牛场成母牛头年单产突破10吨,居全国首位;2009年,成母牛头年单产突破11吨。她管理的德茂牛场场总利润比2009年增加200多万,职工收入增长了18%。2014年底,她管理的北京奶牛中心良种场成母牛头年单产达11569公斤,登上公司冠军宝座,淘汰率不足8%为最低,净利润近500万,并使良种场成为全国首家真正把机器人挤奶用于生产的牧场。

有牛的地方,就有妈妈

“虽然事业上有些成就,但是对于家人我有很多亏欠。”丛慧敏说,尤其是对自己的儿子,她时常会觉得对儿子的关怀和爱护比其他母亲要少很多。

2010年1月,丛慧敏由中以示范牛场调到德茂牛场任车间主任。到德茂牛场的第6天,因为防疫需要,她接到牛场必须在两天内封闭管理的通知,这意味着所有员工吃住必须在牛场。

“那件事令我终生难忘。”丛慧敏说,直到农场封场后,她才想起来自己还没有回家与家人告别。虽然父母和老公都能理解和支持她,但当时只有3岁的孩子,却没办法接受没有妈妈的日子。“儿子看我几天不回家,开始上火,双眼红肿,但却拒绝吃药,我打他电话,他也不听。”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丛慧敏把家搬到了牛场附近。

丛慧敏说,她打电话,让丈夫抱着儿子到窗前,邀请儿子一起做游戏。“我跟孩子说,举起右手,往前看红旗。孩子说,看到了。我就告诉他。那是妈妈牛场的五星红旗。儿子却喊起来:‘有草,有大奶牛,妈妈,可以看见你了!’”。

“我当时已经泪流满面了。”丛慧敏说,一个3岁的孩子就知道有草的地方有牛,有牛的地方就有妈妈。作为一名母亲,她很想看看孩子,担心孩子的身体,但作为一名基层牛场场长,她知道保证奶牛健康,为马上要过春节的首都市民提供安全放心的牛奶比什么都重要。

勇于创新,养牛人的现代化牛场梦

2010年10月10日,丛慧敏来到延庆城区以西10公里的首农畜牧奶牛中心担任副主任。虽地处偏僻,但这个中心在奶牛养殖业内却有着“黄埔军校”的美誉,是国内奶牛研究知识最密集的地方——全国最大的种公牛繁育基地、优质牛冷冻精液和奶牛胚胎生产基地、国家奶牛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都设在这里。首农畜牧奶牛中心同时还拥有我国产量最高、质量最优的荷斯坦奶牛良种群。

丛慧敏来了,奶牛中心变得更加智能化了。这些年,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奶牛中心种子母牛场生产工艺全面改造升级,封闭牛舍实现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奶牛饮水自动电加热、全自动刮粪板清粪、奶牛活动量、反刍、牛奶产量、牛奶成分等生产数据自动计量,机器人挤奶、犊牛自动饲喂与称重……一系列新技术使这里的奶牛养殖科技化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成为国内首家智能化、现代化、规模化的种牛养殖科研基地。

在生产和技术创新之外,丛慧敏的目光又转向了这里的闲置资源。奶牛中心有一块1000多亩的饲料地,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原因每年只种一茬玉米,剩余200多天就荒着。如何把土地利用率再提升?丛慧敏积极向牧草专家取经,确定了青贮玉米和小黑麦草轮作的种植模式,并逐年扩大种植规模。按亩产1吨干草算,每年每亩就能多收入近2000元,直接为企业增收200多万元。面对种牛基地固液分离车间每天产生的大量粪水,丛慧敏又动起了脑筋。如何变废为宝,把粪水快速均匀撒到田间进行施肥?她自学灌溉、污水处理等有关知识,对大田灌溉设备进行部分改造,经过与设备厂家和粪污处理专家探讨,提出利用灌溉设备均匀快速抛洒粪水的方案。实践证明,丛慧敏提出的这种方案快速经济,每年至少节约50万元车辆运营和人工费用。

扎根一线,心无旁骛。丛慧敏不断创造佳绩,她先后荣获“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首都巾帼创业先锋”“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 “北京市优秀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能够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丛慧敏感到非常激动和荣幸。她说:“作为一名首农职工,一名普通的养牛人,能够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是因为我背后有千千万万的首都国企党员,有无数奋斗在畜牧战线的同志。我会把荣誉化为动力,立足岗位,忠诚奉献,积极履行党代表的职责,把十九大的精神学习好,传播好。”


责任编辑:王盼盼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