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春暖雁归时

时间:2015-11-02作者:朱小石 来源:《中国农垦》2015年第4期

    春节前,《春归雁》的词作者吴汉杰先生辗转联系上我,请我寄一本八五七农场建场60周年画册《耕耘录》给他,言词颇为恳切。年届八旬的吴老,尽管已离开北大荒50多年,仍然深深眷恋着为之奉献、为之歌哭、为之骄傲、为之挂怀的黑土地。这份生死不渝的感情,让我和身边的同事感动不已。
   从那时起,我开始查寻《春归雁》的历史痕迹与社会影响,并和吴汉杰、李乃文等老北大荒人多次电话交流,得以重温那段岁月、那份情怀和那些记忆。
兴凯湖畔劳作放歌
   1932年11月,吴老出生于医药名家李时珍故里——湖北省蕲春县。1949年由中原大学转入李先念任校长的湖北人民革命大学。1950年6月参军,10月随38军第一批入朝参战,经历4次重大战役后,奉命率工作组回后方参加朝鲜地方民运支前和劳动党基层整党建党工作,曾立功并获朝鲜军功章一枚。
    1958年,他作为十万转业官兵的一员投身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洪流,来到位于密山东南部的八五七农场(时称密山农场),开始了崭新的生活。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动,吴汉杰与战友动手伐木割草打桩采石,在荒原上建起安身立命的马架子和地窨子。尽管暂时不得温饱,却不必再风餐露宿了。第二年冬雪消融、大地回春,他们来到小兴凯湖畔开始垦荒劳作。这里风景优美,土壤肥沃。他常静坐湖边,看落日彩霞,粼粼波光,聆听湖水破冰撞击的巨响,遥想小白龙勇斗恶龙的传说。那一群群从远处盘旋飞来的大雁,常让他忘记疲劳,想起南方的故园。
    大雁有时会落下地来,时而蹒跚觅食,时而飞跃追逐,他从未这样近距离看到过它们天鹅般的矫健和孩子般的憨态。许多次他心潮澎湃,有一大堆的问题想问这些不会说话的朋友:喂,你们去过黄鹤楼吗?西塞山前的桃花开得艳吗?你们飞来飞去,是不是找不到往年旧迹了?你们是在为垦荒战士改变了荒原面貌而歌唱吗?大雁姑娘,来吧来吧,我们一起跳舞,一同歌唱……艰苦的垦荒生活,忽然变得充满诗意。这位富有书生意气的农工,想唱、想舞、想写了。
    吴汉杰热爱文艺创作,在部队时就曾在《志愿军报》发表过特写文章《我们的连长》。来北大荒后,又创作出《妇女主任》等曲艺作品,发表在《农垦报》和《北大荒文艺》上。在夜深人静的夜晚,他就着用墨水瓶做的小灯的如豆光焰,趴在地窨子的铺板上,在从场部收集来的废旧纸张上,用铅笔写下了饱含激情的诗篇《春归雁》:
    天高云淡雁成行,展翅飘飘飞故乡。追逐春风千万里,比翼飞回北大荒。转眼不见山河变,不见家乡在何方
    旧时无边漫漫草,今日稻禾麦更香。旧时满眼荒凉野,今日高楼大瓦房。?千家万户齐歌唱,遍地红旗是海洋。
    飞呀飞呀转呀转,塞北江南都一般。如今不回江南去,北大荒永远是春天! 如今不回江南去,北大荒永远是春天!
    荒原的夜晚安静又深沉,吴汉杰带着身心的疲惫感与轻松感沉沉睡去。他可能没预料到,这首诗将很快唱响荒原的角角落落,将唱响每一名垦荒战士的心声,还将唱响在祖国的心脏——伟大首都北京。
黑土地上纵情高唱
    1960年元旦刚过,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的牡丹江农垦局礼堂里,东北垦区第一届职工业余文艺汇演拉开了大幕。八五七农场代表队的歌舞《春归雁》一亮相就赢得满堂彩,最终把创作奖、表演奖、优秀节目奖等重要奖项收入囊中。
    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服装道具也极为简陋。可是,这依然无法掩饰《春归雁》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据原牡丹江管理局宣传部部长李乃文回忆,吴汉杰创作时用的“工作室”只是一间低矮潮湿、透风漏雨的小草棚。在蚊虫成群的夜晚,拉一段小提琴、谱一段曲子,他的爱人则在旁边驱蚊子。从空政文工团专业来农场的舞蹈演员边乃菊,在一个30多平方米的土台上,辗转腾挪编创舞蹈。没有服装,她别出心裁的调色染纱布,做成透明轻盈的长裙和雁翅。
    有一天,总局党委主管文化的一位领导提议说,《春归雁》作为歌舞有点单薄,应进一步丰富完善,用更多的艺术手法把它展现出来,让表达主题更突出、艺术观感更深刻,作为保留节目代表农场对外交流演出。在这建议指导下,吴汉杰在原歌曲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再创作,将《春归雁》改编成歌舞剧,由边乃菊编舞、李鸣文作曲。
    歌舞剧《春归燕》,讲述了头年秋天飞走的大雁,在第二年春季归来时却找不到自己原来住的地方,后来才发现是转业官兵把这里开发成农场的故事。吴汉杰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大雁的角度讲述了农场的直观变化,通过“雁大姐”与牧羊人的对话和对唱,完成对主题的升华。通过内容的虚实结合、场景的今昔对比,抒写了垦荒战士的拼搏精神与高尚情怀。
    歌舞剧《春归雁》作为黑龙江省代表团的节目之一,于1960年5月进京参加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化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文学艺术联合会共同主办的全国职工文艺汇演,被评为优秀节目。由此,《春归雁》从北大荒走到哈尔滨,又走进首都,赢得王震、欧阳钦等领导广泛称赞。随后又在全国各地上演,《春归雁》领舞的大幅剧照还上了当年《人民画报》的封面。
岁月匆匆几十年,这出歌舞剧逐渐淡出舞台。2008年夏天,虎林市举办纪念北大荒开发建设50周年庆典活动时,文艺工作者再次把《春归雁》搬上舞台,“飞翔”在新世纪北大荒的田野上。

在人生舞台上昂首高歌

    1960年代中期,吴汉杰先生受组织派遣率领30多名文艺骨干到西北地区开展文化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依然执着于文艺创作,在《飞天》、《甘肃文艺》、《平凉文艺》、《崆峒文艺》上发表了大量散文和曲艺作品,还出版了小说集《鸡蛋的故事》和连环画《铁牛奔驰》,创作的大型歌舞剧《葫芦信》获平凉市创作一等奖。
    1980年代初,他谢绝当地领导的挽留,调回老家湖北省黄石市,在黄石日报社从事新闻、编辑与文艺创作。也许是北大荒的极苦奇寒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也许是大西北的荒凉彪悍赋予了敢打敢拼的气魄。他在走上报社领导岗位上之后,以开拓性的精神主持创办了《星期天》、《黄石晚报》、《黄石公安报》等报刊。他说,是北大荒人的性格,再一次引导他回归理性。正是这种可贵的理性,鼓舞他开创出生命的又一春。
    新闻报刊打的是时间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用有限的人员去完成既定版面。当时信息传播方式、技术设备都远不如现在,多创办几份报纸,工作量成倍增加,他经常熬到下半夜才能休息。在工作之余,勤奋笔耕百余万字,他创作的特写《青铜之光》先后在《中国科技报》、香港《大公报》发表;撰写的电视专题片《铜绿山奇观》在中央、湖北省、黄石市三级电视台,以及美国电视台、欧洲艺术节等国内外媒体播映;近年创作的散文《唉,那锅牛肉汤》获全国爱国主义诗文大赛二等奖。他还连续多年担任黄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是黄石港区两届人大常委和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他提出的创办两劳人员职业中专学校等多项倡议,为当地政府采纳;参与编撰的《历史名人与黄石》被全国政协评为优秀图书。
    从1950年18岁从军到63岁退休,又被返聘从事文史研究直到80岁。吴汉杰说,这两年他才算是真正闲下来,能忙活点自己的事情了。他的笑声朴实浑厚的笑声,又透着豪迈、爽朗、自信。
    春天来了,我依稀听见大雁清越悠远的叫声,一声声一阵阵,带来春天的讯息和远方的问候。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八五七农场)
责任编辑:张 韧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