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新疆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寒意渐浓却满目春色。随着精准脱贫工作向纵深推进,贫困职工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愈加强烈,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愈加充足。一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精准扶贫攻坚战正在该场打响。
精准施策,根治贫困户致贫“病根”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共青团农场党委以“解剖麻雀”的方式,面对面与职工群众一道算脱贫细账、商扶贫大计,建立贫困对象分布图、任务进度分解图、致贫原因反映图、计划措施细致图、年度进出动态图等‘五张图’和贫困对象脱贫计划进度账、脱贫措施办法账、脱贫帮扶责任账‘三本账’,根治贫困户致贫‘病根’,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不让一户贫困户掉队!”该场党委书记、政委胡晓江坚定地说。
精准脱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针对全场百余户贫困家庭该场立足精准,一户一户搞清致贫原因,一家一家选准脱贫路子,帮助贫困职工群众脱贫“摘帽”。该场做到“一户一目标、一户一措施、一户一档案”,并将结对帮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该场要求帮扶干部对帮扶对象做到“四清”,即“家庭情况清、致贫原因清、就业技能清、帮扶需求清”,实行“跟踪帮扶”,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通过对贫困群众家庭的劳动力情况、专业特长等进行综合分析,为他们根治致贫“病根”,“把脉”分析扶贫对象致贫的原因、准确开出“方子”,量身订制脱贫致富措施。同时,该场将“帮思想、帮创收、帮信息和技术、帮资金、帮子女入学与就业”等内容贯穿帮扶工作中,把党的温暖送到每户贫困职工群众的心坎里。该场力争通过长期联系、一包到底,使帮扶对象1年找到致富门路,2年得到巩固提升,3年实现稳定脱贫。
精准发力,助力贫困户脱贫“摘帽”
“底数清”“问题清”,是为了“对策清”。该场按照项目精准、措施精准、帮扶精准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精准发力。该场围绕“贫困户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干什么能见效”,全力实施精准扶贫攻坚工作。
对有一定生产技术的贫困户,该场实施产业脱贫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实施就业脱贫措施,并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32期,提供帮扶资金800余万元。同时,通过进企业、进工地、进商铺活动,帮助贫困职工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有100余名贫困群众进厂务工,月均收入3000余元;帮助20余户贫困群众家庭发展致富项目,使他们的增收致富渠道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
针对连队职工人多地少的实际,该场依托已经建成的兵团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在示范区和园区内划出1.8万亩优等地作为职工的经营地,并引导、鼓励连队贫困职工承包经营地,在承包费用上给予优惠。当该场一连土族单亲贫困职工吕春兰苦于没有资金承包经营地而犯愁时,连队干部为她担保办理了10万元农业贷款,帮她顺利承包了110亩优等经营地,连队还为她每亩地减免10元承包费,并垫付了化肥、农膜、种子等农资款。
“非常感谢连队党支部和共青团农场党委对俺们贫困职工的关心和帮助!”吕春兰高兴地说。
共青团农场通过开展“学转促”专项活动,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党员干部扶贫困、帮致富、带思想、促和谐”活动,500多名党员干部进连入户,察实情、解民忧、定计划、结对帮贫,帮助贫困职工谋划致富思路,解决生产难题。仅在承包经营地过程中,每年就向贫困职工让利近20万元,并帮助贫困职工办理贷款600余万元,解决种地短缺的种子2600公斤、化肥125吨。该场工会、农业、农技站等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为帮扶对象提供技术服务,并帮助贫困职工销售农产品,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葛老板您好!我们中午有110名游客去您那吃饭,给我们早点准备好农家菜!”11月3日一大早,共青团农场波尔多度假村“农家乐”老板葛江就接到了乌鲁木齐一家旅行社负责人打来的订餐电话。
葛江是该场六连的一名普通职工,曾经是连队的贫困户。近年,该场依托已建成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优势,把赏田园风光、采摘果蔬、体验农家乐、吃农家菜等内容有机地融入到旅游项目开发中,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不甘贫困的葛江在该场工会、团委的帮助下,贷款20余万元开办了波尔多度假村,并以“农家乐”餐饮风味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他和妻子陈学连在“农家乐”周围种植了辣椒、黄瓜、西红柿、萝卜、葡萄等有机果蔬,养殖了鸡鸭鹅等家禽。鸡鸭鹅是自己喂的、蔬菜是自己种的,无污染无公害,菜品价格实惠,深受食客青睐。两年前,葛江扩大了“农家乐”面积,不仅可以接待零散食客,还接办宴席,最多可容纳300多人同时就餐,还配备了KTV点唱设备,酒店式装修与农家气息紧密融合,年收入30余万元,成为团场响当当的致富能手。他在获得丰厚经济回报的同时,还提供了10多个就业岗位。
该场五连哈萨克族职工哈斯木生活一直比较困难,五连党支部书记李多全主动和他结成帮扶对子,为他担保贷款10万元,并在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他顺利办起了养殖场。目前,他家已经拥有一个230只羊的养殖场,并承包了30亩葡萄,纯收入10万余元。“我家以前是连队的贫困户。这几年在连队党支部的帮助下,我家成了全场有名的致富家庭,连续几年收入都超过了10万元。共产党加克斯(哈萨克语‘好’的意思)!”哈斯木高兴地说。
该场一连哈萨克族贫困职工热合木想发展养殖业,但是苦于没有启动资金。一连党支部书记马占魁主动与热合木结为帮扶对子,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2000元作为帮扶资金,并为他担保办理了10万元贷款,加上他东拼西凑几万元,购买了20匹马驹和100余只羊,走上种养结合的多元增收之路,今年热合木纯收入10万余元。“非常感谢共青团农场对我家的帮助,我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生活越来越很幸福!”热合木连声表示谢意。
精准对接,为贫困户搭建就业平台
“现在,俺在家门口的奶牛场打工每月能挣4000多块钱,还不耽误家务事!”11月4日,在家门口的招商引资企业——新疆西部准噶尔奶牛养殖基地上班的该场七连职工徐征高兴地说。
三年前,徐征经过技术培训,他在新疆西部准噶尔奶牛养殖基地当上了叉车司机。凭着丰富的经验、过硬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工作业绩,他很快被破格提拔为部门负责人。眼下,该场像徐征一样走出田地、走进家门口的招商引资企业务工的贫困职工有60余名,他们月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
近年来,泰国正大集团、新疆西部准噶尔有限公司、中粮长城集团、泰昆集团等1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共青团农场“落户”。“共青团农场因势利导,广泛与企业联系,及时建立企业信息对接、政策咨询、职业登记、信息发布、政策落实、职业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机制,为贫困职工争取了更多的创收机会。”该场发改科副科长曾红伟说。
在新疆森林木华食品有限公司务工的该场七连贫困职工郭晓鑫高兴地说:“农场帮我联系到家门口的企业务工,每个月3000多元,一个冬季可增收1万多元。而且,在这里我学到了新的技术。”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
责任编辑:张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