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怨无悔五十年

时间:2016-10-13作者:魏克佳 来源:《中国农垦》2016年第3期

    1965年8月,我和爱人马桂珍从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当时,毕业教育的主题是“接受祖国挑选,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怀着服从国家分配,到北国边陲农垦工作的自豪感和对北大荒的神奇向往,我们来到了东北农垦总局国营集贤农场。
    到农场时,当地俗称王哑巴店的新场部刚刚开始建设。没有楼房、商店和马路,也没有自来水、暖气,更没有电影院和电视。农场机关除了当地人员外,主要是来自部队和抗美援朝回国的转业官兵,以及大专院校毕业生和支边青年。
    1966年春节,我们刚刚结束了在国营七星农场的社教工作,农场领导就热心为我和马桂珍这对远离家乡的大学生举办了热闹而简朴的婚礼。在农场安了家扎了根,从此与农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五十年。
投身农垦事业,我感到自豪
    新中国的农垦事业,是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以屯垦戎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维护地区安定团结、保障农产品供给为目的,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震等同志亲手组建的一支亦兵亦农的特殊队伍。经过几代农垦人艰苦奋斗,从渺无人烟的亘古荒原到内陆的盐滩碱地,全国各地创建了一大批国营农场。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历届党中央领导都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强调任何时候都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1990年1月过后,时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刘成果同志,从全国农垦工作会议上领回了一项重要任务,在北大荒建设能够提供100亿斤商品粮的国家级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深深为国家的信任和任务的艰巨倍感自豪和光荣。我时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计划建设处处长,省农垦总局党委命我负责组织报请国家立项前期工作。当即由我牵头成立了农业、农机、农经、水利等部门66人组成专家工作班子。春节不休息,很快完成了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黑龙江省和国家计委两级专家评估论证。
    1990年7月17日,我第一次进入北京中南海,参加由黑龙江省省长邵奇惠和总局局长刘成果带队的专题汇报团,向国务委员陈俊生和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等有关部委汇报了100亿斤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和黑龙江农垦财务管理体制上划问题。国家副主席王震对这个项目极为称赞,并在家中热情接见了黑龙江垦区代表。会后,国务院发文同意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立项,并列入国家“八五”和“九五”计划。这是当时列入国家计划唯一的重大农业建设项目。与此同时,国务院还批准黑龙江垦区财务体制上划中央财政管理。
    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成功地利用了世界银行和外国政府贷款、补偿贸易等外资、引进了国外最先进的大马力拖拉机和配套田间作业机械,大大加强了垦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垦走向农业现代化的里程碑。1996年,李鹏总理、姜春云副总理,之后,江泽民总书记、邹家华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先后到三江平原视察,对农垦商品粮基地建设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中国人能够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充满信心,对国家能够直接掌控农垦的“一把米”倍感欣慰。
    发展奶牛,服从国家需要,适应百姓需求。随着种植业的发展,农垦养殖业也在逐步发展。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妇女就业人数的增加,城市鲜奶供应紧张,毛泽东主席将数十封反映订奶困难的人民来信亲自批给农垦部部长王震,要求国营农场重视发展奶牛生产,增加奶品供应。1965年,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沈阳、重庆等地郊区国营农场、积极发展奶牛。当时,农垦已占到这些大城市奶品供应量的80%以上。农垦的知名乳品品牌光明、三元、完达山、海河、燕塘等至今在市场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000年,按照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批示,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正式批准农业部提出的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并经国务院批准,由农业部牵头,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卫生部、轻工、质检等部门组成了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部农垦局,我有幸兼任第一届办公室主任。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实施,广泛受到了各地地方政府的支持,受到了广大中小学校师生家长的欢迎。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实施不仅增强了中小学生的健康素质,促进了乳品的市场消费,而且带动了奶牛养殖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中国奶业的发展。
    伴随共和国的成立和成长,农垦事业从小到大,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光辉历程。总结农垦事业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农垦始终坚持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核心利益的需要;始终以服从于国家战略大局为重;始终坚持以服务于广大人民利益为重;始终坚持发展和提高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为党和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事农垦事业,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沐浴宝贵的农垦文化和精神财富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是群众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农垦文化是在长期历史条件下,农垦人群体为完成特殊使命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支奇葩。农垦文化是在不断继承与发展中,融合军旅文化、企业文化、知青文化、乡土文化、民族文化为一体的文化体系。她不仅构建和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且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和生长点。
    农垦精神是农垦文化的精髓。农垦精神是农垦人在长期的艰苦创业历程中创造形成的巨大精神财富。“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既是农垦人的思想境界,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也是农垦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开创伟业的宝贵源泉。农垦精神是农垦人在开发建设农垦事业过程中形成的高度政治觉悟、高尚文化思想、无私奉献的核心价值观。
    在新中国农垦发展历程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黑龙江农垦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农垦精神已成为农垦人世代相传、历久弥新并推动农垦事业发展的价值核心和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农垦群体具有的强烈的凝聚力、创新力和持久力。农垦不仅是时代精神的大熔炉,也是时代文化的大学校。一些反映时代气息的优秀文化作品在此诞生,一些优秀的领导干部、企业家、文化名人和知识青年在这里锻炼成长。
    在农垦事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各地农垦在生产建设实践中,也都创立了各具特色的农垦文化。它们为中国农垦文化的丰富发展,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弘扬和传承伟大的农垦精神,增添了无穷的助力。
    50年的农垦生涯,我在北大荒度过了28年。回首往事,我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幸运的是,50年来优秀的农垦文化和农垦精神,身边优秀的群体,在时时影响、改造着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农垦精神时时激励着我,在北大荒农场的艰苦环境下历炼、成长。农垦文化和农垦精神,是我一生享用不尽的的宝贵财富。
凝心聚力,实现新的百年梦想
    经过60多年的开发建设,农垦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且取得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比如,农垦不断深化改革,逐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转变的经验;推进国有农场企业化改革和转变发展方式的经验;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经验;提高农垦整体经济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经验;农垦农业现代化建设、打造国际大粮商和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经验;为在国有农场建设和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经验;完善国有农场基本经营和劳动制度,不断提高民生幸福指数的经验等等。海南农垦南田农场23年来,不断解放思想,深化农场改革,大力调整结构,艰苦创业创新,农场社会总产值增长近40倍,职工劳均收入增长28倍,从一个特困农场转变为全国先进单位,农场主要领导彭隆荣受到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届党中央总书记接见。南田农场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是在新时期、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垦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讲,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农垦正在扎实推进“两个率先”,即农垦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垦在客观上具有人均占有资源多、国家投入力度大、组织化程度高、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力强等优势。新时期,有党中央、国务院及各地方政府对农垦的支持,农垦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农垦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的创新,准确把握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农垦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科技优势、组织优势,遵寻市场经济规律,进一步调整农垦的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农垦文化,弘扬农垦精神,农垦人凝心聚力,一定会实现新的百年梦想。
    回首往事,农垦五十年风雨人生路,我无怨无悔。

(作者系农业部农垦局原局长)
责任编辑:张 韧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