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垦:一个甲子的跨越

时间:2012-10-09作者:杨义林 程 军 来源:《中国农垦》2012年第4期

  当岁月的时钟指向2012年4月20日,这一天,对江苏农垦来说,是一个令人喜庆的日子,她迎来了第一个甲子大庆。60年的艰苦创业,60年的风雨兼程,60年的辉煌业绩,此时此刻,江苏农垦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我们走进江苏农垦的每一个农场、每一个企业,触摸她的沧桑,体验她的脉动,感受她一个甲子的跨越。

跨越——
源自军人的神圣使命和创业者的情怀
  1952年2月,毛泽东主席作出关于军队参加建设工作的指示,并签署命令:“我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102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4师的改编计划,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4月20日,刚刚从炮火硝烟中走出来的万余名官兵,在江苏海门三厂镇举行誓师大会,移师苏北灌溉总渠入海口屯垦待命,建设农场。一个以拓荒为使命的国营农场,就在这里破茧而出。从此,拉开了新中国江苏发展农垦事业的序幕。
  据原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原农四师政治部副主
任徐方恒老人回忆:建场初期,农四师的官兵们在“满目篙草不见人”的茫茫草滩上,“一把大锹一杆枪,一张芦席作营房,喝咸水、睡地床,草滩当作新战场。”建茅舍、挖沟渠,垦荒造田。连续三个一百天的“三大战役”,筑起了百里长堤,开挖了千条沟渠,垦出了万顷耕地,长出了第一茬庄稼。同时,也培养出一批农机操作能手、水利骨干和英模人物。
  1953年4月,中央军委正式命名农四师为“国营淮海农场”。农四师以淮海农场为基地,继续在省内考察垦荒,从1956年到  1968年十多年间,在全省江河湖海边的荒滩上先后建起了临海、宝应湖等20多个国营农场,并向全省农林场调派大批农机骨干和管理干部。从农四师到国营农场、从淮海农场到江苏农垦、从军垦战士到农垦员工,实现了第一个历史性跨越。
刚刚起步的江苏农垦事业欣欣向荣。可是一场浩劫不期而至,“文化大革命”给农垦事业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由于“左”的思潮的干扰和破坏,全系统连年亏损,平均每年亏损1500多万元。
  然而,这期间一次时代的偶然机遇,江苏农垦在迂回曲折中前行。1969年3月,中央军委电令,在原江苏省农垦公司的基础上,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原有的农林场改编为四个农业师,25个农业团,6个独立营,以及一批直属单位。职工队伍迅速壮大。截至1971年底,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的职工增至19.5万人。
在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建设兵团的特殊地位,半军事化管理、用军事化指挥生产的做法,从客观上控制了当时“文革”所造成的混乱局面,江苏农垦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据原江苏兵团第三政委汪运祖将军回忆:兵团依靠一体化管理的实力,仅用两三年的时间,先后建起了纺织厂、化纤厂、制药厂、化肥厂、机械厂等13个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直属工厂。工农业比重从18.9:81.1变为49.1:50.9,使农垦从一个单一的经济结构跨越到工业和农业平分秋色的格局,为农垦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垦走出荒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党领导的农垦事业,从垦荒第一犁开始,就吸引着无数胸怀理想和志在四方的知识青年。在兵团期间,省级机关干部和来自省内10万知识青年怀揣着“红色激情”来到了垦区,成为农垦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在长达十余年的插场生涯中,为农垦吹进了一股清风,注入了一股活力,成了新型的农垦职工,用城市文明影响着农垦的衣食住行,推动着农垦人的思想不断解放。
1975年,中央提出全面整顿方针后,中央军委电令撤销江苏生产建设兵团,恢复了江苏省农垦局。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饱尝“宁长资本主义草,不要社会主义苗”痛苦的农垦人挣脱了精神枷锁,农垦事业重新迸发出希望的火花。垦区上下涌动着空前高涨的创业热潮,田野里生机勃勃,车间里热气腾腾。1978年,江苏农垦系统实现扭亏为盈,甩掉了长期亏损的帽子。

跨越——
在农垦人求索和开拓中演绎精彩
  历经沧桑但又精彩壮丽的江苏农垦,让人惊奇,让人咏叹,让人欣喜……
1978年12月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神州大地,改革开放的大潮拍打着渴望崛起的东方大国。江苏农垦人理直气壮地将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从此,江苏农垦事业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1979年,江苏农垦人率先大胆探索多种形式的生产方式。新洋农场19连实行任务到组、责任到人、联产奖赔的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在广大职工身上压抑已久的劳动热情。当年,农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据时任19连指导员华财耕介绍:“当年搞联产承包,当年见效,1979年的粮棉产量分别比1978年提高了56%和124%,实现利润30.9万元。”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模式在全垦区得到了迅速推广,职工们称赞这种形式是“鼓了勤快人的劲,治了懒汉的病,革了大锅饭的命”,是“治穷致富”的法宝。与此同时,农垦实行财务包干,推行“多盈不多交,少盈不少交,多亏不多补,少亏不少补”的政策。1981年,江苏农垦在 全国农垦系统第一个实现了场(厂)盈利“满堂红”。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家庭农场,是垦区改革农业经营机制的又一个新跨越。
  1983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在研究起草1984年“中央1号”文件的座谈会上说:“我看到了江苏农垦系统有三个家庭农场的材料,搞得很好。成本低、产量高,这是一个突破。”同年11月1日,《中国农民报》在头版头条以《大农场里的小农场》为题,刊登了黄海农场宋兴义、胡玉美、杜福田三名职工兴办家庭农场的调查报告,在全国农垦引起了极大反响。此后5年间,江苏垦区兴办的家庭农场达3.6万个,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机制的框架基本形成。这种模式改变了过去由总场、分场、大队三级核算为总场、家庭农场两级核算。农场普遍精简管理人员40-50%,强化了大农场经营服务的功能,逐步形成了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新机制。
  改革开放为江苏农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践使江苏农垦人变得更加聪明和成熟。农垦人在实践中悟出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真谛,认识到了农工商综合经营才是农垦经济发展的金光大道。1983年,经省政府批准,江苏省农垦局更名为江苏省农垦农工商联合总公司,成功过渡到了农工商综合经营的轨道。时任中山大厦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张芸说:“1985年我参与了中山大厦建设,着力发展商业、服务业,江苏农垦在商贸领域迈出了新的步伐。”1986年,江苏农垦按照中央“8号文件”的要求,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的界限,积极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当年全系统与周边地区办起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62个,投资总额4000万元,年产值约8000万元,帮助乡镇安排就业、转移劳动力2万多人。这期间,建设商品生产基地、发展外向型经济也成了江苏农垦主打项目,先后建立起了4个良种生产基地, 9个畜禽水产生产基地,形成了种子、肉禽、水产、奶制品等10多条种养加一条龙的生产基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江苏农垦人又在思索一个重要的命题,如何向农业现代化进军。垦区通过大力实施“一为本”(以农为本)、 “一条龙”(种养加一条龙)、“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的“三个一”工程,先后建成了种子、肉鸡、乳品、醋、酒、精制米等九条产业链。农业的初步产业化成为江苏农垦经济的基本依托,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的格局,农副产品的商品率高达90%以上,农业机械化程度达90%以上,高出全国20多个百分点;科技贡献率达55%,麦稻等大宗农作物的平均产量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0公斤以上,垦区实现了亩亩吨粮田。
  走出国门办农场,精心打造“非洲工程”。1990年以来,江苏农垦购买并成功经营了赞比亚的友谊、中华等4个农场,粮食产量创当地历史最好成绩,被誉为“中国神龙”。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回良玉、李源潮等领导先后对“非洲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
  农业的发展引领着工业的强力推进,一批批场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形成了纺织、医药、化工、机械、电子、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多行业、多功能的垦区工业体系。美尔牌姿羽绒服、月牌锦纶长丝、赏春牌腈纶绒衫、双洋牌曲酒、海林牌内衣等20多个产品,市场信誉好,竞争力强,不少产品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赞誉。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在美尔姿羽绒服展台前视察,当听到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江苏农垦的产品时,连声称赞:“好好”。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公司化道路,才能更好地实现农垦的多元化发展。1997年6月,江苏农垦在全国农垦率先实行了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经省政府批准,“江苏省农垦农工商联合总公司”正式改制为“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行政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跨越,生产经营向资本运行的转轨。
  体制机制的转换为江苏农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二十世纪末,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走低,二、三产企业转型滞后导致效益大幅下滑,一路高歌猛进的农垦经济,再次陷入了困境,全系统出现亏损。
  值得欣慰的是,面对严峻的形势和挑战,江苏农垦人并没有在艰难和波折面前退却,硬是凭着一股子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拓荒精神,在反思中前进,在调整中发展,在困境中拼搏。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改制攻坚战打响了,垦区企业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农业上实施“先缴后种”,承租经营,大幅度调整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工业上实施资产重组,对国有企业改革实行“有进有退”,380多家场办企业完成改革改制,2亿多元民间资本注入了农场非农企业,20多家直属工商企业通过“抓大放小”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在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01年垦区职工的养老保险纳入了省级统筹,2002年垦区教育、公安等社会职能移交属地政府管理。
  改革激发了活力,垦区实现了“瘦身强体”。江苏农垦按照“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在农场积极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同时,垦区还大力实施农场管理机构、人事制度及农机、林权等多项改革。2006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吸收合并了江苏省机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壮大了农垦集团经济实力。
2007年,“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号角吹遍了江苏大地。垦区掀起了二次创业的热潮,立足改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着力推进工业化,上大项目、办大企业、建大基地。江苏正大天晴药业、金象减速机公司等企业加大投资、扩大规模,创办了苏垦物流,新建了年产18万吨的苏垦麦芽,并购重组了承德银河连杆公司。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垦区大力推行农业模拟股份制改革,80%以上的粮食作物田实行了联合承包经营,达到了职工增收、农场增效、土地产出增加的目标。二次创业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飞跃。
  站在新起点,回眸历史发展的轨迹,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恢弘画卷,那一个个荡气回肠的响亮音符,汇聚成气势雄浑的宏大乐章!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江苏农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8年与1978年相比,江苏农垦生产总值增长28.6倍,营业收入增长64倍,利润增长422.4倍,上缴税金增长43.96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9.29倍,职均收入增长51倍。

跨越——
使苏垦在转型升级中实现新的跃升
  当岁月的巨轮驶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时候,“十二五”时期跃然眼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成为江苏农垦“十二五”发展的主旋律。2010年以来,江苏农垦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转型升级才是江苏农垦发展的必由之路。不转变发展方式,就无法实现新的跨越。思想认识的统一,转型共识的形成,为江苏农垦跨越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要以全省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为导向,以垦区农业资源整合为动力,开创江苏农垦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江苏省农垦集团公司总经理任建新说。
  创新发展理念、推动转型升级是江苏农垦人实现跨越发展的新思路。目前,垦区已形成农林牧副渔及食品加工、医药制造、贸易物流及相关服务、投资及房地产、通用设备制造五大产业。苏垦米业位居全国大米行业十强,大华种业成为中国种业20强。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跻身中国化学制药行业创新型企业品牌十强,苏垦承德银河连杆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务车连杆生产基地,江苏金象传动名列中国减速机十强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  2011年11月17日,省委书记罗志军视察江苏金象传动时充分肯定了金象的转型升级,勉励企业专注于主业发展,积极开发高端产品和高端市场,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大潮,江苏农垦人跳出农垦求发展,积极寻求与国内外知名大公司的合作。2010年12月15日,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先生访问江苏农垦集团时说:“江苏农垦集团作为江苏省最大的农业企业,一直以来都是正大集团最好的合作伙伴。”江苏农垦积极与泰国正大集团实施战略合作,在合资经营制药企业的基础上,又合资设立了江苏正大苏垦猪业公司,兴建了国内一流的规模化种猪场,计划形成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及屠宰和深加工能力。与台湾农友公司合作,合资设立了连云港苏垦农友种苗公司,为广大农户提供优质果蔬种苗。与南通开发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合作,共同发起成立中新•苏通科技产业园。与金融企业合作,实现产业发展与资本运营并举。江苏农垦先后入股江苏银行、紫金保险、江苏信托、省再担保公司。同时,还着力打造投资创业平台,先后设立了“江苏农垦诚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江苏农垦诚鼎创业合伙企业”、“江苏农垦溧水农村小额贷款公司”。
  2010年10月在郑州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一些国外采购商纷纷对苏垦农产品表示出浓厚兴趣。这是江苏农垦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农垦核心竞争力一个缩影。近年来,江苏农垦获得省级以上品牌达70个,其中垦区获得江苏名牌农产品总数占全省的9.3%。垦区农场全部进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领域,共获得“三品”基地和产品认证证书153个,非重复认证基地面积达80%。垦区品牌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2011年33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平均销售收入增长45.1%。
2011年,江苏农垦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力度,推动有限资源向骨干企业集中,加快骨干企业上市步伐,增强集团公司调控能力。选择以农业资源整合为突破口,加强对农业的改革。用抓工业的思路来抓农业,对农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整合18个农场的种植业和大华种业、苏垦米业、苏垦物流3个龙头企业业务,设立“江苏农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全力打造现代农业高地,着力提升农垦的核心竞争力。
  欢乐写在脸上,喜悦留在心底。回顾新世纪以来的10年发展历程,一条美丽向上的弧线划出了精彩与灿烂。2011年,江苏省农垦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30.5亿元,是2002年的3.67倍;实现利润12.7亿元,是2002年的27.28倍。
  在不断跨越中,江苏农垦职工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垦区在2009年比预期目标提前一年实现了总体小康。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农场道路硬质化、黑色化、网络化基本形成,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区管理体系基本确立,社区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危旧房改造工程已于2011年开始实施,农场安全饮用水改造工程已全面完成。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10个单位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24个单位获得地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6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对江苏农垦来说却是沧海巨变。在一轮轮的发展大潮中,人民群众是始终历史的创造者。60年来,垦区涌现出窦秀英、朱崇今、唐涛、陶惠启等一批全国劳模和一大批部省级英模,他们是推动农垦不断跨越发展的坚强脊梁。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硕果累累,憧憬无限。江苏省农垦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春江满怀豪情地说:“‘十二五’期间,江苏农垦根据中央和省委提出农垦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要求,秉承‘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安全优质食品’的使命,努力把江苏农垦建设成为以现代农业为身份标志,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综合性现代企业集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风雨征程六十载,扬帆远航新纪元。如今,江苏农垦人又将站在新一个甲子的起跑线上,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迈起时代赋予的铿锵步伐,向着科学发展的美好明天,实现新的跨越!

责任编辑:成德波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