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垦地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

时间:2016-10-13作者:王 伟 柏华胜 来源:《中国农垦》2016年第3期

    近年来,潘村湖农场积极贯彻落实安徽农垦集团公司垦地合作战略,牢固树立“全面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发挥农场自身资源优势,主动与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联系对接,在现代农业项目、土地流转、良种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创新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垦地合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土地增值潜力,提高农业增产水平,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十二五”期间,农场重点推进潘村洼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农场和地方累计投入项目建设资金19773万元,其中争取地方政府项目投资9165万元,目前已建成电站桥梁、道路沟渠、设施大棚、农机大院、标准化冷库等一批重点项目;农场在外流转经营土地2.96万亩,年均流转土地收益1344.2万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年均服务面积达13.2万亩。

一、垦地合作发展现代农业的进展和成效

    (一)与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保障合作利益共享
    2012年10月,省农垦集团公司与明光市政府签订《垦地项目合作框架协议》;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明光市政府签订《关于加强明光市潘村洼现代农作物种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合作协议书》。根据协议,集团公司和潘村湖农场与明光市政府通过合资、合作、共同招商等形式,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共同推动农场及周边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2014年以来,按照省政府和集团公司的要求,潘村湖农场积极“走出去”,与泗县政府就打造泗县刘圩镇良种生产基地等合作事宜进行了多次磋商,即将签订垦地合作协议书;农场积极与央企华电福新公司商谈合作共建生物质发电项目,正在进行项目规划论证。
    (二)建立健全垦地合作机制,深入推进垦地合作
    明光市政府和潘村湖农场成立了由双方主要领导参加的垦地合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垦地合作中的重大问题,畅通垦地合作中的联系对接渠道,建立常态化的联络机制。农场和潘村镇联合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等工作,实现在垦地合作项目规划、土地使用、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等方面无缝对接,确保潘村洼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三)合作推进重点项目,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
    一是规划引领,智库服务。农场与潘村镇合作编制了《明光市潘村洼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3-2020)》,现已通过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专家评审,示范区建设已纳入明光市重点项目序列。示范区规划面积约15万亩,总体布局为“一心、一园、三带、四基地、五片区”的空间格局,规划明确了以农场3.2万亩耕地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周边农村12万亩耕地。垦地双方联合聘请专家学者组成示范区智库,从项目规划到项目的实施,全程跟踪指导和服务。
    二是联合投入,夯实基础。按照示范区路通、桥通、渠通的“三通”目标,开展基础设施垦地共建工作。地方政府和农场分段负责,核心示范区农垦大道全程9公里实现硬化,共同修建五四路2.2公里,共同完成潘太路两侧沟渠硬化12.5公里,示范区内已基本实现沟相通、路相连;垦地共同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园,地方政府进行政策资金补助,农场出资建设钢架大棚214座、连栋大棚4224平米、标准化冷库,建成了明光市唯一集蔬菜生产、加工、储存、流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机大院建设项目中,地方政府直接划拨农场设施农业用地指标30余亩,价值40余万元。地方政府还为农场建排灌站征地24亩,解决了农场过去想干,但地方不支持、干不成的难题。
    三是合作运筹,争取资金。农场和地方政府通过各自的渠道,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合力打造以潘村湖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核心的潘村洼现代农业示范区。近三年来,规模项目投资共四项,其中农场两期农机大院建设投入资金950万元,土地整治项目资金6765万元;明光市安排在园区的项目有三项:潘村镇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3000万元,千亿斤粮增产项目2500万元。配套农业生产项目18个,共投入资金2665万元。
    (四)流转农村土地,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为解决农场自身土地资源不足问题,更好示范带动农村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场职工收入水平,2013年,农场流转铜陵市胥坝7300亩土地,并从全场选拔4名人员进行管理。当年秋季大豆获益40万元,2014年盈利106万元,2015年预计实现利润约100万元。农场与明光市河道局达成合作协议,分三期流转河道局柳巷坝埂段土地,用于发展市场前景好的景观苗木产业。三年来,农场累计投资近300万元,通过地方政府申请了1900元∕亩的苗木生产补贴,柳巷景观苗木基地现已发展到600余亩,部分苗木进入可销售期,即将产生投资回报。农场还积极引导职工外出流转土地,目前职工场外承租土地面积达2.06万亩,年均收益达1000多万元。
    在流转经营农村土地、获取收益的同时,农场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水平和理念也逐渐被地方农村接受和推广,解决了农村土地分散经营、投入产出率低的难题。农场建设的苗木基地已成为农场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为农场今后发展“农家乐” 等休闲旅游项目搭建了平台。
    (五)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场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农机合作,互利共赢。农场现有农机合作社12个,拥有新型大马力收割、耕种机械165台,农机服务业从业人员230多人。农场利用农机优势,大力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每年为地方种植户提供收割、耕种、植保等服务13.2万亩次,提高地方农业机械化率50%以上。在2015年午季秸秆禁烧中,农场农机为当地村镇处理秸秆达万余亩,解决了地方政府燃眉之急,融洽了垦地关系。秋种时节,该场充分发挥机械马力大、技术水平高等优势,为当地农村土地深松5000余亩,创收17.5万元,受到当地农民一致好评。
    二是农化服务,突破创新。针对农村农资市场鱼目混杂,假劣化肥、农药坑农时有发生的现象,农场供销公司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诚信可靠的信誉优势,在周边农村推行全程社会化服务,先后与种粮大户签订种子、农机、农资供应和农技服务合同,提供测土配方施肥,开展保姆式服务;创新服务方式,通过向农户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和科学用药宣传册,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和知识培训等活动,帮助农民了解肥料、农药特性,科学种田。同时,还创造性地开展延期付款、送货上门等温馨服务,争取农村客户,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5年农场服务范围达13万亩。
    三是治理水患,造福一方。五四电站位于潘村镇护岗河边,地处潘村洼的中心地段,农场四、五分场及潘村镇赵庙村三地在此处交界。建站前,农场四、五分场的排水必经农村地块,常常因水患问题与地方农民纠纷不断。农场利用项目资金和农场配套资金新建了五四电站,在2015年雨水较大的情况下,排涝速度较往年同等降雨量缩短了4-5天,不仅本场职工受益,地方约3.8万亩秋季作物也免受水患。2015年7月,潘村镇赵庙村100多位村民敲锣打鼓到农场送锦旗,对农场表达感激之情。
    四是科技服务,提质增效。利用农场良种、农技、农艺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与周边乡镇开展技术服务合作,共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明光市合作开展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基地,每年展示小麦高产优质品种20多个,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在全市进行推广;利用农场在良种繁殖、加工、仓储等方面技术和管理优势,以农场现有的3.2万亩原良种繁殖基地为依托,加大对周边乡镇的原种辐射和农业科技服务,推广良种种植面积20余万亩,拓展的良种外繁面积已达4800亩;为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场镇计划共同开展物联网建设,投资200万元在潘村洼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进行农业物联网系统建设,其中气象及农作物四情监测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后并入农场物联网系统;农场通过开展“阳光培训”、“百场、千户、万人”技术培训、“职工素质提升行动”等,不仅大幅提高了农场职工从事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而且对周边农民起到示范和带动,农业技术辐射作用日益显现。

二、垦地合作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思考

    (一)互有需求是垦地合作的动力。农场机械化力量强,组织化程度高,农业管理和技术优势明显,但农场可用资源有限,发展空间不足;农场周边的乡镇资源丰富,劳动力众多,但土地分散经营、农业机械力量薄弱、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农业社会化服务缺失,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为落后。利用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手段,结合农场的机械、科技等优势,寻找合作的共同点,实现“农场有发展、地方出政绩、群众得实惠”的共赢,这是垦地之间合作的动力所在。
    (二)政策支持是垦地合作的保障。受体制约束,地方政府的很多产业发展政策、农业扶持鼓励政策、公共服务和各种惠民政策难以覆盖到农场。通过垦地合作,把农场的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过地方的政策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向农场延伸,拓宽政策覆盖面,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盘活资源是垦地合作的基础。潘村湖农场经过60年的发展,已成为集生产、科研、经营于一体、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要方向的新型国有企业,成为明光市乃至滁州市现代农业的一面旗帜;农场所在地潘村镇农业资源丰富,通过垦地合作优化配置各种资源要素,挖掘和发挥垦地双方的各种优势,盘活区域内各种资源,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这是垦地合作的基础。
    (四)打造亮点是垦地合作的重要支撑。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挥农垦的示范带动作用”,安徽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促进垦地合作发展”。农场如何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亮点”?找准地方政府的兴奋点,是垦地合作的重要支撑和潜在发展动力。潘村湖农场通过土地整治、农机大院、景观苗木基地、高效园区、良种繁殖基地等亮点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流通、土地流转、农业科技扶持和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等亮点工作方面为潘村洼现代农业示范区提供支持与服务,带动了示范区整体协调发展,得到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
    (五)规避风险是垦地合作的底线。农场走出去,既示范带动了农村生产经营,体现了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又宣传了农垦,也为农垦创造了经济效益。但农场场外流转土地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块小,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水利、道路、晒场等设施不完善;烘干线不具备对农作物晾晒的风险。同时还面临较多外部因素的挑战,如有些村集体组织存在吃拿卡要现象,合同对农民的约束力不足,随意侵占承包者利益等。因此,在流转土地方面,既要综合考量、大胆试验和探索,又不能为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一拥而上。

三、垦地合作下一步打算

    (一)明确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开展垦地合作。农场将紧密围绕《潘村湖农场垦地合作开发2012—2020年发展规划》和地方规划要求,解放思想、多措并举,本着先易后难的工作原则,从现代农业领域合作入手,逐步过渡到城镇建设、房地产开发和综合领域的合作。力争合作项目尽快落地,努力增加场级经济总量,提高农场职工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农场在周边农村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二)深入推进农场公司化改革,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中央和省对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结合潘村湖农场实际,围绕种业和粮食产业,打造生产、收购、仓储、加工、贸易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建立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精深加工能力强、规模集约化水平高、辐射带动面广、具有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公司,创新企业体制机制,发挥和释放经营层活力和动力。
    (三)发挥项目叠加的优势,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场将在做好土地整治项目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场在潘村洼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中核心区域的优势,发挥项目叠加的作用,按照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建设,拉高标杆,提高层次,充分发挥园区“科研、示范、推广、培训、加工、旅游”六大功能,尽快申报省级现代农业核心区,打出农垦品牌。 
    (四)扩大场外土地流转规模,打造“场外场”。农场将继续巩固当前场外土地流转的良好势头,加强生产和管理,不断积累经验,继续扩大场外土地流转规模。目前正在联系洽谈马鞍山市10000亩、宿迁市10000亩等土地流转事宜,力争到“十三五”中期“再造一个潘村湖”。
    (五)进一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农场将进一步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加快与电子商务平台互通互联,实现种植户与农业专家实时沟通,生产与市场无缝对接,解决农技推广和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等多种功能,提升示范区农产品质量水平和农垦品牌效应。

(作者单位:安徽农垦集团公司 安徽农垦潘村湖农场)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