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时间:2013-06-04作者:黑龙江农垦总局 来源:《中国农垦》2013年第2期

  自1947年至今,历经三代北大荒人艰苦奋斗,黑龙江垦区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并逐步成长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超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65年来,垦区已累计生产粮食5708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4463亿斤。目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达到432.6亿斤,提供商品粮407亿斤,可保证1.2亿人口一年的口粮供应,被誉为靠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
  垦区在肩负为国家生产粮食历史重任的同时,还一直积极探索和实践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之路。如今,垦区以规模化、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产业化、合作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大农业格局已经形成。2010年10月,垦区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垦区考察时评价:北大荒农业可以与世界任何发达国家“叫板”,希望北大荒的农业技术能与世界分享。

一、抓政策,建制度,调结构,粮食生产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垦区紧紧围绕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充分发挥规模化、组织化、机械化和科技化等综合优势,通过落实国家政策,完善经营制度,调整种植结构,保持了粮食生产连年高产稳产。
  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集成项目资金,扎实推进土地整理、标准良田建设、耕地复垦、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建设,夯实了粮食生产基础。严格落实国家“四补一免”、产粮大县奖励、“节水增粮”、病虫防控和粮食收储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资金,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粮食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始终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二是不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充分调动劳动者生产经营积极性的基础上,维护和健全完善了行政组织体系、科技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重点推进了以“基本田、规模田和机动地”为内容的“两田一地”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积极扶持农工(民)合作社发展,使35%的规模家庭农场经营了82%的耕地,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农业劳均生产粮食42.9吨,超过了发达国家劳均生产粮食25吨的水平。
  三是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按照“扩稻玉、稳麦豆、强经作、上品质、突特色、增效益”的原则,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192.7万亩。其中水稻、玉米面积共计3604.4万亩,占86%,成为垦区粮食连年持续增产的重要因素。

二、上规模,育良种,强监管,畜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垦区以发展“两牛一猪”为重点,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行业安全、提质增效“三大”中心任务,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为载体,有效推进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2012年实现奶牛存栏44.3万头,肉牛存栏53万头,生猪存栏258.2万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9.7万吨、8.7万吨和145.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5.9%、5.6%和10.6%;实现畜牧业增加值143.7亿元,同比增长16.8% 。
  一是推进标准化牧场建设。积极采取小区孵化、大户升级和股份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12个,新建和改造提升标准化牧场(小区)112个,建设畜舍71万平方米。
  二是加快畜牧良种工程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奶牛良种、全混合日粮饲喂、生产性能测定、优质苜蓿草应用等关键技术,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完善育种核心场、扩繁场建设,推进北大荒乳肉兼用牛育种进程。目前奶牛、肉牛冻配种率分别达到100%和80%,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生猪三元杂交率达90%以上。
  三是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按照“力争不发生,确保不扩散”的防控目标,通过建体系、强监管、控内疫和重督查等措施,强化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以打击饲料违法添加剂为切入点,加强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加大饲料及养殖环节“瘦肉精”监测力度,保证了畜产品质量安全。

三、建林网,壮产业,抓管护,林业综合效益逐步提升

  多年来,垦区以建设“森林垦区”为目标,基本构建起以农田防护、水土保持、堤坝防浪、防沙治沙为主要功能的生态林业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保障。2012年,重点实施林业生态护农、林业产业富民、城镇森林靓化三大工程,完成造林绿化24万亩,建成场直、局直百亩以上森林公园52个,城镇暨管理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18.4%。
  一是林业防护效益凸显。营建以“小、窄、良”为标准的农田防护林260万亩,形成7万条林带4万个网格,旱作耕地基本实现了林网化。经专家测定,风速减慢48%,气温提高0.8—3.6%,蒸发量减少7.5%,土壤含水量增加3.8—4.3%,仅此年均增产粮食达10亿公斤以上。
  二是林业产业规模扩大。家庭林场达1.6万个,民营苗圃达100个,经济林达12万亩,食用菌6500万袋,年产干品2000吨以上,特禽养殖21万只。2012年林业综合产值达20亿元以上,新增就业5万余人。
  三是林业开发与保护不断加强。开辟林业多元化发展新途径,通过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吸引了一批民营企业家投资林业,创办基地,盘活了森林资源,形成了管护、生产、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林业产业带,使林地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四、强装备,兴水利,重防控,农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垦区积极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机械,大力推进以三江平原灌区为核心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夯实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基础。重点建设了三大体系:
  一是农机装备体系。目前垦区拥有农机总动力745.6万千瓦,其中农用大中型拖拉机5.85万台,农用飞机51架,航化作业能力达到1500万亩。2012年,实现农机更新总投入32亿元,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7.5%。
  二是水利保障体系。基本建成防洪、除涝、灌溉和水土保持四大水利工程体系,勤得利等8处灌区项目稳步推进,江川等4处大型灌区进一步配套完善,地表水灌溉面积进一步扩大。坚持开展旱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600万亩,占垦区耕地面积的60%。
  三是灾害防控体系。不断加强自然和生物灾害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了9个管理局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自然和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和有效防控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相互保险机制,以市场化和社会化手段,为现代农业筑起了一道抗御自然风险的屏障。

五、抓创新,促应用,强服务,科技支撑力进一步凸显

  大力实施“科技兴垦”战略,努力构建垦区科技创新研发体系、推广应用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目前,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7%,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82%,均居国内领先水平。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研发。有效运用生物技术、航天育种、信息化和智能化控制等手段,着力加强新品种选育、新技术集成、新机具研发、生物和自然灾害防控等方面的自主创新。扎实推进与国内外重点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3万多份小麦品种资源和200多份水稻、玉米品种资源落户垦区。
  二是加快科技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十大”模式和“十大”新技术,广泛应用保护性耕作、物联网技术、智能化控制、节水灌溉、航化作业和集约化饲养等新技术。积极开展农作物高产创建和玉米“双增二百”、水稻“双增一百”活动,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带动垦区农牧业生产均衡发展。加快完善了以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中轴、230个科技园区为支撑,覆盖垦区,辐射全省,总长2000公里的东、中、西三条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引领带动全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均衡发展。
  三是加强科技管理服务。通过自筹资金,初步构建起覆盖农业、林业、水务、农机、畜牧、种子、灾害防控等系统的专业化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种子工厂化加工率、标准化包装率、包衣率、良种覆盖率和主要农作物标准化统供率均实现100%。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成为国家首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全面落实“国家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年均培训40多万人次。

六、上标准,保生态,重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垦区遵循“绿色、生态、安全”的绿色发展模式,全面实施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提升活动,坚持统一供种、农艺措施、田间作业、职工素质和农业投入品使用“五个标准化”,做到田间与地头、生产田与示范田、旱田与水田、场与场之间“四个一样”。
  二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年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占垦区总耕地面积的1/4左右。持续推进全面积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6%。26项生态环境指标全部超过了国家生态示范区二类地区标准,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构建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监管和产品质量追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成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个,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4个,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1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预计287个,全年种植绿色有机农作物299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489个,有机农产品企业35个、有机农产品达到170个,地理标志登记产品2个。

七、强龙头,组集团,塑品牌,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垦区按照政策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以建设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初步构建起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产业规模化、资源集约化、管理信息化的新型工业体系。
  一是坚持产业化发展。自2000年以来,围绕“米、面、油、乳、麦、牛、肉、薯、种、药”等十大支柱产业,培育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9家,打造出九三油脂、完达山乳业、北大荒米业和北大荒丰缘等22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2380万吨,鲜奶处理能力达到130万吨,生猪肉牛屠宰加工能力达到420万头。
  二是推进社会化服务。为有效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垦区切实加强土肥、种子和植保等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建立了物流、种业、农机、保险等大型专业集团公司,服务范围覆盖了农业全产业链。
  三是实施集团化运营。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北大荒集团总公司进入实体化运作,整体竞争优势日益增强。目前,垦区种养加、贸工农等2/3的经济活动,进入了北大荒集团这艘“巨型航母”的市场化大平台,凭借大集团、大航母,塑造大品牌,建设大网络,开拓大市场。培育出“北大荒”、“完达山”、“九三”、“丰缘”等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其中“北大荒”品牌价值达到365.36亿元,成为亚洲农业第一品牌。

八、抓共建,促共享,求共赢,垦区在全省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按照国家“充分发挥农垦示范带动作用”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领跑全省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和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垦区充分发挥优势,加大场县共建力度,垦地双方形成了互学互动、互帮互进、互利共赢、携手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共建范围不断拓宽。共建范围覆盖全省12个市(地)、53个县(市),共建范畴涉及农业、工业、城镇及社会事业各领域,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好评,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
  二是引带示范成效喜人。2007年以来累计完成“三代”作业面积1.8亿亩,推广农业新技术和良种2.5亿亩,实现垦区农机创收20亿元,为农村农民增产粮食100亿斤、节本增收50亿元。其中2012年“代耕代播代收”作业规模达到5000万亩,相当于再造一个垦区。累计吸纳地方学生13万人,接诊地方患者81万人次;龙头企业累计拉动地方种植基地1.7亿亩,全省1/3左右的毗邻农户纳入场县共建产业体系。
  三是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双峰—裴德、鹤山—双山两个场镇共建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特别是省委省政府2012年正式批准设立农垦建三江、九三管委会,并赋予其财税职能,将宝泉岭经济开发区、红兴隆工业园纳入省重点支持范围,这是继《黑龙江省垦区条例》颁布实施后,垦区管理体制机制又一重大历史性突破,为垦区今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新要求,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机遇,垦区将以建设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为目标,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继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农业装备结构、农业基础设施和优化农业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2013年粮食总产达到450亿斤以上,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