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淮海 璀璨明珠

时间:2012-10-09作者:孙国祥 来源:《中国农垦》2012年第4期

  淮海——一个响亮的名字,她因1948年解放战争那场举世瞩目的淮海战役而载入史册。4年后,新中国唯一一个以她的名字命名,并经中央军委批准的国营农场在黄海之滨、苏北灌溉总渠尾闸两岸诞生了——她就是江苏省淮海农场。
  美丽富饶的淮海农场,现有总面积88平方公里,下辖7个分场,6个二三产单位,职工7000人。昔日的盐碱荒滩,如今田园锦绣、大道平坦、楼房林立、集市繁荣,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翻开淮海农场六十年的建设史,每一页都给人以震颤心灵的激动和喜悦,每一行都给人以思索和鼓舞。
  6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02师改编为农业建设第四师,开进了位于淮河下游黄海之滨的苏北平原,在百里茫茫荒滩上安营扎寨、屯垦戍边、开荒建场。
  “五岸六垛黄海边,草滩海水连着天,荒凉无人烟,遍地是芦花,嘴干想喝茶,咸水难靠牙”。一首民谣,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
  据当年的军垦战士回忆:“进入荒滩后,我们一人一张半芦席,一把大锹一杆枪,喝咸水,睡地床,开始了艰苦创业,……窝棚挡得了风,挡不了雨,冬天盖着只有两斤半的棉被,夏天两人合睡在一张芦席上。……向盐碱地要田,向荒碱滩要粮,再苦也得垦荒,再难也要建场”。
  艰苦恶劣的条件,没有难倒农四师的战士们,在这片盐碱大地上,他们用汗水和热血谱写了一章章可歌可泣的诗篇。根据“不与民争地,安置移民,场乡共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方针,成立了“大口农业生产合作社”,建成了大批农田水利设施,军垦战士们还把开垦好的几万亩良田无偿让给了周边的百姓耕种。
  滔滔黄海尽情地诉说着这支英雄部队创业的光荣事迹,五岸六垛的群众广泛传诵着军垦战士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
  在农四师开垦的土地上建起的国营淮海农场,为国家和农垦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被誉为江苏农垦的摇篮。1952年到1955年,农建四师的军垦战士们还先后开垦了宝应湖等农场。淮海农场以她艰苦创业的精神赢得了世人的瞩目。军垦战士们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艰苦创业的岁月,他们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农垦建设事业的发展,是无数人承前启后、共同努力的结果。1962年至1969年,一批批城市知识青年的插场,为农场的建设增添了活力,在老一代淮海职工的帮助指导下,他们迅速成长起来。1969年,农场掀起了二次大生产高潮。最令人难忘的历史上壮观的一幕,是一次次的水利大会战,数九寒冬,冰天雪地,男女老少齐上阵,手挖肩挑人海战,农场的土地上留下了当年知青们的脚印和汗水。
  兵团时期,农场用准军事化的手段指挥生产的管理体制,控制了当时的混乱局面。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到1975年兵团建制撤销,又重新恢复农场建制。
滔滔江水、滚滚东去,茫茫大地、花红柳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农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
  在新的历史时期,农场把握农垦农工商全面发展的新定位,以建设“三基地一中心”为主要任务,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淮海大地,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新一代农垦人,接过前辈的担子,各行各业,生机勃勃。
  1985年,农场废除农业“大呼隆”体制,实行以职工家庭农场和大包干承包为主,实行统一经营、包干到户,分户核算,定额上交,多余归己,完不成任务全额赔偿,工业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责任制,调动了基层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农场由于受国有经营体制的影响,加上市场的变化和农业受灾,累计亏损达1000多万元,农场经济一度跌入低谷。
  农场要走出困境,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整合配置资源,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从1993年开始,农场先后关停并转10多个亏损微利的场办企业,将有限的资金转向农业,以先活农业而后活农场的经济发展思路,积极推行“扩粮工程”。变麦、稻、豆均衡发展为全面实施稻麦轮作。2000年,农场又分别对农机、林业产权制度进行改革。改革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003年,农场对农业单位土地资源全面实施租赁经营,实行“先交后种、三费自理”。由于土地租赁合同一定五年不变,农场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2007年,农场响应省农垦集团公司的号召,开展“二次创业”。针对场情,创新发展思路,以现代农业为主导,完善农业产业格局,大力扶持场内参股的米业公司、种子公司,积极配合场外参股的麦芽公司、生态公司,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实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科学合理整合建筑房产、商贸流通、医疗服务等产业资源,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随着农业产业江苏农垦农业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江苏农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淮海分公司的成立,淮海的农业必将步入新的跨越式发展时期。
  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是改善生产条件的重要环节。“十一五”期间,农场投入一亿多元,主要用于土地平整、仓储晒场、交通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了农场的发展后劲。
仅仅用了四年时间,从国有经济发展的“短板”到全线进位、打造跨越发展的“跳板”,淮海人励精图治,奋力赶超,经济社会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国有利润从2007年的250万元到2008年的516万元,从2009年的1024万元到2010年的1537万元,2011年已经突破2000万元。
  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农场十分重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2007年以来,在全场广大党员中先后分别开展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与职工结对”和“党员责任区”的“三部曲”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也更加激活了党建工作,彰显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
  2007年以来,农场党委创建并组织开展的“传统文化、广场文化、廉政文化、绿色文化”四张文化牌活动,在垦区内外享有盛誉,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国资委和农垦集团公司有关领导的肯定。这一做法于2009年6月在全省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交流发言。2011年11月,《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和《农民日报》分别以较大的篇幅予以报道。
  2009年下半年,农场在原农建四师师部办公旧址上配套建设的“农建四师暨淮海农场历史陈列馆”,已成为盐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盐城市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和盐城晚报小记者采访基地。2010年,农场还被省纪委列为江苏垦区唯一的江苏省廉政文化示范点单位。
  淮海农场也是江苏农垦第一批分离办社会职能试点单位。农场在推进社区民主管理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社区的服务,完善社区的功能,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近几年来,小城镇建设累计投入达5000多万元,主要用于房产开发、场区道路和配套设施建设,改善职工居住环境,城镇人口年增长率达10%以上。目前,场部小城镇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处处呈现出人间乐园的美景。
  近年来,农场已成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种子基地、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次被评为“江苏农垦先进企业”和“社区管理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获得省、市文明单位称号。2011年7月,又被集团公司党委表彰为江苏农垦“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江苏农垦2009-2010年度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六十一甲子,耕耘写春秋。有着艰苦创业光荣传统的淮海人,在新的形势面前,戒骄戒躁,乘胜前进,拼搏不息,求索不止。展望明天,淮海农场——这颗镶嵌在黄海之滨的明珠,将会更加璀璨,更加亮丽,更加耀眼!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海农场)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