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田野上的“猪公馆”
——上海农场生猪养殖探访
记者/陈春山 通讯员/王 季
在地处苏北平原、隶属于光明食品集团的上海农场,一座座现代化的“猪公馆”就像镶嵌在田野上的明珠,格外耀眼醒目。记者了解到,目前年产23万头生猪的上海农场是上海市规模最大的国有生猪养殖企业,这里生产的优质猪肉源源不断地进入上海各大超市和标准化菜场,成为上海市民餐桌上的美味,这不仅为保障上海这座全国特大型城市副食品供应作出了贡献,同时农场也为成为国家商品猪肉储备基地。
近年来,上海农场承担了上海市畜牧异地养殖梯度转移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此,他们抓住契机,大力发展生猪养殖。自2003年以来,农场已经建成1个原种猪场、1个种猪扩繁场、6个商品猪场、2个有机肥厂、1个饲料厂,生猪养殖已经成为农场的核心产业,占农场年营业收入的60%。虽然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也先后遇到市场价格、行情以及养猪场防疫等各方面的严峻挑战,但是上海农场坚持专注、专心、专一地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用农场党委书记陈斐然的话来说,“我们把生猪产业当作一项民生事业、健康事业来做,做到用前瞻性的思维谋划、精细化的操作实施。”
2010年春天是生猪养殖的又一个“寒冬”,由于生猪养殖成本上升,生猪市场低迷,全行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本的状况,不少小规模的生猪养殖户难以承担竞争的压力,纷纷选择退出。此时,独具慧眼的上农人在逆势中发现生机,果断加大投入,高起点扩建 “自动清粪、自动温控、自动供料”的3万头规模的下明现代化猪场。事实证明,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有实力的人。2011年成为他们生猪养殖的丰收年,该猪场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运营、当年盈利的喜人业绩,这在上海农场生猪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最近,在上海农场庆丰地区,又一座高标准的4万头现代化养猪场正热火朝天的兴建之中,瞄准国家级的光明种猪场也在筹备之中。预计2015年全部建成投产后,上海农场的生猪年上市量将达到35万头。
在上海的大润发、家得利等70多家大卖场里,“丰海”牌猪肉供不应求,在农工商超市的销量甚至超过了超市猪肉总销量的三分之一,这种猪肉正是来自上海最大的域外养猪基地——上海农场。上海农场养猪的优势不仅在于规模之大、设施先进,还在于生态养殖上的精益求精。记者日前在下明养猪场亲眼看到了一系列新鲜事。
来到猪场,远远望去,只见一排排白墙青瓦的猪舍错落有致地呈现在眼前,被上海生猪饲养业内同行称为“五星级”“猪公馆”。当记者想要进去时却被拦住。管理员解释说,这一片区域是3万头规模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为了猪群的健康安全,避免外源性传染病侵害,确保上市生猪肉品安全,他们实行严格的封场制度,外来人员禁止进场,即使进入办公生活区,也要经过严格消毒和紫外线照射后才能放行。
记者在养猪场办公区通过监控视频看到,一位饲养员一边给猪冲水,一边还用毛刷轻轻地擦洗。技术员介绍说,那是在给猪洗澡。享受这种待遇的是待产的老母猪,洗完澡,老母猪就要进入产房待产了,这种洗澡其实是一种杀菌处理,将来可以减少崽猪的发病率。技术人员说:“现在不用药或少用药,将来成品猪屠宰后的肉制品就没有农药残留,猪肉质量自然胜人一筹。”
再看看小崽猪,只见它们活蹦乱跳地挤在一起,争先恐后地抢一只塑料悬挂物。技术员说,那是给崽猪配备的玩具,可以保证崽猪们有一定的的活动量,有利于它们健康成长。这个玩具还承担着饮水器的功能,崽猪渴了自己喝水,这也减少了饲养员的作业量。
在饲料方面,农场有自己的饲料加工厂,根据不同猪的日龄,配比不同营养标准的饲料进行投喂。养殖场还实现环境温度自动化控制,猪舍装有不同功率的风机,电脑会根据室内温度的变化,适时启动不同的风机,猪舍温度始终控制在25摄氏度左右。如今,繁重的养猪体力活已被机械化、自动化所替代。自动化饮水装置通到每一间猪舍,饲料传送带自动把饲料送进猪舍。整个养猪场从崽猪到肉猪,从猪舍现场到管理区域实现视频全过程、全覆盖管理。养猪场场长还兴奋地告诉我们:“现在我们这儿的一线饲养员们还做起了研究员的事情,每人每年要提交一篇有关养猪生产的技术论文并与年终考核直接挂钩,这样既有利于他们在养猪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也有利于及时发现、提拔人才,去管理新的养猪场。”近年来,他们就是依靠技术人员与一线饲养员的共同努力,成功实现了种猪人工授精、崽猪腹泻防治、圆环病毒防治等技术突破。
记者还发现,所有生猪都生活在镂空的水泥板上。农场副场长邹广彬说,其实猪很聪明,饲养员让它定位排泄,然后通过自我活动,将粪便踩落到水泥板下的储粪池中,再经过一系列技术处理后,实现沼气发电和废渣还田,这就是农场引以为豪的“种养结合型畜牧低碳环保模式”。
上海农场生猪养殖的一大特色,在于“种养结合、生态还田”。他们坚持“猪田”匹配原则,按照每亩土地承载生猪粪水量来科学规划生猪发展,一亩地承载5头猪的废弃物,依托农场广袤耕地,将猪场废弃物还田作为有机肥料来利用,变废为宝,做到种养结合、循环利用,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海农场23万头生猪粪水全部被作物利用后每年可节约化学肥料448.6万元,三年合计增效1345.8万元,同时逐步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等级。2006年启动的亚欧生态合作项目——市郊住废弃物生态利用,已全部建立从猪场到农田的地下粪水管网系统,引入的欧洲大型液态施肥机,成功解决了传统粪水还田的技术路径、利用效率等难题,做到了粪水在水田和旱田的配方施肥和精量施肥。此项技术分别荣获上海市总工会和光明食品集团职工科技创新三等奖,在国内首次创建种养结合型畜牧低碳环保模式,并制定了《生态猪场环保标准》和《畜牧业废弃物生态处理操作手册》,填补了中国种养结合型畜牧业环保标准的空白。农场还成功解决畜牧环保难题,减少空气、土壤和水污染问题,提高农场生态等级,促进生态文明,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的称赞。
上海农场坚守“诚信第一,利润第二”的经营理念,力求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其生猪养殖高标准、高水平、高品质的秘诀是:建立“种猪—饲料配方—动物保健—饲养—销售”的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体系,做到技术标准化、管理精细化,实行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饲养、统一环保、统一屠宰、统一销售。各猪场均实行封闭式管理,实行严格的进场制度。养殖过程中坚决做到绝不添加违禁药品,尽量减少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的使用,执行严格的消毒制度、防疫制度、休药期制度。尽量选择在早晚天气凉爽时卖猪,减少猪只应激。仔细检查卖猪过程,不让一头不合格的生猪流向市场。2011年,农场已形成年生产23万头生猪的能力,未来3年内还将发展到35万头规模,为上海农场创利超亿元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海市政协主席刘云耕来到新建的下明养猪场视察后连连称赞:“这么现代化的养猪条件,这么高水平的养猪技术,我是第一次看到。”
高水平的养殖源于高标准的管理,农场的生猪养殖技术参数在行业内一直处于先进水平。一次,有一批从上海市区来农场参观旅游的市民,在将要返回上海前,提出要看看农场的养猪场,看看猪到底是怎么养的。于是,一大群人驱车来到猪场门前要求进场参观,但遭到拒绝,正当众人感到疑惑不解时,养殖场场长出面解释:为了保证猪群的健康安全,避免外源性传染病侵害,场内实行严格的封场制度。他们把疫情管理作为重中之重,每周的养猪场疫情例行生产检查已坚持数年,成为一种常态。
上海农场生猪养殖业之所以能做大做强,关键还在于一支有技术专长、对猪场有感情、能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的人才队伍。人们常说的“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在这里成为现实。农场为他们提供发展平台,从薪金待遇、住房补贴、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给予关爱,让技术人员和员工感到温暖,愿意为企业发展尽力。目前农场共有生猪养殖管理技术人员150人,硕士学历以上6人,大中专以上学历达90%,已经培育了一支可以复制的专业团队,确保了农场规模化生猪生产模式得以传承下去。2011年以来,农场为进一步提升生产参数、解决技术难题,依托科研机构提高畜牧科技创新能力,已与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和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扬州大学、杭州新能源公司、美国谷瑞公司签订了常年技术协议,在南京农业大学设立奖学金,主要针对人才培养、技术指导、课题研究、新产品试验示范、家畜遗传育种、饲养技术、疫病防控、饲料配方等领域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通过多年的实践,农场生猪在饲养技术、疫病防控技术、环境控制、自动供料、养猪装备、沼气发电、粪水还田利用等技术领域已达到国内领先地位,并实现了种猪人工授精技术、仔猪腹泻防制、圆环病毒的防制三大技术突破;通过多项技术攻关,近几年来,猪场未出现重大疫情,确保了生猪健康养殖。
年上市100万头生猪,是光明食品集团确立的未来三年生猪养殖发展目标。在集团的战略引领下,上海农场正在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技术和管理优势,积极探索生猪养殖技术、管理输出,走出农场发展生猪养殖事业、带动广大农民提高养猪水平的新路子,把更多优质的“丰海”牌猪肉送到市民的餐桌,这不仅是上海农场人的心愿,也是上海光明食品集团的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光明食品集团)
责任编辑:昝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