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拔“穷根”

时间:2019-05-13作者:张韧等 来源:《中国农垦》2018年第9期

草莓园中,用竹竿搭成的简易大棚和小型钢架棚已经被双层钢架保温大棚取代;坑坑洼洼的土路变身为棋盘格般规整的柏油路,景观树木成行,花草葱茏,点缀其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现在可好咧,场里帮着种上4棚草莓,一年能挣好几万。再加上原来种的30亩地,日子可是一年比一年好了!”正在为草莓大棚进行夏季“特别护理”的农场职工纪延泽喜上眉梢。

近年来,安徽农垦水家湖农场的特色产业发展,精准发力,与职工群众联手拔“穷根”,打出了精准扶贫的“组合拳”,探索出一条“短平快”的富民强场发展之路。

突出规划引领,确立主攻方向

“没有产业支撑的扶贫,就像无源之水。一个有效的扶贫机制会引发蝴蝶效应,会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脱贫致富。”农场党委书记刘国强说。

水家湖农场地处省会合肥市长丰县城郊,现有农工500人,耕地2.1万亩。在近年来生产成本的“地板”不断抬高、粮食价格的“天花板”触顶下行以及社保费刚性增长等影响下,许多依赖土地的职工群众家庭的“财政赤字”逐年增长。如何尽快让贫困职工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这是摆在农场党委面前的一道“奥数题”。

从2006年开始,安徽农垦掀起了结构调整的热潮。水家湖农场所在的长丰县素有“中国草莓之乡”的美誉,农场依托该县在种植技术、品牌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开始发展草莓种植。从最初的几亩地尝试,到几十亩、几百亩,到如今的4000亩,草莓种植不仅形成了规模,积累了技术和经验,还占领了一定市场。

为鼓励更多职工加入草莓种植行业,进一步开拓草莓销售市场,提升产业扶贫的带动力,2012年,在安徽农垦集团党委的帮助下,农场结合产业实际编制《皖垦长丰县草莓文化园》规划,构建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平台,做大草莓产业。

延长产业链条,激活内生动力

在精准扶贫的实践和探索中,水家湖农场确立了“产业+扶贫”的思路,瞄准“穷根子”,扶到“点子”上。

瞄准“精准脱贫”这个靶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为让扶贫更有的放矢,让脱贫更精准高效,农场按照“三产带一产,一产三产化”,突出优势抓产业发展,拓展城郊型农业休闲观光功能。农场挖掘“中国草莓之都”的丰富文化内涵,发挥农场地处合肥、淮南、蚌埠三市“城间场”一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与安徽环球国际旅行社等合作,设计了“品农家菜、尝草莓干红→参观现代化禽蛋生产车间、购买初生蛋、双黄蛋→草莓采摘与品尝”的一日游线路,探索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

“我去年种了4个棚,在一日游带动下,共接待散客800人次,收入大概13万。”已经摘掉贫困帽子的女职工周锦燕算了一笔账。

“一日游”如火如荼,游客如织,草莓棚里“看草莓、摘草莓、品草莓、话草莓”,成为农场产业扶贫工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项目适销对路,增强“造血”功能

高温已经延续多日,可这高温对纪延泽而言,是帮了大忙。“夏天‘烤棚’的时候,温度越高越好”。记者随纪延泽走进大棚,就如同走进了桑拿房一般,汗水哗的一下便涌出来,眼镜上也蒙了厚厚一层水汽。擦干眼镜,仔细一看,大棚的地面上居然还蒙着厚厚的塑料布。好奇心驱使着摸了一下,真烫!走出棚外,顿时觉得35度不算高温,甚至还挺“凉快”……

草莓采摘一般在5月就结束了,而育苗工作一般要到11月才开始。为什么不种点别的增加收入,而非要把棚拿来“烤”呢?“接茬种植,头一两年是能增加点收入,但也会降低地力、增加病虫害,施用农药化肥的话,会降低草莓品质。所以我们在完成草莓采摘后,追施有机肥、实施‘烤棚’,一方面能促进有机肥发酵、提升地力,还能高效杀菌除虫。确保草莓的产量和品质。”刘国强道出了谜底。

“这活是挺辛苦。”衣服上满是盐花的纪延泽说,“不过跟以前的苦日子比,这点苦就不算啥了。毕竟,‘它’好,我就好。”

纪延泽一家是农场的特困职工家庭。他家的4栋草莓大棚,是农场利用扶贫资金建成后,以每栋2600元的价格租给他的。像纪延泽这样搭上致富“顺风车”的,在场里已有130余户。

2013年以来,农场共利用扶贫资金1150万元建设高标准大棚252栋、连栋温室种苗繁育大棚4栋,并统筹配套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农场还通过引进企业、政策支持等方式,对草莓园进行提档升级。如今,农场已成为全国草莓种植第一场,安徽垦区最大的脱毒草莓育苗基地,长丰县草莓示范栽培核心区,“安徽草莓看长丰,长丰草莓核心区在(水家湖)农场”,已成为业界共识。

多措并举,开辟扶贫新途径

为确保不让一个贫困职工掉队,农场根据管理区贫困户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扶贫模式,除发展草莓产业外,订单种植玉米扶贫模式让很多贫困职工尝到了甜头。农场通过利益链接,让贫困职工群众驶入致富的“快车道”。

“以前想种玉米却不敢种,尽管产量高、效益可以,但一考虑到晾晒、销售及仓储等困难,俺种玉米的想法一搁就是好几年。”三分场职工董学义说,“现在好了,场里建了玉米烘干线,还和我签订单种植合同,玉米烘干后直接卖给农场安禽公司,收入一下子就有保障了。”

2015年以来,农场开始建设以农机、农资、农产品营销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安全、优质、高效农产品为主的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以农场蛋种鸡企业安禽公司“安禽父母代种鸡”饲料转化为中心,提出了建设玉米烘干线、发展“公司+农户”全产业链体系,为职工增收构建长效机制。

在扶贫项目资金支持下,2015年9月,农场开始实施总投资200万元的日烘干300吨玉米烘干线项目建设。“公司+农户”全产业链建成后,按8000亩玉米实现统一订单收购计算,职工可获利400万元,农场可增加40万元经济效益,把企业、农场和职工结为利益共同体的扶贫增收利益联结机制自此形成。

先给贫困户找准脱贫项目,再给贫困户精准帮扶的政策,联系加工企业实行订单收购,从而在农场、职工、企业等各主体间建立起稳定持久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扶贫更有的放矢,让脱贫更精准高效,帮助贫困职工走上了致富路。

在谈到增收脱贫时,董学义又掰着手指算起了账:“我家34亩地,过去秋季一直种黄豆,按亩均130公斤,每公斤4元计算,每亩地收入只有520元。种植玉米就不同了,每亩毛收入可达1200元,比黄豆翻了1倍多。”

在探索精准扶贫助推产业升级的同时,农场还推动土地流转带动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带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依托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农村土地上万亩,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仅此一项年增收300万元。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如今的水家湖农场,处处洋溢着只争朝夕、百舸争流的气息,正朝着实现全面小康迈进!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