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将全民扶贫、精准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通过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在全局营造全民扶贫的良好氛围,通过“六个精准”合力攻坚,确保全局1056户、1741人在2019年前全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转被动为主动 落实攻坚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工作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建三江管理局通过制定《关于推进管局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分工方案》,切实将扶贫工作纳入本部门、本行业年度工作,层层签订责任状,共同构建覆盖各行业的扶贫体系。
王淑华是八五九农场居民,早年她丈夫因为患病丧失劳动力,家里的经济收入来源只能靠王淑华一人打零工勉强维持。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农场将她列为精准帮扶对象,为她提供大棚和土地,派技术人员进行帮助指导,使她渐渐有了稳定的收入。
“在农场的帮扶下,我现在通过大棚特色种植和种水田,一年的收入能达到一万五左右,现在,家里的生活条件也有很大提升。”王淑华高兴地说。
为全面掌握贫困户基本情况,管理局各农场、各部门通过对辖区人口进行集中摸底、精准识别,并建档立卡,把贫困人口是谁、什么原因致贫彻底梳理清楚。同时,各农场在“以地、以业、以城、以岗”四项精准帮扶措施基础上,通过党员干部、爱心志愿者“一帮一”、“多帮一”结帮扶对子,开展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等途径,实现多渠道为贫困户创收,切实解决了“谁来扶”“怎么扶”以及“如何退”的问题。
化粗放为细化 采取精准帮扶
在管理局扶贫统计数据库中,有很多贫困户是因病致贫。创业农场居民刘兆芹患有严重的肾衰竭,多次住院治疗,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今年,农场设立的“一站式”医疗救助和慢性病救助补贴,为刘兆芹一次性报销了4000多元,并且,每个月农场还组织医疗小组免费为她体检,制定康复计划。
“在农场各部门的帮助下,我的病已经得到了控制。等病好了,我会努力好好工作,让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刘兆芹激动地说。
为解决贫困户就医治疗困难,防止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管理局各农场严格落实精准医疗扶贫政策,加大医疗救助力度,联合医院为贫困人员建立了健康档案,并签约家庭医生,及时进行健康随访。同时,贫困人员的诊疗费用可凭票据给予一定额度的报销。
针对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发展能力、发展需求各不相同的实际,管理局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采取资源共享的“捆绑”式扶贫模式,让贫困户享受土地资源收益。管理局充分利用全民招商、全民创业制定的好政策,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项目,鼓励各类企业与贫困家庭结对帮扶,更多的让贫困家庭参与其中,通过三产融合发展带动贫困家庭增加收入。
变输血为造血 完善保障机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践表明,给钱给物的扶贫方式,难以保证扶贫资金的持续性;必须从源头上提供扶贫资金的“活水”,为精准扶贫、全面脱贫提供内生动力。
大兴农场居民王秀贤今年57岁,患有先天性聋哑,在老伴离世之后,独自一人生活,无固定的经济收入,平日里只能靠打零工来维持生计。农场将其列为精准帮扶对象后,了解到她会自制一些手工品,就积极帮助她联系销售渠道,增加经济收入。
“在帮扶过程中,我们觉得她手工制作比较慢,就筹集1000元,帮她购置了缝纫机,又帮助她联系了几个经销商,现在,每个月能销售上百副鞋垫。”与王秀贤结成帮扶对子的农场公安分局民警尚友江说。
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建三江管理局通过建立以考核结果为导向的激励和问责机制,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对违法违纪者严肃惩处,弄虚作假的,要严肃问责;通过总结推广全民扶贫、精准脱贫的成功经验,传递携手同行、和谐互助的正能量;帮扶单位和帮扶人员要积极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对有致富意愿、有劳动能力、可扶持的贫困户,帮助确定解困项目,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确保每年实现被帮扶家庭户均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以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齐短板为突破口,有助于扶贫现金流的可持续,从而为实现精准扶贫、全面脱贫注入源头活水,方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下一步,建三江管理局通过将土地等资源流转向贫困户倾斜,新增公益岗位向贫困户倾斜,养老、医疗保障支持政策向贫困户倾斜,围绕城镇肉蛋奶菜及大棚二次利用项目向贫困户倾斜的“四倾斜”,建立完善扶贫基金提取政策和办法,建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作为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工作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同时,对扶贫攻坚中措施得力、工作扎实、精准脱贫效果好的,要优先考虑提拔使用。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张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