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情结

时间:2012-06-27作者:郑建华 来源:《中国农垦》2012年第3期

知青情结

 

文/郑建华

 

  我是广东省国营三叶农场的一位职工子弟,孩童时,正逢知青下乡的年代,当年还是小胖子的我曾经在知青的怀抱中传递,得到他们的呵护。知青在我的脑海中烙上了永久的印记。

  1989年中技毕业后,在回城知青的关怀下,我被分配到湛江市区工作。几年后,为照顾家庭,我又回到了农场。当时的我是人在农场心在外,总想有一天还要走出去。然而一次目睹知青集体回场观光的感人场面后,坚定了我扎根农场的决心。

  那是1999年的夏天,阔别农场20年后的知青集体回农场寻根,场里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当时还是分场领导的父亲一早叫我取红纸到各连队去书写、张贴欢迎词。欢迎词的内容是:热烈欢迎知识青年回到第二故乡来探望父老乡亲!向知青们学习!向知青们致敬!当我最后在二队贴好欢迎词时,原二队的知青已坐车进入了队部,早已守候在那里的离退休和在职干部职工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车上的人一下车,便与大家的手牵在一起,许多人在短暂的对视和惊讶之后,便很快叫出对方的名字,问候声、欢笑声活跃了队部的气氛……

紧接着,有知青提议到当年他们战斗过的岗位——橡胶园去看一看,立即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到胶园需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小道,但这并没有消退大伙们的热情,一行人跟在已退休的老队长身后,浩浩荡荡地往山里去。刚刚到达3号山,人群中一位中年妇女便急切地上去抱着最前面的那棵橡胶树,抚摸着,像久违了的亲人,眼里含着泪花。人群继续往上走,她却立在那里没动,当走在最后面的我经过她身旁时,发现她已在轻轻地抽泣。等人群下山时,老队长的爱人轻拍着这位女知青的肩膀,挽着她往回走,才让她离开了那棵胶树,但在路上她擦着眼泪,几次回头看着那渐远的橡胶树。

  回到分场部,看见很多人站在我书写的标语前照像,我心里很是得意。这时有人找到我说,有许多知青在找当年的肥弟,我赶紧往家里走。到家门口时,见到好些知青在我家里坐着,其中就有刚才抱着胶树激动不已的那位中年妇女。父亲一一给我介绍,这位是木老师,这位是张老师……我一惊,木老师?这可是我的启蒙老师啊!然而当年身材肥胖的她现在却显得清秀,带些苍老。木老师向我招一下手,我赶紧上去,蹲在她面前,她拉着我的手,慈祥地注视着我,亲切地说:我们的肥弟现在已是壮汉了……”

  晚上,总场安排各分场、连队寻根的知青一起在市府招待所共叙。为满足下午到其它地方寻根而未见到肥弟的知青的要求,我也随父亲一起去了。卡拉OK晚会上,一位男知青演唱的那首《英雄泪》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云里来风里去,带着一生的尘埃……”伴随着带有悲伤情调的歌声,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于是赶紧走了出去。

  当晚回到家里,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看着各个连队日益陈旧的房子、老一辈农垦人离开后日益冷清的状况,我不禁产生了一种悲凉的感觉,不知知青们的心中是否像他们的歌声一样带着悲凉……我的思绪一直在翻腾,想象着假如我当了这里的领导,要发展什么样的产业,要怎样建房、修路,建学校、体育场,甚至建大学……

  不久,我走上了农场的干部岗位。目睹过无数胶工肩挑手提、一个来回便要走一、两个小时山路的状况,回想起回场知青们蹒跚地走在那小路上的情景,还曾有一位胶工为割胶不得不涉水过水库而丢掉性命的悲剧,我便感到心痛,暗暗发誓:我要为胶园开路!要让胶工可以开机动车去干活,要让再回来寻根的知青们坐着车子到各个胶园去观光,要让农场的后代不再付出无谓的代价,甚至生命。因此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坚持先修路。在农场职工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努力下,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分场胶园的机耕路,可谓是四通八达。

2002年开始,上级就在农场投入了大量资金种植橡胶,培育高效高产新品种。随着国际橡胶价格的不断攀升,农场经济也出现了转机,因此,场党委大力推进两改一树工程,着手改变农场旧貌。然而单靠农场的积累,要改变几十个基层连队的旧貌,资金缺口大,推进速度慢,难度大。谁料想,2008年春季南方遭受了特大寒灾,给农场的支柱产业——橡胶造成了几乎是毁灭性的破坏。企业要维持正常的运作,职工要吃饭度日,农场早些年的一点积累基本耗尽,已推行的两改一树工程也被迫停顿。我所在的分场,原来种植的几万株中小苗高产树,也在一夜之间全军覆没。虽然大家没有被压倒,没有退却,且积极投身于抗灾复产当中,但我总有一种说不出的苦与痛。这几年,分场的中小苗都由我组织人员种植,一直与天斗,与地斗,与非法抢占农场土地的恶势力斗,眼看着精心呵护的小苗就要长大、开割了,却被无情的天灾毁灭了,心里怎能不痛?可灾难并没有结束,大寒灾过后,台风也特别猛烈,我在当年12月份到分场的某些连队检查生产时,看到不少职工的住房没瓦遮盖,只在上面盖些塑料布,一问才知,是几个月前的强台风造成的,之后就一直没有钱买瓦盖,这让我的心再次被深深刺痛。

  2009年伊始,农场迎来了一个春天,党中央拨专款给我们改危房、修公路,这是我们农垦人莫大的喜讯,农场的旧貌将得到彻底改变,这是多么值得欣慰的事。上级在我们分场设立了一个职工住房自建点,国家投入部分建房资金给职工,农场无偿提供建房用地和负责四通一平,几代农垦人盼望住上有天有地小洋楼的愿望得以实现,这又是多么开心的事!为配合上级指示搞好住房建设工作,我们分场干部接到指示后立即从2008年除夕开始作全面动员工作,指导职工对建房点上原有的旧建筑物、果树、农作物进行清理。职工们情绪高涨,有人在年初一便开始搬迁、清理,正月初八清理工作全部完成,这之间没有一个职工向农场要过补偿。

有钱的职工欢天喜地地建自家房子,而没钱建房的职工,农场为他们改造旧住房,将原来的砖、石头、木、瓦结构房改建为钢筋、水泥、框架平顶房,更换破旧的门窗,修缮粉饰墙体,解除了职工住房怕风怕雨怕冰雹的忧患。但危房改造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农场职工的阻力,他们当中许多人之前对房子进行过修缮,现在不想改建、不想再折腾了。为此,分场党支部召开了一次全体党员大会,面对多数已退休的老党员,我对他们说:农场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那就是全面的危房改造,我们抓不住机遇,就对不起农垦的前辈和农垦的后代,你们在年轻的时候把一腔热血洒在农场事业上,当年的豪情壮志,曾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农场家园,然而几十年的风雨,现在家园已变得陈旧,相信你们不想看到家园继续破旧下去,你们也一定希望看到农场有一个全新的变化,希望你们能带领大家支持、配合做好这次危房改造工作。老同志们听完后纷纷表示愿意去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也因此危房改造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两年的时间,全场几十个连队职工住房基本上完成改造,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不少连队建起了花园、篮球场、文化娱乐中心等,与此同时,队队通水泥路工程也全面完成了。现在的农场,是路好、房新、环境美。从远处望去,在青山绿水之间,在茂密的橡胶林旁耸立着一幢幢崭新的平顶房,雪白的墙体显得格外抢眼,常引来路人驻足观望,农场里到处充满着欢声笑语……

  近两年,农场的橡胶开割树、中小苗已渐渐恢复,农场经济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的第一年,农场在场党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提出的打造产业集团,建设现代农业,构建和谐垦区的工作部署,以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为目的,强化企业管理,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和艰苦奋斗精神,在做好橡胶主产业的同时,加快产业转移,做大做强畜牧业。目前已开始谋划建立一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发展生猪养殖业,农场无偿为养殖户建猪舍,供应子猪、饲料,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保价回收成品猪,为全体干部职工增收致富开辟新的道路。农场还决定强化土地管理,盘活土地资源,搞好农场小城镇建设,合理规划商业用地,搞好土地租赁。现已与大型的湘钢企业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几千亩的土地正要发挥其经济效益,而我分场依托临近阳春市区的优势,土地价值也愈显突出。随着农场各项规划的逐步实施,农场前进的道路将越来越开阔。

  现在,仍时常有三两个知青自发回到农场,他们见到我,谈起农场的巨变,都热泪盈眶,不少人激动地拉着我的手,不停地重复着:!!好!

  作为农场一名普通的干部,我们也许没有能力使农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可以争取农场每一步细微的发展与改变,这是我们的荣幸,更是我们的责任!

  知青,你们曾令这里热火朝天,为农垦创造出一片新天地,那不变的情怀将永远在我们心中积淀,永远激励着农垦后代,走好坚实的每一步!

(作者单位:广东省三叶农场)

责任编辑:昝莹莹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