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一甲子,砥砺前行写春秋。江西农垦是在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决策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为承担国家使命、保障粮食安全、支援全省建设,在丛林山区、湖滨滩涂、穷乡僻壤大规模开垦建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经济社会组织,是江西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全省经济社会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全面演绎农垦精神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六十年前,江西五万多名党政机关干部、转业军人、知识青年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的伟大号召,奔赴全省各地,开始了创建垦殖场改天换地、宏伟壮丽的事业。江西农垦事业的发展壮大,开辟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新模式,闯出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谱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为全省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三农”发展贡献了农垦智慧、提供了农垦方案。
流水不腐,精神不朽。六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的短暂一瞬,但对于一代代江西农垦人,却是一段艰难困苦创伟业、玉汝于成奔小康的厚重记忆和铭心历程,不仅浸透了创建时的艰辛、曲折时的坚持、发展中的探索、前进中的创新,而且用汗水和热血演绎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伟大农垦精神。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井冈山垦殖场干部群众代表,朱德委员长亲临蚕桑综合垦殖场视察指导工作,王震副主席蹲点“第二故乡”红星垦殖场,胡耀邦总书记挥毫题写“共青城”等,成为江西农垦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历史见证。
农垦精神是农垦人在开发建设农垦事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无私奉献的核心价值观,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的传承,是革命精神的结晶与时代精神的体现。江西农垦创建和改革发展的历程反复证明,无论什么年代、什么环境、什么条件,农垦精神都是几代农垦人风雨兼程、守望相传、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传家宝。
六十年来,江西农垦以逢山开路的气概、破冰前行的魄力、化繁为简的智慧、实干为要的执着,勇立改革潮头、勇担历史责任,用改革的丰硕成果、发展的喜人成绩、稳定的和谐局面,赋予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更为丰富的内涵、更为深刻的寓意、更为独特的魅力。
——艰苦奋斗是最硬的作风。创建初期,面对一无基建资金、二无房屋设备的艰难局面,江西农垦干部职工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在地广人稀、山高水冷的山沟里,在“兔子不拉屎、野鸡不宿岗”的红壤山地上,在血吸虫病密度极大的湖滨滩涂上,搭茅棚、烧砖瓦、开荒地、挖水塘、修公路,建立起了一个个对集体农业具有重要指导示范作用的国营综合垦殖场。1958年,江西农垦修建的简易公路达1500公里,相当于“一五”计划期间全省新修公路的总长度。1963年,江西农垦粮食总产量达到20700万斤,由1962年缺粮4149万斤转为上交国家商品粮1500万斤。“文化大革命”时期,面对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艰难局面,江西农垦干部职工顶住压力、顽强拼搏,紧紧抓住市场日用工业品异常短缺的机遇,大力创办水泥、造纸、火柴、纺织器材、羽绒制品、畜产品加工等工业企业,实现了场办工业的快速发展。1978年,江西农垦场办工业企业由1965年的288个增加到581个,工业产值达到2.18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9.4%,成为全省工业经济的重要板块。
——勇于拼搏是最亮的底色。1957年,江西农垦在人烟稀少的荒山湖滨点燃“星星之火”,创造了“燎原全省”的辉煌;1978年,江西农垦敢为人先,大力兴办场办工业企业,创造了“工业经济”的辉煌;1984年,江西农垦率先发展开放型经济,出口创汇排名全国农垦第三,创造了“对外贸易”的辉煌;1990年,江西农垦多业并举、全面发展,实现了相当于十几个县的产值和利税,创造了“综合实力”的辉煌;2008年,江西农垦取得绿色食品总数进入全国前八、有机食品总数连续五年全国第一的佳绩,创造了“绿色有机”的辉煌;2013年,江西农垦以危房改造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中国棚改·江西农垦样板,创造了“新型城镇化”的辉煌;2015年,江西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项目总数位居全国农垦第二,创造了“质量追溯”的辉煌。
——改革创新是最美的旋律。上世纪六十年代,江西农垦探索推行“样板+基地+科研+技术”的改革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被称为“高产的样板、良种的基地、科研的场所、技术的学校”,为推动全省农业科技进步、支持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彰显出不可替代的“农垦地位”;八九十年代,江西农垦大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农工商综合经营和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路子,有效解决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运行体制与市场经济脱轨的问题,成为当时推进全省农业商品化、产业化进程的中坚力量,开创了万众瞩目的“农垦时代”;2010年,江西农垦全力实施以落实“一补两险”、剥离社会职能、化解企业债务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走出了一条以改革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的成功之路,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国企改革“农垦经验”;2015年以来,江西农垦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着力加快推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本”改革步伐,积极组建区域性农垦集团公司,全面促进农场企业化进程,致力为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多样性、多元化的“农垦样本”。
奋斗成就梦想,拼搏创造财富。六十年来,江西农垦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4亿元,累计上缴税金166亿元,累计提供商品粮865万吨、生猪1460万头、水产品53万吨、油料38万吨、禽蛋14万吨、茶叶10万吨,为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江西农垦已经扎根于全省77个县市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与支撑。
回顾六十年的发展历程,永远不能忘记:江西农垦事业的发展壮大,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镌刻着老一辈农垦开拓者为开发山区、建设山区、发展农垦、壮大农垦所做的无私奉献和重大贡献!倾注着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以来对农垦事业的关心理解和大力支持!
回顾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必须时刻铭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江西农垦才经受住了无数次的严峻考验,战胜了无数次的艰难险阻,走上了奔向全面小康的光明大道;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江西农垦才得以全面解放思想,奋力开拓创新,迈入了全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蜜月时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下,江西农垦才朝着建设富裕美丽幸福农垦的目标,在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征途上阔步前进!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跟党走,这是江西农垦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破浪前行、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不断开拓创新、担当作为的动力所在;奋发图强、永不言败,不断立稳负重、行稳致远的法宝所在。
二、走好改革发展三步曲,开辟农垦事业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江西农垦之所以能够奏响改革主旋律、发展最强音、和谐协奏曲,迈出实现“兴垦富民、再度辉煌”农垦愿的新步伐,关键在于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顺应实践要求和垦区人民愿望,推出重大举措,争取重大政策,推进重大工作,走好了“深化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升级”三步曲。
第一,实施了改变命运的重大改革。
改革前的2010年,江西农垦处于举步维艰、进退维谷的困境,全系统资产负债率高达119%,办社会支出负担沉重,上访大军络绎不绝。面对严峻垦情,江西农垦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全省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实施了一场涉及156个农垦场、31万职工,以落实“一补两险”、剥离社会职能、化解企业债务为核心内容的重大改革。改革精准对接了发展所需、垦区所盼、民心所向,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活全盘。通过两年的精心组织和有情操作,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基本覆盖,各级财政直接惠及农垦职工的改革资金达25亿元,化解企业债务33亿元;学校和医疗机构基本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改革走在全国农垦前列;农场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支持农垦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条块政策进一步畅通。人民日报、新华社、江西日报以充分肯定的基调全面宣传报道了江西农垦改革。
第二,打造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江西农垦样板”。
按照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江西农垦探索出了一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危房改造为主体、以土地开发为载体、以改善民生为宗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子,初步实现了人口要素城镇化、空间布局城镇化、经济结构城镇化、公共服务城镇化、生活质量城镇化,打造了一批颇具影响和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样板,全系统城镇化率达到70%,“出门能就业、出门能上学、出门能就医”的城镇愿景已经展现在广大垦区职工群众眼前。截至2016年底,全系统累计实施危房改造任务27.12万户,累计完成危房改造任务23.9万户,累计落实财政补助资金67.14亿元,撬动各类社会资本近470亿元,近77万农垦人乔迁新居。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调研组呈送的江西省国有林场和垦区、棚户区改造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地方有益探索取得经验应予总结和宣传”。新华社在深入调研后连续刊发13篇要闻、5组图片和3条视频,将江西农垦新型城镇化建设赞誉为“中国棚改·江西农垦样板”。“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党的恩情”,职工群众的肺腑之言,成为江西农垦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最美注脚。
第三,推动了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一是现代农业向“智慧”升级。江西农垦按照“从产业结构上发展精致农业,从产品结构上发展精品农业,从技术结构上发展精准农业,从主体结构上发展精兵农业,从品牌结构上发展精牌农业”的目标要求,坚持“良种、良法、良田、良态、良效”相结合,加大与国内骨干网络运营商共商共建共享力度,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智慧化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经过共同努力,一个个集农业物联、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科技推广、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智慧农业云平台为垦区现代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智慧农业示范园、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沼气集中供应示范点、太阳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全程机械化专业服务体系等一批以科技、信息、互联网等为核心要素的智慧农业在江西农垦迅速发展,不仅示范引领意义深远、辐射带动作用显著,而且深入解读了在江西农垦农业是“体面产业”、农工是“体面职业”、农场是“体面家园”、从事农业能够获得“体面收入”、过上“体面生活”的质朴内涵。
二是质量安全向“追溯”升级。江西农垦全力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铸就了“从田头追溯到心头”的安全品牌,开启了农产品“生产有记录、安全有监管、产品有标识、质量有检测、消费有信心”的“心”时代。2016年,江西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项目建设单位达到41家,质量追溯基地面积超过120万亩,溯源产品产量达到15万吨,建设项目总数位居全国农垦第二。日前,江西农垦与苏宁云商集团签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合作意向书》,携手推动赣垦优质农产品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进一步唱响“从田头追溯到心头”的品牌理念。
三是生态文明向“绿色”升级。为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战略,江西农垦联合质监部门在农垦系统率先开展绿色生态家园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努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江西农垦坚持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进绿色生态家园标准化建设工作,在空间格局、保护体系、防治机制、发展模式、人居环境的绿色生态化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首批14家试点单位的开建,不仅彰显了江西农垦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战略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而且将成为进一步展示“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舒适、社会环境和谐”的美丽江西“农垦画卷”的重要载体和坚实平台。
感恩奋进的五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年来,江西农垦累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967亿元,累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16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3亿元,累计上缴税金103亿元,累计提供商品粮262万吨、生猪419万头、水产品16万吨,成为江西农垦史上发展速度最为迅猛、发展质量最为高效、发展成果最为丰硕的五年,为砥砺奋进、铿锵前行的江西农垦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石、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积蓄了更加强大的力量。
没有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就没有行动上的步调一致。五年来,江西农垦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大刀阔斧、深化改革,以“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智慧运筹帷幄、加快发展,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严明责任、狠抓落实,开辟了农垦事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境界。
第一,“三向三区”的发展构架基本形成。
通过“人口向总部集中”,一批更具活力、更富特色、更有潜力、宜居宜业的农垦新城区纷纷建成,破解了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投入过大、资源重复浪费的难题;通过“产业向园区聚集”,一批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完整产业链条为保障的农垦新园区纷纷落成,增强了垦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引领作用;通过“农业向现代化转变”,一批具有现代农业气息、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功能设施齐全的农垦新景区纷纷运营,推动了农业外部功能的拓展与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第二,“提升效率、确保公平、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
通过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十二五”期间,江西农垦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翻番式增长:“十二五”期末生产总值220.98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24.86%;工农业总产值779.46亿元,增长199.72%;固定资产总投入246.85亿元,增长149.95%;出口商品总额34.48亿元,增长199.43%;利税总额34.8亿元,增长168.52%;年人均纯收入14798元,增长145.17%;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7.27%,比“十一五”期末提高了4.1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更具竞争活力、发展方式更具质量效率。通过实施危房改造、扶贫开发、公路建设等民生工程,“十二五”期末,江西农垦近60万人搬入新居,13万职工群众实现脱贫,2235.1公里垦区公路全面建成,“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了垦区广大职工群众的心坎里。“十二五”期末,江西农垦在全国农垦系统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工农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油料总产量在全国农垦位居第六位,国民生产总值、棉花总产量排名第七位,猪肉产量排名第八位,粮食总产量排名第九位,展现了小垦区大作为的风采。
第三,“快乐农业、幸福农工、美丽农场”的规划蓝图初步展现。
“十二五”以来,通过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农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垦区农业逐步成为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等功能的“快乐农业”;通过不断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农工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垦区农工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率先解决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后顾之忧,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农工”;通过不断强化绿色生态理念,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垦区农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华丽蜕变,摆脱了昔日“穷矮挫”的面貌,变身成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生态优良的“美丽农场”。
第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业有所从、困有所济、劳有所得”的阶段目标初步实现。
“十二五”期末,通过落实“一补两险”,全系统包括31万职工在内的参加各类社会养老保险的总人数达65万人,参加各类医疗保险的总人数达95万人;通过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全系统职工及其子女实现了平等接受教育、参加培训等权利;通过实施危房改造、土地增减挂等项目,全系统近60万人乔迁新居喜圆安居梦;通过招商引资、创造条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等多种途径,全系统职工实现了充分就业;通过加强与各级民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垦区社会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系统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通过加强与劳动人事等部门联合督察,及时发现纠正损害职工群众的违纪违规行为,有力保障了垦区职工群众按时按劳领取合法报酬。
三、不忘初心感恩奋进,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开启兴垦富民再度辉煌新征程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为全国“三农”工作指引了鲜明的实践导向和目标导向。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5〕33号)正式印发,为新时期的全国农垦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16年12月,《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赣发〔2016〕23号)正式发布,拉开了新形势下江西农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帷幕。展望未来,江西农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中央33号文件及省委23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强垦增动力、协调惠垦补短板、绿色兴垦定方向、开放助垦拓空间、共享富民谋福祉”的发展理念,不忘初心、感恩奋进,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破字当头、迎难而上”的担当,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开启兴垦富民再度辉煌新征程,奋力谱写无愧于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第一,实施“三变三化三合”的改革战略。
牵住改革“牛鼻子”,既抓重要问题、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努力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这是江西农垦推进新一轮改革的重要方法。
一是实施“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本”战略。“资源变资产”就是做好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推进农垦土地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资产变资本”就是在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入账,增加农垦企业资产总额,提升资产质量;“资本变股本”就是农垦企业通过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新型母子公司经营机制,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是推进“农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股权多元化”改革。“农场企业化”就是坚持和完善以职工家庭经营为基础、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垦区集团化”就是鼓励农垦场数量较多、经济实力较强、产业优势明显的市、县积极组建区域性农垦企业集团;“股权多元化”就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农垦企业发展混合制经济。
三是做好“整合、联合、融合”文章。“整合”就是眼睛向内抓整合,进一步整合农垦自身优势资源;“联合”就是放眼全球抓联合,本着资源互补、互惠合作的原则加强联合;“融合”就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完善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垦区职工群众分享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
第二,形成“四区”建设的定位布局。
建设成为绿色生态产业的聚集区、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的样板区、全面小康的先行区,不仅是江西省委省政府站在新的高度对农垦赋予的新定位,更是江西农垦站在新的起点对未来的新担当、对广大职工群众呼声的坚实回应。
以“六大绿色生态”为引领,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现代产业生产全过程,把绿色、低碳、生态理念融入现代产业建设各方面,着力建设一批绿色生态产业聚集区;吹响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号角,在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上实现新突破,着力建设一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坚持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突出垦地融合、产城融合、产业融合、垦民融合,着力建设一批新型城镇化样板区;坚持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好用足用活“两个全覆盖”的宝贵政策,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着力建设一批全面小康先行区。
第三,构建“六大绿色生态”的增长体系。
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构筑富裕幸福美丽农垦最为重要的基础。没有绿色生态体系的保障,没有生态文明的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建设富裕幸福美丽农垦就是空中楼阁。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四个确保一个提高”,即确保数量安全、质量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做大做强绿色生态产业,把旅游文化、生物医药、水稻、水果、水禽等优势产业、骨干产业和主导产业培植成为绿色生态产业;积极开发绿色生态产品,立足农垦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开发“三品一标一追溯”产品;加快创建绿色生态品牌,着力在优质产品、特色产品和大宗产品上培育一批有产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绿色生态品牌;全面建设绿色生态家园,加快推进以“三规合一”为先导、特色产业为支撑、垦民富裕为基础、生态友好为特色、垦区文明为根本的和谐秀美垦区建设,打造一批绿色环保、生态优良、宜居宜业的绿色生态家园;着力创新绿色生态制度,加快探索建立科学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合理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化的资源交易机制、法制化的监督管理机制,打造“美丽中国江西农垦样板”。
第四,夯实“有法可依”的法治基石。
加快农垦事业发展的法制化进程,是推动农垦事业科学发展、保障农垦改革善作善成的客观要求。抓住贯彻落实中央33号和省委23号文件精神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将农垦立法工作纳入年度立法计划,尽快制定出台《江西农垦工作条例》。把牢农垦立法的核心要义,坚持人大立法授权、政府依法派出、农垦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分开的原则,完善垦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对农垦各级主管部门比照市、县、乡级政府明确为行政执法主体,全面授予行政执法权;明晰农垦立法的重点环节,内容上要涵盖农垦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主制度和行政管理等经济社会活动;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农垦各级主管部门和农垦场要率先作为,主动做好农垦立法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为开创江西农垦“有法可依、依法行政”的法治时代提供有力支撑。
第五,开创“再度辉煌”的发展格局。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江西农垦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来把握发展战略重点,以推进新一轮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彰显在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中的示范作用与引领地位。
一是打造现代农业航空母舰。发挥农垦土地资源丰富、生产技术成熟、管理体系完善的整体优势,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大基地;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土地资本化、股权多元化、运作市场化进程,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新型母子公司经营机制,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大企业;坚持产业兴垦、产业强垦,探索以农垦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链“1+N”模式,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大产业。
二是打造赣江新区农垦集团。充分运用国家级江西赣江新区的重要平台,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创新国有资产运营模式,以资本为纽带,将辖区分布的共青、桑海、云山、恒丰、恒湖、五星、永丰等十余家农垦企业予以整合,探索组建赣江新区农垦集团。
三是打造农垦旅游中国联盟。以江西农垦旅游产业为抓手,以全国各垦区旅游产业为主体,遵循市场化运行机制,采取自愿协商、公平合理、规范有序的原则,秉持战略管控统筹规划、对外合作整体布局、内部信息互联共享、旅游产品联通互补的理念,适时成立以资本为纽带的农垦旅游中国联盟,推动全国农垦旅游资源、资产和资本优化整合与深度融合,实现农垦旅游产业抱团经营跨越发展。
四是打造乡村振兴战略高地。坚持基础设施与人口密度相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相适宜、生活改善与生态保护相统一、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总原则,着力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生态家园;坚持以现代化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为支撑,依托特色自然、人文资源,着力建设一批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现代农业庄园;坚持用“非镇非区”的新理念,“宽进严出”的创建制,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和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模式,着力建设一批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坚持以旅游为先导、以产业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体验为价值、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农业文明复兴为目标,着力建设一批以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垦区职工群众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五是打造国资运营监管平台。明晰国有资产权属关系,建立符合农垦特点、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体制;授权各级农垦管理部门行使农垦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能,依法履行农垦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承担保值增值责任;设立以政府性资金为引导,农垦场、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等多元化资金共同投入的农垦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拓展农垦国有资产的投资运作领域和产权经营范围;创新农垦国有土地管理方式,完善土地资产配置方式,加速推进农垦土地资源的资产化、资本化进程。
宏伟蓝图催人奋进,实现梦想只争朝夕。面向新时代,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江西农垦必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光荣的农垦精神,不忘初心,感恩奋进,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百折不挠的拼搏意志、时不我待的紧迫劲头,沿着“快乐农业、幸福农工、美丽农场”的康庄大道,唱响兴垦富民的凯歌、吹响再度辉煌的号角,奋力建设一个更加富裕美丽幸福的新农垦!
(作者系江西省农业厅党委委员、副厅长,江西省农垦事业管理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