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热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做法与推进思路

时间:2015-09-24作者: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2015年第4期

黄国成   郑益智

摘  要:本文分析了福建省热作产业发展状况与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做法,并针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变热作产业发展方式的目标导向与对策措施。
关键词:热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做法;思路

    一、福建热作产业发展概况
    我省热区分布在闽东南沿海、闽西南部分地区的35个县(市、区)。热区人口24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5%,其中农业人口1688万人,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60%。土地总面积3.74万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809.5万亩,分别占全省的30%和45%。热区农民人均土地面积3.3亩,人均耕地0.48亩。
    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橡胶、剑麻、咖啡等热带作物在我省南部的高纬度地区较大面积种植成功,随后水果、茶叶、热带花卉、蔬菜等热带、亚热带作物迅速发展。据统计,目前全省热作总面积1180万亩,总产量1200万吨。热区盛产龙眼、荔枝、香蕉、芦柑、柚子、枇杷、菠萝、橄榄及余甘等,以水果之乡闻名遐迩。全省热带水果面积430万亩,产量340万吨,分别占全省水果面积、产量的50%和60%。其中橄榄、余甘和柚子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枇杷居第二位,龙眼、荔枝居第三位,香蕉居第五位。平和县琯溪蜜柚年出口量达15万吨,持续保持较高的出口份额。
    随着我省热作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热作产业布局日趋合理,集约化经营日渐凸显,形成水果“三带两区”、乌龙茶南北两大茶区格局,提高了集约化经营水平。传统产品主导地位确立,打造新兴产业已成时尚。具有优势的水果、茶叶、蔬菜、花卉、木薯和辣木等作物已形成主导产品,使许多农民增加了收入。热作生产发展初步实现从个体分散经营向专业户、专业场、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转变,种植管理从粗放耕作向标准化生产转变,产业开发从提供初级产品向精加工产品、增值方向转变。目前,热区农民人均热作纯收入占人均农业生产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其中,从事香蕉、柚子生产的农户,人均单项收入超过3000元。在我省热区人均耕地不足0.5亩的状况下,热作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转变发展方式主要做法
    (一)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引领标准化管理
    以建设“农业部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和“福建省南亚热作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契机,加快园地基础设施配套,落实标准体系或规程,建立基地生产和产品记录档案,把示范基地(园)建成现代农业的样板。目前35个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园)的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基地管理制度以及生产管理记录档案齐全,比上一生产季的热作单产、优质率和效益均提高10%~20%。通过举办培训班和现场交流活动,辐射带动全省热作标准化生产35万亩。
    (二)加强农业“五新”推广,促进产业增收增效
    一是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如诏安县建立的“凤梨释迦”番荔枝示范基地,投产后平均亩产400公斤,每公斤售价达20元以上,亩产值高于8000元。二是积极推广配套技术。永春县天马柑桔场推行草生栽培、绿肥套种和柑桔根区导灌技术,柑桔一级果率从30%~40%提高到50%以上,降低生产成本20%~30%。三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省推广热带水果测土配方施肥面积70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10万亩。四是积极推广新农药。漳浦县万安农场5000多亩荔枝采取农业、生物和化学防治相结合栽培技术,实现荔枝鲜果出口日本市场。五是积极推广新农机。相当部分果园已推广应用 植保机械作业、中耕除草机、果园搬运管理机、水果清洗、分级机。
    (三)加强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培育,带动产业化经营
    在热作主产区扶持和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现有从事热带水果行业的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超百家,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56家,有6个合作社获得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带动农户23万户,带动基地面积120万亩,8家企业的热带水果产品为省级名牌农产品。
    (四)加强闽台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
    截至2014年底,全省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2509个,合同利用台资34.9亿美元,实际到资19.6亿美元。目前拥有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累计有523家台资农业企业。如漳浦县引进台湾名优特水果20多种,推广面积5万亩以上,引进台湾10多项水果种植技术,其中果实套袋、水果熟期调控、有机栽培、滴喷灌等技术的普及推广,促进了该县水果朝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五)加强质量追溯系统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从2009年开始,我省南亚热区率先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试点,从源头抓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漳州市庄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实施蜜柚产品质量追溯项目,使客商对产品安全更加放心,每公斤产品销售价格高出同类产品0.30元,销售量比上年同期提高30%,提升了企业的信誉度和品牌效应。
    (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热作产品市场竞争力
    我省围绕热作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依托热区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区域,推动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以及热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仅漳州市通过内联外引,先后创办各种热作产品加工企业1200多家,年加工热作产品30万吨,占出售产品的40%以上。出口产品占60%,加工制品从“大路货”转向各类专用品,提高了热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当前生产上存在问题
    (一)热作产品的种类、品种结构及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热作新品种选育、引进、繁育和推广力度不够,适合市场需求和热区区情的更新换代品种不足,品种单一,产品供应期集中,产品市场竞争力偏弱。
    (二)园地设施和科技研发资金投入不足
    基础性设施和生产条件较差,投入不足,改善速度缓慢,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又由于科技研发资金不足,造成新技术推广、培训、良种选育与区试应用等工作滞后,仍属粗放型生产和经营,标准化进程缓慢。
    (三)热作产业化程度较低
    大型龙头企业特别是外向型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较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尚未形成有机整体。产品产后处理、贮运设施落后,产品加工能力较小,且附加增值较低。
    (四)热作生产成本上涨加剧
    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连年攀升,用工成本持续上涨。加之热作生产机械化水平偏低,导致热作生产成本攀升,生产用工难,产业效益提升难度加大,不同程度上受到增产不增收的困扰。
    四、推进热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思路
    (一)目标取向
    1.确立循环经济理念。推动热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倡导人们在生活中优先使用和采购再生利用农产品、环境标识农产品和绿色食品。
    2.确保资源永续利用。坚持开放与节约并重,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种节膜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热作产业。
    3.开发质量安全产品。发展特色热作产品必须是高效(高产、优质)、低耗(少用农药、化肥、少经济投入)、低污染(对环境、食品、健康安全)、可持续的。通过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抓好特色热作产品的源头治理,推进热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加强热作产品质量安全标志管理,保证食物在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安全。
    4.发展出口导向型农业。充分应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具有我省优质的创汇产品,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对外开放度,加快创汇农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达到市场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5.开展热作领域“五大”创新。围绕为保障食物供给、为节省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加强集成创新和技术引进的消化和吸收、为热作产业重大技术与高新技术突破开展技术创新、再创新,以适应福建热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对策措施
    1.调整优化热作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品
    一是抓好品种结构调整。利用福建热区的资源优势,继续做好传统热作品种结构调整,实现早、中、晚良种比例更加合理,避免产品集中上市,提高产品竞争力。二是引导辣木等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依托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建立技术创新中心,提供良种和技术支撑。依托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建设适度规模、高标准示范基地,开展产品研发,扩大产品宣传和市场销售。技术中心、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配合互动,辐射带动辣木产业健康稳步发展。争取特色产业在合理规模下,取得理想效益。
    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热作产业发展领域技术创新
    推动热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其途径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着重解决当前制约热作产品持续高效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加速科技成果中试熟化,提升热作产业发展规模的层次,加速智能化农业模式开发研究及示范推广;加强农业有害物防控、农产品精加工关键性技术的研究攻关;发展以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引领热作产品质量提升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提高我省热作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强大支撑。
    3.创新经营方式,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一要继续扶持、鼓励各种形式的热作龙头企业发展。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新型关系,依靠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提供相应的技术和物资服务,使用统一专用包装,打造产业品牌。二是要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加强对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指导,使合作社走上规范的发展轨道,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让专业合作社能对热作生产、流通、销售实行有效控制,制止相互压价、无序竞争,形成集科技、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生产、加工和销售者利益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促使热作生产持续发展。
    4.加强市场建设,拓展国内外产品市场
    一要统筹规划全省热作产品流通市场布局,完善覆盖城乡的产品流通网络,推进全省性、区域性重点热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拓展国际市场,支持产品物流、仓储、交易场所、电子结算、信息处理、检验检测等设施建设。二要积极为农民搭建流通平台,发挥经销农副产品企业的优势,积极拓宽产品流通渠道,扩大销售区域。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为热作生产与产品流通提供优质服务。同时积极研究、探索各种热作的保鲜加工技术,注重名、优、特品牌的培育,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实现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5.积极延伸产业链,实现附加增值
    除做好热作产业传统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之外,建议加大对水果产业链延伸方面的扶持力度。一是产品药用、保健功能挖掘,如水果多糖提取等;二是废弃物的再利用,如香蕉秸秆的再利用;三是热作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如生态休闲果园的建设。
    6.加快引进步伐,推进国际、国内农业合作交流
    积极推进国际、国内热带农业合作研究和开发。充分发挥我省对外开发优势,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技术、设备和资金。加速我省热作产业发展急需技术、良种和先进价格设备的引进。尤其要加强对台引进,坚持“以台引台,以台引外”,办好各层次的对外、对台引进试验示范区、引种隔离区,建立一批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培植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推动合作深入发展。
    7.加大对热作产业扶持,建立稳定投入体系
    转变热作产业发展方式,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特别要重视调整投入政策,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机制。建议各级政府和热作主管部门,应不断增加对热作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投入,并逐步建立生产者自筹、政府投入和金融贷款三大投资支柱。同时积极引进台资、外资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投资体系。探索深化项目资金管理和运引机制改革,提高农业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生产力要素集聚,形成活跃高效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