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农垦高举现代农业大旗,践行引领示范要求,依托组织化优势,以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为抓手,在探索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完善,有力地增强了垦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和活力,促进了垦区现代农业发展。
一、破旧:改革土地租赁经营制度势在必行
江苏农垦农业土地租赁经营起步于1995年,经过试点完善,于1999年在各农场全面推行,2001年全部到位。
土地租赁经营制度实质是:将农业职工确立为生产经营主体,放开农业职工的生产自主权、产品经营权、物资采购权和用工自主权,农场不再直接从事经营。其基本做法是“两田制、先交后种、两费自理、两金自交”。“两田制”就是将农场耕田划分成“身份田”和“租赁田”,“身份田”租金相当于农场支付的职工养老金和医保金,“租赁田”实行明码标价、公开招标;“先交后种”就是承包职工必须在按标准交纳完土地承包金后才能取得土地使用权;“两费自理”就是一切农业生产费用和职工生活费用均由职工个人自行解决,农场不再垫支或代交;“两金自交”就是养老金和医保金由职工自己缴纳。
土地租赁经营制度调动了垦区农业职工生产积极性,亩均产量有所上升,农场支出得到控制,为江苏农垦当时扭亏脱困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种经营管理体制也存在内在矛盾,一方面土地租赁经营仍留有传统农业分散经营的痕迹,影响到国有农场组织化、规模化、机械化等优势的充分发挥,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对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职工租赁土地面积不等,少数大户租赁土地较多,职工收入出现两极分化,而农场收入限于土地租金,不能持续保障农场社会保险支出刚性增长和社会事业长期投入。
二、立新:推进模拟股份制经营成效显著
为解决土地租赁经营制度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江苏农垦在2005年着手研究进一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2006年提出了模拟股份制承包经营,2007年出台了《江苏农垦完善和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意见》,2008年下发了《江苏农垦完善和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的补充意见》。到2011年底,垦区麦稻生产实行模拟股份制承包经营的面积比重达85%。
模拟股份制承包经营的核心内涵是:用现代企业股份制理念经营农业土地资源,以模拟股份制实体组织作为土地承包经营主体,承包体在农场“五统一”的前提下,按照股份制原则进行投资、生产和分红,实行“农场持股、职工参股,先交后种、统一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模拟股份制承包经营的核心是模拟股份体的运作,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模拟股份体规模设置。大致以2000亩左右耕地规模为宜。耕地规模较小的农场,直接以大队(或分场)为单元设置。耕地规模较大的农场,一般以大队为基本单元设置,分场作为农场的管理机构,对辖区内承包体的生产运行实施服务与责任管理。
二是模拟股份体股份设置。承包体股份以每亩耕地为一股,以保障务农职工基本利益为前提,按照务农职工、承包体生产管理人员、农场的先后顺序合理设置。务农职工持股量的确定,以正常年景下全场务农职工平均年收入为计算依据,使得职工入股分红不低于农业职工原来的平均收入。承包体主要负责人持股数量一般为职工平均持股量的2~3倍,其他生产管理人员持股量比照主要负责人持股量的一定系数确定。务农职工股与承包体生产管理人员股以外的股份由农场持有。
三是模拟股份体生产管理。管理人员岗位设置方面,以有效管理到位为原则,以精细管理和实现高产为基本目标,一般以300亩左右耕地设置1人。财务管理方面,农场建立和健全承包体会计核算制度,承包体各股东按股比缴付土地承包金,生产资金由各股东按股比缴付承包体,承包体生产资金周转困难时可向农场申请付息借款。民主管理方面,在农场统一领导下,承包体内设管理委员会,对承包体的资金筹集、成本费用开支、产品销售、收益分配等重大事项进行监督。利益分配方面,承包体实行按资、按劳相结合的分配办法,劳务报酬按月发放,投资收益按年分配。
模拟股份制对江苏农垦现代农业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效果明显。一是生产投入产出水平得到提高,组织化、规模化、机械化优势得到发挥。根据2009—2011年垦区农业生产调查统计,模拟股份制田平均亩产高于职工自种田50~100斤,化肥、农药等直接生产成本亩均低于职工自种田50~100元。二是产业化层次得到提升。龙头企业直接与农场对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订单种植率稳定在80%以上,综合效益大幅提高,“龙头企业+基地农场”的产业化模式牢固确立。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33种农产品被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标识,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总数占全省比重9.3%,稻米质量追溯基地认证面积占全国农垦10%。
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农田水利设施、烘干仓储设施、大中型农机具等现代物质装备,每年投资额达3亿元左右。一些保护性生产措施和一批先进适用农技农艺全面推广。
五是农场增效、职工增收空间得到拓展。2009年以来,18个农场实现场场盈利,2011年有11个农场利润超千万元,农场的再生产投入和社会事业建设资金有了来源。农业职工在获取承包体分红的基础上,通过在承包体的投劳收入、发展高效种养、外出务工等方式,增加了收入来源。
三、提升:实施公司化经营态势良好
进入“十二五”,江苏农垦进一步探索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途径。经过调研论证,2011年在巩固模拟股份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推进全垦区农业资源整合改制上市工作,致力于大力发展公司化农业。总体思路是:整合18个农场种植业和3个龙头企业的资源,组建“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上市,搭建江苏农垦发展现代农业的资本平台。2011年11月注册设立有限公司,2012年12月完成股份公司改造,2013年5月进入上市辅导期。
整合后,垦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集团公司将所有种植业耕地租赁给股份公司,股份公司成为集团公司现代农业发展平台,独立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农场将重点转移到存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场社区的建设管理。二是股份公司在各农场设立分公司,分公司按照股份公司的决策组织实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突出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指标,做好农产品的入库工作。三个龙头企业分别成为股份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负责农资统一供应、大宗农产品统一加工与销售等。三是将原模拟股份制承包体提升为联合集体承包体,土地经营承包调整为土地生产承包,仅生产过程承包给联合集体承包体的管理人员与农业职工,管理人员与农业职工按照约定分配比例获得收入。生产资料由分公司投入,生产成本由分公司统一结算,农产品由龙头企业统一销售。
股份公司运作近两年来,按照打造全产业链的要求,通过完善制度安排和利益平衡机制,突出做强产业“微笑曲线”两端,农业纵向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一是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突出种子产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启动江苏农垦现代农业研究院建设,“超级粳稻育种能力提升与产业化”项目列入国家生物育种能力建设三年滚动计划,杂交制种稻面积占到全省2/3。农机专利30多项,宽窄行距结合的高速机插技术广泛应用,水稻机插率81.4%,秸秆还田率100%,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94%。二是市场影响力持续扩大。江苏农垦耕地面积仅占全省1.5%,而种子销量连续多年占全省40%以上,大华种业公司发展成为全国种业十强企业;大米加工生产规模位居全省首位,米业公司进入国内行业前五强,成为一些大型连锁超市和知名食品企业的重要供应商。三是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联合集体承包体承包面积占麦稻生产面积90%以上。2013年夏粮总产、单产、麦种入库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大小麦平均单产903.4斤,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5%;全年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四是开放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积极参与地方农村流转土地的承包经营,与地方政府已签署36万亩耕地承包经营的战略合作协议。计划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在土地经营规模上再造一个江苏农垦。
(作者系江苏省农垦集团公司总经理)
责任编辑: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