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湛江农垦火炬农场将“扶志”与“扶智”,“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同步实施、同步推进,让精准扶贫对象在“扶志”中挺起脊梁、在“扶智”中看到希望、在“输血”中舒筋活络、在“造血”中绽放活力,打造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火炬模式”。
“志智双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火炬农场把“扶志”摆在精准扶贫工作的首位,在送温暖的同时,更注重送志气、送信心,帮助贫困家庭树立“我要脱贫”的斗志和勇气,让困难职工在困境中挺直脊梁做人、做事。
农场5队胶工庞大妹因丈夫意外离世而陷入困境,正当她面对三个懵懂的儿女不知所措之时,火炬农场党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为帮助庞大妹树立生活信心,工会及5队党支部上门对其进行思想疏导,让她有困难找组织,依靠组织帮扶解决问题。
这个习惯于把事情闷在心里、有困难只愿自己担承的女人第一次向组织提出了“增加橡胶开割株数、多分配土地种植甘蔗”的要求。面对困境中能够重拾信心的职工,农场及时做出调整和安排,将产胶能力强、距离生产队较近的割胶树位及肥沃平坦的土地分配给庞大妹,帮助她通过劳动增加收入。
扶贫还要“扶智”。
“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贫困家庭提高脱贫致富的能力。火炬农场把子女教育、技术帮扶等作为拔穷根的重要途径,让每一户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让每一户贫困职工都有一技之长。
“要不是农场帮我们,小孩就读不成书了。”庞大妹激动地说。农场帮助庞大妹的三个孩子申请了困难学生助学金,每年获得补助近2000元,使孩子能够继续求学。18队职工李荣造的两个小孩一个读大学、一个读中学,负担较重,农场将其纳入精准扶贫对象进行帮扶,保障孩子能够安心上学。
以党员“一帮一”为主要形式,将贫困职工纳入党组织和党员结对帮扶范畴,对贫困职工发展生产进行技术帮扶、资金帮扶,年均结成各类帮扶对子40多对。
8年来,火炬农场20队队长苏俊胜先后通过担保农资、资金支持、技术帮扶、产业帮扶,使叶维南、洪舜等职工脱掉贫困“帽子”。洪舜盖起了两层小洋楼,叶维南年收入15万元以上,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红火日子。2017年,他又将陈堪安作为自己的党员“一帮一”帮扶对象,帮扶其以劳动力入股方式种植甘蔗、菠萝等作物,如今陈堪安不光有工资收入,还有了分红。
“输造一体”,驱动致富强力引擎
火炬农场把“输血”作为缓解困难家庭生活困境,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以“雪中送炭”式的“输血”举措,让困难家庭解除了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发展生产、勤劳致富上来。
“困难职工低保救助”输入了保生活的暖心之“血”。2017年,农场为66户困难家庭申请低保救助44.9万元,其中4户精准扶贫对象家庭的9人申请获得低保救助金2.8万多元,人均3120元。
“贫困归侨救助及节日慰问”输入了助困解忧的关爱之“血”。2016年农场向55户贫困归侨家庭发放救助金8.2万多元,2户精准扶贫对象纳入救助范畴,同时还获得低保、残疾、节日慰问等救助。
“困难学生补贴”输入了断穷根的希望之“血”。火炬农场帮助困难家庭的18名在读子女申请补贴1万元,2户精准扶贫对象家庭的6名在读子女共申请困难学生补贴4600元,其中对小学生每人每年补贴500元、中学生700元、大学生1500元,减轻了家庭负担。
“志愿服务”输入了青年群体的爱心之“血”。共青团将精准扶贫对象纳入志愿服务范围,组织青年志愿者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困难职工家庭开展橡胶园除草、灭荒等工作,补齐他们劳动力不足的短板。
“产业发展扶持”输入了增收致富的动力之“血”。2017年,农场对种植甘蔗的4户家庭给予肥料和农机补贴,补贴面积共179.17亩,补贴总额9.7万元。同时,精准扶贫对象种植甘蔗还享有冬春种甘蔗补贴、机械化种植甘蔗补贴、安装滴灌管道补贴以及岗位超额面积上缴减免等四项优惠政策。
此外,火炬农场实行增收项目优先、土地承包优先、用工优先、扶贫资金优先的“四优先”措施,助力贫困家庭提升“造血”功能。2017年,4户精准扶贫对象家庭种植甘蔗面积179.17亩,比上年度增加119.8亩。其中,庞大妹将甘蔗种植面积由去年的12亩增加到今年的30.1亩,邓坎才种植甘蔗16.6亩,陈堪安种植夏繁甘蔗48亩,李荣造甘蔗种植面积达到84.47亩,都有大幅提高。
3队胶工邓坎才一直依靠割胶和打零工维持家庭开支和抚养两个孩子,经常入不敷出。为此,农场安排2万元资金资助其购买农用车用于运输农产品,年均预计增加收入1.5万元。
根据扶贫对象家庭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扶贫方式,让困难家庭发挥优势“造血”增收,不仅拓宽了贫困职工增收的渠道、增加了家庭收入,也让贫困职工摒弃了“等靠要”的思想,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
(作者单位:广东农垦湛江农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