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黑土地的农垦发明家

时间:2019-06-25作者:王俊强 来源:《中国农垦》2019年第4期

孙元国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农垦甘河农场一连职工,今年55岁,从事农业机械制造和研发已经31年了。31年来,他共完成技术创新、研发项目7项,其中获国家专利4项,正在申报国家专利的有3项。孙元国已成为乡亲们眼里的能人,被大家称为“农垦发明家”。

痴迷机械,喜欢“鼓捣”,他走上了发明创造之路

孙元国是一名普通的农垦职工,却有着远大的梦想和追求,他只是一名高中毕业生,却有着坚韧的探索精神和执着的信念。

从小常常帮着父辈下地干活,看到父辈们常年辛苦劳累在土地里“刨食”,年纪小小的他在心里萌发了一个心愿,要帮父辈们劳作时省时、省力。这一想法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高中毕业后,他到甘河农场修造厂做一名学徒工,开始潜心琢磨可以提高农业效率的农业机械。

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提得最多的是农业现代化,孙元国开始了机械研发工作。只有高中学历的他,当时连图纸都不会看。他就从最基础学起,午休时间缠着有经验的老师傅,请他们讲解图纸;一有空就找机械方面的书籍研究,把自己认为有用的技术知识点记在本子上。从钣金工到钳工、车工、打磨工,孙元国很快掌握了车间几乎所有工种的基本操作技巧。他又买来配件做试验,查阅书籍钻研机械知识,并腾出自家院子建起两间铁板房当“车间”,对一些废弃农机具修修改改。有时因为一个零部件,他要反反复复进行几十次试验。在他“鼓捣”之下,一些破旧的农机具居然还能下地干农活了,这让他欣喜不已。由此,他逐步走上了创造发明之路。

90年代,大兴安岭地区连续多年秋涝,普通机车下不去地的情况很严重,庄稼收不回来,就没有收益,一时间大家都陷入了困境。这样的情况让孙元国很着急,同时,心里也憋着一股劲,他决心要研发一款机器来解决这个难题。起初,他和别人说起这个梦想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怀疑他,甚至嘲笑他。面对各种质疑,孙元国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继续默默地潜心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失败后,孙元国终于研发成功了!他将原来进口叶尼赛轮式收割机改装成半链轨,解决了秋涝陷车的难题。在秋收时,他改装的机器很受欢迎。他没日没夜在车间里忙活着,他说:“当时,没有感觉到累和辛苦,在每改装完一台机器的时候,心里很高兴。”

当人们还沉浸在庄稼丰产丰收的喜悦中时,孙元国又有了烦心事,因为他发现E514收割机在作业时总是出现漏油的现象,不仅浪费油料而且影响作业。这点小问题,难不倒爱钻研、爱琢磨的孙元国,经过几天的设计安装,他成功为E514收割机改装了外置油缸控制,解决了故障多、影响作业的问题。

在每一台新机具研制出来后,他先在自家的地里搞试验,反复磨合调整直到满意为止。新机具投入作业后,他常常深入到田间地头,每当周边农户前来围观,他都会手把手指导农户实地操作,并广泛听取农户意见建议,对新机具进行进一步改进。他说:“农机具生产出来是用的,不是让人看的,必须让农户用着方便,不能只想着赚钱。”

当孙元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农机具改造发明之中时,他自己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快乐,但在别人眼中,他却成了个“不安分”的人。刚开始妻子也常劝他:“咱安安分分种咱的地,农闲时打打工,日子过得安稳就行,别瞎折腾了。”但不管谁说什么也改变不了他的想法,他拿出家里所有积蓄投入发明中。

他最开始只有一台手砂轮和一台电焊机,就这样两台工具,相当于白手起家一样。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孙元国只能去废品店收购机器,车床、钻机、切割机、电焊机等全部收购废旧的,把家里积蓄都花光了,当时还负债10万元。妻子孩子不理解、不支持,但孙元国还是一有点钱就买配件、搞发明。到现在他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厂房,只租赁了农场空闲的200平方米左右旧平房作为生产车间。冬天车间里面没有暖气,只能在零下30度的环境进行研发,手冻坏了,脚冻僵了,关节炎更严重了……到现在孙元国走路还有些蹒跚。

他常说:“我本身是种地的农垦职工,知道农民的辛苦,我的梦想就是农民的梦想,凡是农民需要的机械我都想发明。”

苦尽甘来,梦想成真,他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创造是快乐的。大家把孙元国看成了不起的“发明家”,而孙元国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中体会到了人生的乐趣。

孙元国成了远近闻名的改装专家,而他并不满足于机器的改装,开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研发。为了更好地将自己的发明创造用于社会,2013年3月,他创立了甘河农场植保装备研究所,致力于农牧业适用型机械的研发、试验及推广。

近几年,东北大部分农区出现了高秆作物田间中、后期管理难的问题。目前,国内没有适合于东北地区土壤情况的中小型田间中、后期管理的配套机械,而进口机械价格高、维修难,作业成本高,令农户们望而却步,导致了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和晚期施肥等多项作业难以顺利完成,使农作物产量低、品质差,收获期延后,直接影响到了下一年春播生产的质量。

针对这一难题,2013年9月,孙元国开始组织自己的团队进行市场考察。他自筹资金,依靠熟练掌握的机械动力、动力传输、基本电路,经过将近一年的反复修改、试验,终于设计出了第一台“自由式多功能高秆作物植保机”。接着研究设计多功能高秆作物植保机,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多功能高秆作物植保机一天可作业3000亩,是普通喷雾机作业量的6倍,大大提高了病虫防治效果。通过2015、2016、2017连续三年各项作业、试验,每亩可增收200-400元。

2016年8月,孙元国带着自己的多功能高秆作物植保机参加莫旗人民政府举办的“创业创新大赛”,获得了三等奖;当年10月份参加“呼伦贝尔市举办的创业创新大赛”,获得了大赛“创意组三等奖”及“网络最佳人气奖”。

发明是快乐的。对于孙元国来说,每次发明创新成功,他都要兴奋好一段时间,这是他进行下一个发明的最大动力。

2016年,他又相继成功研发出“转盘扫地机”“滚刷式扫地机”“全液压式滚刷扫地机”“清雪机”“三轴式滚轮破冰机”等,成功解决了农村道路除冰、清雪及倾倒垃圾等各项人工作业劳动繁重问题,为净化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做出了贡献。

2017年10月,他研发的“多功能青贮饲料回收机”测试成功。该发明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多功能青贮饲料回收机”是一种玉米割尖、去雄、回收做青贮饲料的机械装备,既可以给玉米割尖去雄,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又可以将割掉的部分回收利用,减少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解决了种植青贮饲料占用耕地的问题,亩可回收青贮饲料1吨以上。经2016年、2017年秋季各项作业试验,每亩可增收60-105元。

2017年5月,孙元国成功研制“废弃玉米雄回收青贮机”,已申报两项国家专利。每亩玉米割尖部分总量为2400公斤左右,每公斤价格0.1-0.2 元之间,每种植一亩玉米可增收120-240元。

2017年8月,孙元国又成功研制出“多功能气吸式果实收获机”,可以收获菇娘、大枣和沙棘果等多种落地果实。目前已获得国家专利。

回顾30年研发路上的艰辛,孙元国动情地说:“多年来,我虽然遇到了无数次的失败,但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实现人生价值!”

发挥技术优势,造福乡里,助力当地农民脱贫

孙元国在自己搞发明创造的同时,也不忘用科技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难题,让自己发明的新技术、新产品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助推器”,成为了当地农民交口称赞的“科技小分队”。

2014-2017年,孙元国的研究所为巴彦鄂温克民族乡三合发村和甘河农场的贫困户金海波、杜钢柱、敖立清等贫困户提供由多功能植保机田间作业的机械服务,作业3100亩;为鄂温克巴彦民族乡巴彦街村免费实施农作物喷施农药、玉米追肥2100亩。2016年7月,莫旗地区发生虫灾,他带3台多功能高秆作物植保机参与免费救灾,在其他农机无法作业的情况下,作业3000余亩,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左右。新产品、新技术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为了让贫困户掌握致富的技能,孙元国和他的团队义务承担起宣传推广科技的责任。自2013年起,针对当地农村人口居住分散、集中组织难度大的特点,孙元国决定将职业教育的课堂搬到村子里,开设“送技术技能下乡培训项目”,为农民提供农机操作、植保等多项技能的免费就业培训。每个生产环节,特别是在植保期间,他都带领自己的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免费为农户实施技术指导。几年来,孙元国亲自去田间指导百余次,受益贫困户200余户。通过他的传帮带,当地不少农户掌握了现代农业耕种技术,粮食产量逐年递增。

爱心真情奉献,结对帮扶脱贫。巴彦鄂温克民族乡振兴村贫困户向秀彪由于家庭人口多、土地少,爱人有病,导致家庭困难。孙元国得知向秀彪的困难情况后,马上找到他,表示愿意帮他家共渡难关。2018年6月,孙元国帮向秀彪新建了120平米的住房,还为他打了深水井,解决了他家吃水的难题。同年孙元国又帮向秀彪流转200只羊,帮扶资金20万元,当年就见到了效益。向秀彪乐得合不拢嘴,说:“感谢孙所长帮我流转‘扶贫羊’,帮我找到了致富的路子。我一定好好饲养,争取明年发展到300头,早日摘掉穷帽子。”

孙元国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他多年来始终坚持为农民服务,热心公益、扶贫济困,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由于贡献突出,2016年以来,他的植保所相继被大兴安岭农垦集团工会、呼伦贝尔市总工会、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授予“职工创新工作室”;他本人于2017年荣获“呼伦贝尔市五一劳动奖章”、“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不久前,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为他颁发了“2018年度内蒙古自治区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证书。

每当别人夸他的发明很了不起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就是喜欢研究,喜欢琢磨,这是我的爱好,没什么了不起的。”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兴安岭农垦甘河农场)

责任编辑:成德波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