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呼伦贝尔的农畜产品既珍贵又稀缺:因其品质安全生态无污染而珍贵,因其市场份额小而稀缺。但是,多少年来稀缺的天然珍品一直是“珍”而不“贵”,这是呼伦贝尔农畜产品多年来没有迈过去的“坎”。越过这道“坎”,呼伦贝尔农牧业会昂首步入国际国内高端市场,呼伦贝尔的生态优势、生态价值、绿色品质才会转化成品牌价值,转化成滚滚财源。
然而,圆这样一个绿色之梦,需要一个平台;圆这样一个梦,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运筹;圆这样一个梦,需要一艘巨型航母在呼伦贝尔“绿色”的海洋中引领……
这个绿色之梦,不是不可能,也并不遥远,这个历史机遇已经来临!
激情燃烧的60年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着光荣和自豪的历史。在呼伦贝尔的辽阔大地上,1954年和1960年,海拉尔垦区和大兴安岭垦区相继创建,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自给,几代农垦人栉风沐雨,在茫茫无际的原野上播种希望,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了艰苦创业的丰厚文化积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组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前,两个垦区共生产粮食近400亿斤。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垦积累了全市最好的农牧业科技人才、最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水平、最大规模的集约生产板块,占据了呼伦贝尔农牧业的半壁河山。
强强联手——整合组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
2012年,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农牧业发展的大趋势,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海拉尔农垦集团和大兴安岭农垦集团整合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并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支持新组建的农垦集团做大做强”,把农垦打造成呼伦贝尔新的经济增长极。
重组后强强联合的农垦集团,辖24个农牧场和27个企事业单位,总人口17万;有施业区面积3万平方公里,600多万亩耕地、上千万亩草场分布在呼伦贝尔9个旗(市、区)境内。
2012年,农垦集团在起步之年即实现销售收入110.4亿元,跨入百亿元销售收入平台,与2011年海、大两垦区销售收入之和相比增长57%,纯增40多亿元。集团公司各项经营成果丰硕:粮油总产114万吨,职均收入43456元,人均收入17396元,均实现历史最好水平。集团公司实现利润7.48亿元,上缴税金2亿元。农垦实现了播种面积、粮食总产、牲畜存栏、牛奶产量、经济效益、职均收入和科技创新等七大突破。
2013年9月,全区第二批推动科学发展现场观摩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指出,看到了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就看到了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潜力。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顺利起步,展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以及在区域经济中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农垦集团将实现什么样的理想、目标、定位?更加令人期许。
视野决定高度,舞台成就梦想,一切皆有可能——定位、战略、目标
按照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战略,呼伦贝尔以其辽阔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地理条件,理应致力于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基地中面积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农牧民增收最快的地区。
必然地,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肩负着引领全市实现绿色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使命。
根据这一使命,农垦集团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战略构想:构建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打造现代农牧业产业基地;建设生态食品加工园区;编织市场营销网络。构筑一条集研发-基地-加工-销售的巨型价值链,力争实现5年500亿、10年1000亿的年销售收入目标,打造呼伦贝尔农牧业产业化航母。
该怎样去实现这个宏大的战略构想呢?
蓝海战略,定位精准。建设中国绿色食品大市,呼伦贝尔广袤富丽的大地就是一片蓝海。发展绿色产业,农垦集团已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历史时期。“天时,即国家出台对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各项政策,市场对绿色食品和安全食品的无限需求;地利,我市25.3万平方公里原生态的环境是生产绿色农畜产品的黄金区域;人和,是17万农垦人团结创业奉献的精神,是农垦人的诚信品质,是全市人民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农垦集团的支持。”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董事长张福礼这样说。
条条大路通罗马——八条路径指向千亿元目标
千亿元级企业集团的实现路径在哪里?农垦集团该怎样开辟通向理想彼岸的坦途呢?
路径之一:科技,科技!支撑农垦发展的第一。
大企业战略之间的竞争,拼的是科技研发实力,没有雄厚科技资源的支撑,呼伦贝尔农垦就永远走不出传统产业的小圈圈。农垦人深知这一点,在集团组建伊始,就把科技放在第一位,几个大的项目,搭建了“航母”试海的科技支撑。成立了科技公司,争取到了自治区级安全高效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支持下,成立了呼伦贝尔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了一系列科技研发平台。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确立了“草原牧草结构优化改良技术”、“高寒区标准化奶牛场建设示范和牛奶生产全过程技术标准体系研发”、“国家基因库呼伦贝尔高寒种质资源分库建设”等课题项目。聘请各专业国家首席专家任课题组长,引进科研成果落地。与呼伦贝尔学院合作培养农学专业本科生、与中国农科院达成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努力把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办成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吸引国内外专家来呼伦贝尔农垦。
资源优势与科技的联姻,必将为农垦“航母”远航提供充沛的动力源!
路径之二:基地,基地!建设强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
有了科技支撑,还必须建起基地。农垦集团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优势,从现代化农牧业发展的前景上看,农垦集团立足于建设强大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机装备,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大力推广种植高效农作物,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配置。
农垦集团积极探索耕地流转。集团托管了牙克石乾森集团,规划提升乾森180万亩国有耕地投入产出能力,与牙克石市一道打造百亿元级农牧业产业化基地。2013年,大兴安岭垦区从周边农民手中流转80多万亩耕地。呼伦贝尔3000余万亩耕地,如果有序合理流转入农垦集团,呼伦贝尔农牧业产业化必将步入新的天地,实现农民城镇化生活、实现小康生活水平就有了现实的路径。
在牧业发展上,积极培育奶牛、肉羊基地建设。2012年7月,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利用三个半天时间到海拉尔农垦调研,要求“农垦集团岭西农场一定要向农牧结合、以牧为主转变,要逐步减少农业种植面积,增加草业面积,依托草业发展现代畜牧业。”集团公司与额尔古纳市合作,为雀巢公司培育奶源。规划在海拉尔周边、牙克石、特泥河、岭东地区建设四个奶源基地,引入知名品牌企业生产高端奶制品。规划与中荣集团、天津二商集团合作建设肉羊养殖基地,形成产、加、销产业链。农垦集团规划发展20万头奶牛、年产100万吨商品奶,200万只肉羊,为深加工打造原料基地。与此同时,肉牛养殖和特色家禽养殖业发展也会呈燎原之势。
路径之三:特色,特色!打造绿色食品全产业链。
农垦集团科学布局,已经梳理出了油脂、牛奶、麦芽、马铃薯雪花全粉、牛肉、羊肉、双高大豆、有机杂粮、优质面粉、山珍产品等10条产业链。如何将产业“链”接起来?农垦集团首先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为切入点,联合市域内实力较强的加工企业加盟农垦,生产出优质绿色食品,建立自有品牌和销售渠道,实现“产、加、销”全产业链,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掌控。农垦集团旗下合适佳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油菜籽能力30万吨,农垦每年播种200多万亩油菜全部自行加工,生产的10多万吨北一季、苍茫谣牌芥花油多项营养指标在各类油脂中名列前茅,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集团旗下麦福劳公司有年加工12万吨马铃薯能力,所生产的雪花粉、土豆泥、薯片等产品质量好、销路广。农垦合资企业麦多利、春蕾两家麦芽加工厂所生产的优质麦芽供应青岛、雪花、烟台啤酒。
农垦集团联盟呼伦贝尔绿祥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加工羔羊分割肉,羊源全部由农垦职工饲养,肉质鲜美,得到消费者好评;联盟丰益麦业公司加工面粉,全部选用农垦优质小麦,面香味浓郁。
运用全产业链模式,农垦集团将逐步发展建设食品加工园区,把加工企业陆续迁入园区,面向国际开展招商活动,使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进入园区,打造成为巨大的绿色、安全食品基地。
路径之四:品牌,品牌!培育“呼伦贝尔品生态”品牌。
无品牌,身在闹市无人问;有品牌,酒香不怕巷子深。呼伦贝尔农畜产品有名无牌,导致产品质高价低。对此,农垦集团深知要想做大做强,品牌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农垦确立了“呼伦贝尔品生态”为自己的主品牌,经过多方努力,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受理了“呼伦贝尔品生态”商标并批准注册。“呼伦贝尔品生态”突出了呼伦贝尔农垦产品“一品生态、众口难挑”的理念。“呼伦贝尔品生态”主品牌,以“全原生态资源环境、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全过程重品质保障、17万农垦人诚信”所具有的品牌核心价值为支撑,同时推出的六款子商标“北一季、蒙泽、山极、畅沁、哈伦哈贝、灵之秘语”,分别代表粮油、冷鲜肉、山珍、饮品、休闲食品、酒等六大类147种产品,全方位涵盖了呼伦贝尔的优质绿色食品,均具有浓重的地域特色,产品特征显著,易于传播。
“呼伦贝尔品生态”的顺利推出,集中体现了呼伦贝尔生态优势,对于培育知名品牌打下了坚实基础。2013年6月,在中国·海拉尔第九届中俄蒙经贸洽谈暨商品展销会上,农垦集团推出的“呼伦贝尔品生态”六大系列产品首次精彩亮相,就受到参会外商追捧,来自北京、天津、大连、秦皇岛等地的国内客商也对该系列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显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路径之五:营销,营销!建立快捷安全的购销网络渠道。
如何让呼伦贝尔的绿色食品走出草原,走上全国百姓的餐桌?为此,农垦集团在电子商务和营销渠道上双管齐下,走进京津沪大市场。
农垦集团在商务部和中国网库合作的“2012电子商务新锐扶持计划”百城千品工程项目中,建设了20个单品网,分别为中国芥花油交易网、中国大豆交易网、中国羊肉交易网、中国蓝莓交易网、中国牛肉交易网、中国面粉交易网、中国肉鸡交易网、中国大鹅交易网、中国沙果交易网、中国木耳交易网、中国玉米交易网、中国胡萝卜交易网、中国蜂蜜交易网、中国奶制品交易网、中国淀粉制品交易网、中国山野菜交易网等,构建了电子商务平台集群,占领了电子商务精品店制高点。
在市场营销渠道上,主攻长三角、珠三角、北京及周边地区。农垦集团生产的芥花油、肉制品、大豆及其制品被上海市政府选中,进入上海综合性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进入上海市政府指定的营销网络,进入上海百姓家。呼伦贝尔市长张利平在与天津市领导会谈中,重点推介农垦产品,天津市政府确定天津二商集团与农垦合作,进入天津市场。与北京、广东、江苏等一批企业合作,进入了区域销售网络。
路径之六:延伸,延伸!打造主题农场,构建品色小镇。
农垦集团24个农场所处区域不同,单个农场经济总量小、产业趋同,职工生产生活环境不优。为改善这一状况,农垦集团聘请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对24个农场进行科学定位,以世界眼光审视农场优势,从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异域风情等入手,为各农场量身定做,规划出一场一主题、一地一品色的小城镇定位。通过主题设置优化整合配置资源,做大各农场经济总量,对应各农场规划24个品色农垦小镇,加大资金筹措力度,通过政策、招商、资源转换、企业自筹、职工投资等多种形式加快特色农垦小镇建设,改善农垦人生产生活环境。
打造主题农场,建设品色小镇是提升农垦知名度、美誉度,不断促进产业升级,输出特色产品,展示农垦人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为发展农垦特色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必将为呼伦贝尔建设旅游强市增添丰富的内涵。
路径之七:拓展,拓展!培育多元产业。
垦区多年发展形成了农牧业一元独大的局面,从打造呼伦贝尔农牧业航母的战略角度,农垦集团在其他领域不仅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也必须培育互为支撑的产业体系。2012年集团组建后,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相继组建了呼伦贝尔农垦工业公司、商贸公司、旅游公司、资本运营公司、建安开发公司、科技发展公司等6家子公司和一个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初步形成了围绕农牧业,实现多元发展的相互支撑构架。各多元产业公司找准了各自定位,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助推集团快速发展。
食品加工业成为垦区全产业链有力支撑。农垦工业公司的主要方向和目标是对呼伦贝尔市域内绿色资源进行梳理,规划建设大杨树、岭东、牙克石、海拉尔四个食品园区。通过整合现有加工企业入园和招商引资,引入大型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从经营产业链上的加工厂,转为管理食品加工园区。商贸公司重点培养一支强大的营销团队,对全市及垦区优质产品进行梳理,推介品牌,建立商业渠道,把呼伦贝尔推向全国。农垦集团发展旅游业,就是要通过旅游全面促进农业、牧业、加工业以及职工生活环境的提升,使农牧业成为观光、摄影、体验、科普基地,游客可以进入到农垦每一个家庭。农垦旅游公司担当了重要角色,全面主导农垦旅游规划,提出在海拉尔、额尔古纳、牙克石、特泥河建设四个“一日游”目的地;在大兴安岭地区、岭东地区设置多条农垦特色旅游线路;在观光、摄影、体验、会展、度假、自驾游等多领域组建主题旅行社,提供贴心式服务。资本运营公司组建后,注册成立了担保公司,与各大金融企业广泛开展合作,为企业解决了许多融资问题,显示出了很强的服务能力。农垦资本运营公司将整合集团资产财力,形成强大融资平台对接金融和资本市场,不断为集团提供财源,为所有与农垦合作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建安公司组建后,积极参与集团项目建设,参与品色小镇规划、设计,参与在全市布局规划旅游地产,参与农垦食品工业园区选址,成为集团重要组成部分。
路径之八:人才,人才!现代产业呼唤精英团队。
一切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人才是关键。如此庞大的产业发展,必须要把人才培养和管理作为战略的核心。农垦集团在组建后分两批招录农垦子弟大学生300余名,先后派往市直部门挂职、到农场一线锻炼。经过多种岗位锤炼的青年一代正在成长为农垦事业的生力军。集团制定了人才培训三年规划,不久前将产业公司主要领导、各个农场“党政一把手”组成了两支学习队伍,分赴首农集团、宁夏农垦、上海光明食品集团等全国先进垦区学习发展经验、开拓视野。农垦“新人”和“老人”学习的劲头正浓,汇聚成了一股垦区创新发展、不断前进的力量。
这些,还仅仅是个开始,领导精英人才和团队素质建设是农垦集团永恒的主题。
今天的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为农垦集团今后大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已经选准目标、找到路径的呼伦贝尔农垦集团,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必将实现绿色产业“航母”梦!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日报社)
责任编辑: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