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是现代农业的排头兵,引领着农业发展方向。2000年以来,广东农垦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道路的实践中,得益于“艰苦创建、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和风清气正的做事风气。这种文化体系激励了农垦广大干部职工奋发有为,赋予农垦人有为才有位、有为必有位的希望,为广东农垦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成为实现“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跨国大集团、建设美好新垦区”目标的精神支柱。
一、弘扬农垦精神,铸造农垦文化体系灵魂
农垦精神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特殊群体用特有实践,为完成特殊使命而形成的独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在垦荒戍边艰苦创业中锤炼形成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是老一辈垦荒者在艰苦卓绝的生产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农垦人勇于承担、无私奉献、为国分忧的郑重承诺,是农垦人前仆后继、开拓创新、献身事业的虔诚姿态,是农垦人立足农垦、放眼世界、顺应形势的宏大气魄。农垦精神激励了三代农垦人,是农垦人重要的精神财富。
传承农垦精神是构建农垦文化体系必不可少的内容。以农垦精神为核心凝聚的农垦文化体系,仰天可赋予农垦人精神财富、庄严承诺、积极姿态和博大胸怀,俯地能铸造农垦人真诚“四情”——对待职工有感情、对待工作有热情、开拓创新有激情、献身事业有痴情,这是农垦精神长期锤炼的结晶。
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农垦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也在变迁。要完成农垦二次创业、推动农垦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改善民生、打造跨国大集团等历史新任务,需要农垦人继续发挥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丰富农垦文化体系的内涵。
二、沉淀使命感和优越感,夯实农垦文化体系底蕴
(一)明确方向、保持稳定,以历史使命感锤炼农垦文化体系
引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是农垦承担的历史任务,是激励农垦人奋斗创业的文化动力和精神财富。
1.增强历史使命感,是构建农垦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从实践看,农垦以辉煌的经济发展成就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表率,更为农业发展带来“复兴曙光”;从历史看,农垦是由毛泽东、朱德、王震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创建的,他们对农垦发展寄予厚望,农垦事业历来都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从农业发展理论看,中国存在分散农业、初具规模组织化农业和企业化农业等三个经营层次农业,加快发展农民合作制、农民合作社及“公司+农户”农业模式,目的无非两个,一是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程度,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而这两点农垦先天俱备。农垦模式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方向,农垦堪当现代农业的排头兵、试验田和开放窗,承担引领农业发展的历史使命农垦当仁不让,构建农垦文化,需要以这种使命感促使农垦人持续创新。
2.稳定现有格局,增强献身农垦事业的信心。构建和谐稳定文化体系,需要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立足广东农垦,一是始终保持农垦的企业定位,以发展生产、提高效益、改善民生为目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二是维持“中央直属、省部共管”管理体制格局,省管人事,部管项目、资金和生产。维持这种格局,一切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配置资源,干部队伍便能一门心思谋发展,动力十足惠民生。同时,不断改革创新农垦经营形式、管理方式和具体操作环节,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增活力,以活力筑稳定,持续积累企业发展实力。
(二)释放优势、顺应大势,以职业优越感巩固农垦文化体系
乘中国经济“黄金发展期”和“广东农垦最好发展期之一”的东风,以农垦事业蓬勃发展、农垦经济欣欣向荣、农垦人做事信心百倍、农垦人收入不低的现实和大有前途的发展趋势,培养农垦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构建农垦文化体系,加大农垦文化的影响力。
1.结合农垦特殊优势,坚定农垦大步发展信心。广东农垦发展优势显著:一是政策优势。农业发展离不开国家扶持,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农垦持续快速发展的政策坏境正趋于完善。二是体制优势,“中央直属、省部共管”的体制最适合广东农垦,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具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扶持资金优势,为甩掉历史包袱解决历史问题提供了保障;经营方式规模化,土地和产业资源集中,自身形成了特有的、独立的产业体系,为农垦崛起奠定了产业基础。三是资源优势。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产业园区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给农垦盘活、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创造了机遇,农垦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四是经济优势。广东农垦历经60年发展,走“集团化、产业化、股份化”发展之路,建立了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天然橡胶和糖业稳定发展,乳业、剑麻、畜牧、水果、水产、房地产和物业租赁等优势产业也迅速成长,积累了较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
2.结合农垦产业发展趋势,树立农垦坚定的信念。传统农业停滞在种养殖和简单副业上,不是以加工和交易为主要目的的产业;农垦产业化农业则是以种植基地为起点,借助高度组织化的加工企业,面向市场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的交易农业。交易农业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获取社会平均利润,彻底改善了技术落后、市场封闭的传统农业。农垦产业化农业潜力无限的信念,必能增强农垦人继续创新的信心。
三、营造风清气正的做事风气,构建人人向往的农垦文化
(一)风清气正是构建农垦文化体系的支柱
广东农垦的风清气正,体现在农垦干部任免制度民主公平上,特别表现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在农垦工作不用去跑官买官,不用趋炎附势,堂堂正正挺胸做事,只要能做出成绩就有前途。2011年,广东农垦湛江垦区根据农垦、农场实际和领导干部能力特长,在垦区内部调整优化领导干部的岗位布局,实现领导干部在不同岗位上的结构优化。垦区干部在内部不同岗位的优化,利于企业和个人发展:一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广东农垦以企业为自身定位,以发展经济生产、造福职工为干部任免的目的,农垦干部任免始终以生产发展为中心,就是要将更优秀的领导干部放在更重要的岗位上,促进经济发展。二是从个人发展角度看,说明农垦以人为本,重视开发挖掘个人能力。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只要干部廉洁奉公、勤勉做事,组织一定会为个人提供一个适合的岗位,使之充分释放个人潜能,与广大职工干部一道推动经济更快发展。
(二)风清气正是农垦用人文化得以延续的保障
为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干部任用制度,确保农垦事业后继有人,以风清气正的农垦文化去影响、熏陶年轻干部尤为重要。本着“早发现、早培养、早使用”的思想,2011年广东农垦在湛江垦区组织公开选拔副处(场)级领导干部,60余名年轻干部参加了公选。选拔的对象要求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干部要年轻,必须是“70后”、40岁(含)以下的年轻人,为年轻同志成长创造机会,确保农垦事业后继有人;二是参加选拔的干部要有副科2年或正科1年工作经历,确保选拔的年轻同志了解农垦、热爱农垦、有能力胜任领导岗位工作;三是要有大专以上学历,重点培养和使用高校毕业生。严格把关选拔程序。一是要求机会均等、条件公平,只要符合条件的垦区内部年轻干部皆可参加;二是要求程序规范、严格,在省农垦总局人事部门监督下,经过审核、笔试、面试、征求意见等程序,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公选营造了农垦公平公正的氛围,弘扬了农垦风清气正的文化,影响和熏陶了农垦年轻人才的成长。
(三)风清气正是农垦做事文化得以贯彻的法宝
广东农垦党组书记、局长赖诗仁指出:“农垦干部不是当官的,是做事的”。唯有营造“能做事、善做事、做成事、干净做事、不出事”的“做事”氛围,农垦人才能专心于事业,才能争取把工作做得完美,才能万众一心谋发展,齐心协力做事业。正是有着 “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做事环境,不虚浮浮夸,脚踏实地,扎实做事,才确保农垦虽经历60年风雨却愈加繁荣。“根本看不出谁是领导,只知道在橡胶基地很多人围着讨论”,此为农垦领导干部真实写照。农垦领导走群众路线,靠近群众,不拿官架子,深入基层,把基层干部群众看成志同道合的战友,目标就是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建设美好新垦区。
广东农垦经济高速发展,奋斗氛围风清气正,成为了优秀人才追求的工作单位。“以前我在火炬农场,这辈子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在农场坚持下来”,这位地方政府机关的老农垦说出了众多在90年代离开农垦同志的心声。广东农垦不仅收入高,更重要的是农垦为每位干部职工提供发展机会,给予释放个人潜能的舞台,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创造了机会。
四、配套“走出去”战略,提升农垦文化兼容性
(一)沉淀军旅传统,弘扬农垦文化包容性
海洋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农垦任用干部不排外,聚四方之才做惠及众人之事业,这是由农垦的军旅性、开放性、传承性所决定的。从广东农垦发展历程看,1951年11月,由叶剑英兼任局长、党委书记的华南垦殖局在广州成立,下设海南、高雷、广西3个垦殖分局;12月13日中山大学、金陵大学、山东大学等院校师生赴海南垦殖分局,同时林业部组织苏联专家及国内一批大专院校师生、干部、技术人员分赴三个分局开展建场勘测、规划、设计工作;1952年3月,政务院和中央军委抽调人民解放军2万人,组建林业工程第一师、第二师和一个独立团,此后又招聘3万名工人、一批土改干部和其他各种干部7000人分赴华南垦殖局。至今广东农垦每年招聘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数百人,汇集了全国各地人才发展农垦事业,比如湛垦办13位中共党员就来自11个省份,这在广东农垦内部属普遍现象,却令非农垦人皆感敬佩。
(二)结合农垦发展战略,提升农垦文化兼容性
广东农垦实施“走出去”战略,经营战略的开放性要求用人必须具有容纳性和开放性。在国内实施的“西进南拓”战略,需要重点汇集西部和南部人才的力量,提升农垦产业和文化的属地适应性。伴随产业“走出去”战略,推进农垦文化“走出去”。广东农垦产业“走出去”初具规模:广垦橡胶集团在东盟3国建成5家橡胶加工厂,干胶年产25万吨;剑麻集团在印尼开拓剑麻基地,剑麻事业发展已步入正轨;广垦糖业集团拟在缅甸、泰国发展蔗糖业,合作事宜有序推进。经济合作在持续,文化交流在深入,广东农垦在异国他乡,用“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实践传播农垦文化,以“再造海外新农垦”的豪情感染合作伙伴,用农垦人特有的勤劳智慧震撼异域友人。广东农垦“走出去”战略,赢回的不仅是资源、市场和科技,更有农垦精神和中华文化的传播。
(三)以改善民生为载体,塑造良好外部形象,彰显农垦综合实力
一是将改善民生作为树立形象的立足点。如广垦商务大厦、广垦糖业大厦的建立,在地方树立了农垦崛起的形象;深入推进安居工程,公寓楼群、别墅区规划井然,建设成当地城市的后花园,南华农场更被称为“雷州半岛的华西村”。二是把奉献社会经营理念,作为展示农垦形象的重要内容。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近2万人,已跨入国家特大型职业技术学院行列;建成省农垦中心医院等1所“国家三甲医院”、5所“国家二甲医院”和一批农场医院及15家科研机构。农垦经济社会事业带来外部经济性,特别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示范引领着区域农业发展,医疗教育事业的发展方便周边人口读书就业。
五、整合、提升品牌,打造农垦企业文化象征
品牌是农垦自身经营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体现,彰显农垦为国分忧、承担责任、提供优质农产品的文化理念,是农垦文化服务社会的商业运作结晶。广垦燕塘乳业以提供优质奶为目标,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更赢得社会充分信任;丰收糖业公司菠萝罐头厂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树立了广东农垦产品值得信赖的口碑;广丰糖厂致力提高白糖质量,历经半个世纪,白糖质量始终过硬。广东农垦探索生物防治、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业、发展“甘蔗—食糖—酒精—沼气—生物质发电—生物有机肥”循环经济、倡导节能减排等做法,更体现了广东农垦承担社会责任的文化意识。
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当人们惊叹苹果专卖店“果粉长龙”、感慨中国的花木兰和大熊猫成了迪斯尼的摇钱树时,农垦不仅需要“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做事精神,还需要抢占文化发展制高点、积累文化软实力、争抢竞争主动权的创新意识。借鉴新世纪初广东农垦整合蔗糖产业链实体资源的模式和经验,把为公众熟知的农垦产品和品牌,如中国名牌白砂糖、国宴用果红江橙、中国名牌农产品雄鸥绿茶等产品和“广垦”系列品牌、“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经营理念,整合、提升、转变成农垦企业文化的象征,实现从销售优质产品到经营品牌文化的转变,为文化建设转化成经济动力奠定基础,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值得令人深思的课题。
(作者单位:广东省农垦总局湛江农垦局)
责任编辑:马作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