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奉献绿色品质做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忠实守护者

时间:2020-01-06作者: 来源:《中国农垦》2019年第9期

呼伦贝尔农垦是新中国农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过了65年的光辉历程。近年来,呼伦贝尔农垦以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产业、大企业为主线,以打造现代农业领域航母为目标,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把握新机遇、贯彻新理念、推动新发展、取得新成绩,为呼伦贝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维护国家粮食、食品安全做出突出贡献,成为维护边疆稳定和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骨干力量。

为了解呼伦贝尔农垦改革发展的做法和经验,为其他垦区提供参考和借鉴,7月26日,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农垦》主编陈忠毅一行采访了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党委书记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局长胡兆民。

一、呼伦贝尔农垦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在全国农垦独树一帜

陈忠毅:呼伦贝尔农垦作为祖国北疆农垦事业的守护者、建设者和传承者,以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程度高,生态环境好在全国农垦独树一帜。请介绍一下呼伦贝尔农垦的发展历程和发展优势。


胡兆民:垦区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承担使命开荒建场。呼伦贝尔地区农垦事业开发建设始于1954年。为将呼伦贝尔建设成为面向全国的种畜基地,加快培育优良种畜(包括为军队培育提供军马),国家提供大量资金用于种畜基地建设,并收购大批回国苏侨饲养的牛、马进行改良,培育出了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马。1955年正式成立呼伦贝尔盟农牧场管理局。1960年,为解决内蒙古东部地区粮食自给问题,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同意,原农垦部部长王震从内地和黑龙江农垦抽调大批转复官兵到呼伦贝尔开荒建场。到1961年,耕地总面积达到435万亩。

隶属关系几经变革。1969年,呼伦贝尔盟国营农牧场管理局归属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管理,改名称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呼伦贝尔分局。1976年,黑龙江省委批示:改变生产建设兵团和国营农牧场体制,呼盟成立呼伦贝尔农牧场管理局。1979年,呼伦贝尔农牧场管理局随呼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改称为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

1960年3月,呼伦贝尔盟国营农牧场管理局组建大杨树建场指挥部。1969年,大杨树建场指挥部随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归大兴安岭特区领导。1973年,组建黑龙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大杨树分局。1979年,随同呼伦贝尔盟重新归属内蒙古自治区,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大杨树农场管理局。1989年,更名为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

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以〔2000〕18号文件确定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和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为自治区直属国有重要骨干企业。2002年,两局由自治区下放为呼伦贝尔市直属企业。

资源整合再出发 。经过60多年的艰苦创业,垦区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有农场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累计为国家贡献粮食3750万吨、肉90万吨、奶670万吨,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贡献了农垦力量。

2012年初,为做强做大呼伦贝尔地区农垦事业,示范带动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海、大农垦基础上组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并整合全市农牧业资源,以期打造呼伦贝尔农牧业产业化航母,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2012年9月,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呼伦贝尔农垦发展步入了新阶段。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一是规模大。分布在呼伦贝尔9个旗市区,有24个现代化农牧场、20个经营单位和3家控股参股企业,总人口17万人,在职员工5.4万。二是资源好。拥有600万亩耕地,1000万亩草场,40万亩林地,13万亩水面。受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大兴安岭两大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独享最优质的空气、水源和土壤。三是管理优。具备组织化、集约化、科技化、标准化、集团化、全程机械化综合生产能力,80%以上耕地实行集中统一耕种管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位居全国前列。四是科技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00多人,农业科技贡献率71%,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与中科院、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在生态草牧业、畜种改良、种子工程等多领域开展科研合作。五是底蕴足。至今仍传承着军垦开发时期的优良传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牢记“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形成了信念坚定、忠诚担当、创新奉献、进取开放的企业文化。六是颜值高。农垦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还有军垦情怀、农耕文化、工业生产、品色小镇、乡愁寄托等精神产品。精准现代的春耕、空地一体的夏管、场面震撼的秋收、堆积如山的冬藏,更是农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发展具有独特的发展环境背书:一是呼伦贝尔大草原,面积1.5亿亩;二是大兴安岭森林,51%的面积在呼伦贝尔;三是丰沛的水资源,近3万平方公里的湿地,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地表水资源占自治区总量的70%以上。四是文化厚重,两千多年前开始,东胡、鲜卑、室韦、蒙古等十几个游牧部族相继在呼伦贝尔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狩猎游牧文化,被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呼伦贝尔农垦坐落在这样一个大的背书环境里,发展潜力巨大。

二、改革实现重大突破,经济运行实现稳中有进,破茧成蝶铸就辉煌之路

陈忠毅:2018年是中央关于农垦改革 “两个3年”任务改革收官年,请问呼伦贝尔农垦是怎么做的?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如何?


胡兆民: 深化农垦体制机制改革,是我们更好履行党中央赋予农垦新时期历史使命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集团公司发展定位的落地实施,有利于推动垦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加快建立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步伐,有利于企业增效、职工增收。

集团改革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 16项办社会职能分别采取“整体移交,职能移交,管办分离、购买服务,分离移交”等四种方式,逐步移交地方政府管理。截至目前,共移交人员2149人、移交资产9.75亿元。二是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涉及24个农牧场、职工中专和科研所,2018年10月已基本完成权属清晰、无争议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无争议区发证1337.74万亩,发证率98.01%。三是深化集团体制机制改革。2018年底,撤并了海拉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海农集团机关工作人员并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总部机关。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配齐配强了集团公司领导班子,重新组建了16个职能部门,出台政策内退转岗25人,公开选聘了20名副场部级领导干部。解决了管理层级多、职责不明、责权不清、运行低效的问题,激发了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四是当前正在推进大兴安岭农垦集团体制机制改革。出台了《大兴安岭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改革方案》,正在按方案推进改革工作,预期年底前全面完成。五是正在推进农场企业化改革。初步形成了《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直属11个农牧场公司化改革方案》、《原海拉尔农垦岭北11场农场职工持股平台建设方案》;大农集团所属农场企业化改革,由大农集团公司同步组织实施,预期2019年底全面完成深化农牧场公司化改革工作。六是对工业公司、旅游公司、建设公司、资本运营公司予以撤销,根据集团发展需要,重新设立投资公司、食品公司,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经济发展上稳中有进。“稳”的基础更加扎实。按照建设现代农牧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四个定位”的发展方向,持续巩固农牧业基础地位,稳面积、稳产能、稳结构,2018年,粮油总产23.6亿斤、同比增长27.4%。“进”的态势更加明显。突出效益、质量、绿色发展要求,优化种植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和中草药种植面积,体现集团地域优势的“名优精特”产品逐渐增多;转变传统经营观念,取长补短、合作共赢,通过加强同域内外加工、销售等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建立集团内部龙头企业与基地利益联结机制,集团产业链拉长;强化市场销售,注重从原料生产到加工、销售、物流运输各环节的整体竞争力,集团产业和产品价值链提升,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突出效益为中心,加强管理和技术集成;注重质量兴农,持续扩大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覆盖面,以三河牛和呼伦贝尔羊核心群为依托、推进牲畜品种改良;注重生态保护,加大节能减排和减肥减药力度,同时还实施了多项水源地保护工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不断改善。

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垦区职工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创新帮扶机制,通过成立互助基金和创业基金等方式,扶持困难职工家庭发展增收项目,鼓励支持有经验、有学识、有能力的职工家属和子女发展民营经济,在富民兴垦中建功立业。扎实做好对困难职工家庭的帮扶工作,为2620户、5860名低收入家庭建立了档案,资助贫困大学生345名、发放低保2660人、“两节”走访慰问3540人、救助大病户160人。加快民生类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信访维稳工作,社会和谐稳定。

外部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垦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我们在农交会、广交会,在上海浦东、海南博鳌,在央视、今日头条、搜狐、新浪等各类展会、平台和媒体上不断发声,全面展示呼伦贝尔农垦的企业优势以及主导产业、核心产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农业农村部农垦局局长邓庆海、呼伦贝尔市委书记于立新、市长姜宏等各级领导先后到垦区考察调研,并对垦区发展寄予厚望。在我们的推动下,呼伦贝尔市被命名为“中国芥花油之都”,中国油菜新业态高峰论坛在垦区召开。与中科院合作的草牧业示范区建设项目稳步推进,七个院士工作站运行良好,成果丰硕;与农科院的合作持续深入,专家们的科研成果在垦区落地生根并得到转化推广;与京东集团合作的“京东农场”建设项目正在实施;大兴安岭农垦集团优质高蛋白大豆专供海天酱油,钓鱼台国宾馆到垦区直采芥花油和杂粮,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呼伦贝尔分中心落户农垦,与各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中国电信等单位合作关系更加紧密。

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呼伦贝尔农垦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陈忠毅:当前,呼伦贝尔面临哪些发展机遇?发展定位是什么?


胡兆民:当前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改革发展面临难得和良好的机遇,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任务需要我们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新机遇。我们必须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综合运用线上线下两个渠道,积极应对,主动作为。一方面要做好自身产业规划与发展,在农畜产品做精做优、调整种植结构和加工转化等方面寻求突破;另一方面,也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业态,学习新事物,努力迎接新挑战。

当前形势下,“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更加重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更加重要,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农垦的作用更加突出,机遇更多,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一是乡村振兴的机遇。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老百姓由吃饱向吃好的需求转变,为呼伦贝尔农垦建设绿色有机农畜林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打造健康食品产业化航母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空间。三是农垦改革的机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支撑。四是国家奶业振兴的机遇。201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全国奶业振兴工作推进会在呼伦贝尔召开,胡春华等领导同志到垦区调研奶业发展,农垦集团奶业发展迎来新的转机。五是农垦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的机遇。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呼伦贝尔农垦事业,为企业改革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为农垦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呼伦贝尔农垦发展定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内蒙古现代农牧业和农牧业产业化的领军企业和示范企业,呼伦贝尔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健康食品的产业化航母。

四、传承红色基因,奉献绿色品质,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努力开创集团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陈忠毅: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呼伦贝尔农垦下一步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和举措。


胡兆民:下一步,我们重点要做好“十三五”的收尾和“十四五”的起步工作,重点关注2019-2023年这五年的发展如何谋划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垦区集团化、农牧场企业化改革为切入点,抓集团战略管控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政府、呼伦贝尔市委政府对农垦的定位,集团总部是集团公司的战略管理中心、资源配置中心、文化价值中心,创造产业组合价值、资本结构价值和品牌声誉价值;对集团可持续发展进行顶层设计,负责把方向、守底线;根据企业战略和市场需求变化,构建集团战略管控体系,实现规范化公司治理、国际化组织架构、市场化体制机制、民营化执行效率的目标。为此,要通过完善组织架构、完善授权制度、人员定岗定编、健全财务制度、建立风控机制、建立信息系统、完善制度体系等方面,尽早建立集团的战略管控体系,做实呼伦贝尔农垦集团。

(二)面对市场需求,抓集团产业体系的构建

集团要在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下一步集团要在做精粮油、饲草、乳、肉四大主业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八个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农畜林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全力打造呼伦贝尔农垦绿色健康食品产业。

粮油产业。计划到2023年,粮油播种面积稳定在35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00万吨左右,优质原料超过90%,实际加工量达到80万吨以上,深加工产品比重达到60%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1亿元。

饲草饲料产业。计划到2023年,优质牧草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总产达到180万吨;天然草原草产量达到100万吨;秸秆转化88万吨。合适佳及部分合作企业生产粕类产品10万吨。上述原料加工转化率要达到70%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9亿元。

乳品产业。计划到2023年,三河牛存栏基础母牛20万头,生产生鲜乳60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5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亿元。

肉类产业。计划到2023年,年出栏肉羊100万只、肉牛10万头、肉鹅80万羽、笨鸡80万羽、生猪5万头,肉类总产5万吨,加工转化率9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7亿元。

特色农畜林种养殖产业。目前,甜菜年播种面积达20多万亩,明年就要实现30万亩,马铃薯20万亩,中草药20多万亩,逐步稳定并趋于常态化,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补充。计划到2023年,以中草药、马铃薯、甜菜、蔬菜、鲜食玉米、杂粮等为主的特色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产能在160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90%。具有大兴安岭林区特点的特色养殖规模逐步扩大。特色农畜林种养殖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2亿元。

大兴安岭林下优质林产品产业。大兴安岭垦区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丘陵地区,山产品比较丰富。计划到2023年,提供1万吨左右的蓝莓、木耳、蘑菇、榛子、灵芝等林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9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亿元。

优质矿泉水产业。垦区生产的夏日牌矿泉水,品牌悠久,水质及各种指标好,年产5000吨左右。计划到2023年,具备年提供2万吨优质矿泉水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

旅游产业。旅游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呼伦贝尔最好的旅游资源都在农垦范围内。下一步,如何把旅游业在现有的基础上和呼伦贝尔的旅游结合起来,通过旅游这个平台解决垦区就业问题,通过旅游渠道把农畜林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这是终极目标。  

(三)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抓基地建设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稳粮优经扩饲,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做强粮油、饲草、乳、肉、特色种养殖、大兴安岭林下产品、优质矿泉水等七大农畜林产品基地。

要坚持优质绿色安全导向,推进油菜、小麦、大麦、大豆、玉米标准化绿色生产全覆盖;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重点发展全株玉米青贮、苜蓿和饲用燕麦半干青贮等绿色“全营养体”饲草产业,重点发展生态循环型奶牛、肉牛养殖模式,粪污资源化利用,形成种养一体化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要以三河牛、呼伦贝尔羊为重点,着力打造优质奶源和肉源基地,建设生态循环型国家级现代奶业、肉牛产业、肉羊产业核心示范区。充分利用集团现有资源,延长产业链,构建生态循环系统,借助国内饲料和养殖业蓬勃发展之势,培育出一批优秀的饲料和养殖龙头企业。

(四)以资本为纽带,抓为集团全产业链服务的龙头企业

积极推进以产权连接为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龙头企业与基地联结机制,重塑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联强抱团、借势出海。支持集团内龙头企业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有效引进人才、资金、技术,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强强联合。多层次利用资本市场,重点培育龙头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实现不同经营模式的合资合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整合资金集中支持建设农牧林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为农牧林业生产、加工、物流、服务融合发展提供载体,培育循环型、低碳型产业集群和示范性生态食品工业园区。要加大终端产品研发的投入力度,定期培训农畜林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营销、科研等人员。加强与域内知名加工企业在原料供给、代料加工、品牌、终端销售渠道共享等方面进行合作。要根据市场销售情况在产地或销地逐步安排与之相匹配的加工品种和加工量,让初级农产品逐渐释放销售产能,稳价格、降成本、增收益。

(五)以资源资产化为契机,抓集团资本运营

2018年集团公司所属土地确权发证,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要通过证券化、土地使用权抵押、信托流转等多种方式实现土地资源资产化资本化,增加集团国有资本、降低企业负债率。探索直接融资管理工作,积极谋划发行中期票据、发行短期融资券、发行企业债和引入基金公司等工作,力争用直接融资手段降低集团对外融资整体成本,为集团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六)用工业思维和集成化手段,抓保障措施

一要加快建设标准化农畜产品原料基地的步伐。要在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科学划定油菜、小麦、大麦、大豆、玉米、薯类生产功能区和生产保护区,积极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力发展优质粮食、杂粮杂豆、马铃薯、绿色蔬菜等高效特色农业,调优产品结构,增加有效供给,保护和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装备现代农机具,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实现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全方位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高品质农产品生产能力。在畜牧业生产方面,发挥种养结合优势,规划乳肉优势产区。岭西农场要大力推广三河牛和呼伦贝尔羊,形成优质、绿色、特色乳肉产品生产区;岭东农场重点发展荷斯坦奶牛和西门塔尔肉牛、澳巴羊等优势品种育肥产业;城镇周边农牧场整合理顺资源要素配置,以农牧场或农牧场群为载体,打造一批集生产、观光、体验、消费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综合体。要根据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不同发展定位,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积极推动现代农牧业产业综合体建设工作。

二要加快构建现代营销体系。围绕提升农畜林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组织实施现代营销体系建设工程,打造区域优势特色农畜林产品集散地。加强农畜林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鲜活农畜林产品直供直销体系。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营销模式,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科学规划农畜林产品流通网络布局,构建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农畜林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促进集团农畜林产品流通产业健康发展。

三要突出品牌战略。以“呼伦贝尔农垦”为主品牌,结合垦区农畜林产品特点,结合市场渠道建设的实际需要,梳理构建框架完整、结构合理、相互关联、类别清晰的主副品牌体系。建立健全集团公司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理顺现有商标持有人,明确品牌使用的授权流程,清理违规使用和不合理、不规范使用集团品牌的现象,有效保护集团公司的无形资产。以“中国农垦”公共品牌为背书,制定更贴近市场、贴近实际的品牌策略,强化主品牌的培育与推广,通过主品牌的强大影响力提升子品牌和相关产品的知名度和溢价能力。统一品牌宣传口径,统一谋划产品内涵、统一品牌VI体系,统一组织宣传推广,统一建立品牌危机公关应急反应机制。

四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系改革,打造科技支撑服务综合体。依托建设中的中国科学院生态草牧业工程实验室,整合中科院、农科院、中国农大等科技资源,挖掘集团自身潜力,打造“保障呼伦贝尔、服务蒙东地区、辐射黑吉辽和俄蒙”的科技支撑综合体。加快农畜林产品加工和精深加工新技术、新产品的自主研发,加快品种创新、繁育和推广步伐。加大对营养健康、质量安全、节耗减损、加工转化、现代物流、智慧农牧业等领域相关基础研究和急需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提升农畜林产品加工集成创新与熟化应用的科研能力,满足农畜林产品加工企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

综上所述,在产业谋划上,四个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横向纵向织成网,在内部形成一个内循环,形成一个性价比最好的商业模式。在实现路径上,围绕八个产业链条提供保障和支撑,要进一步搭建好科技、信息、人力资源、营销、农机、仓储、农资和物流等八个平台,以及水、路、林、电、农资服务、农机服务、信息、仓储物流、科技服务、营销等10个“网”,实现横向管控到边、纵向管控到底。最终实现三个目标:500万吨的产能、200亿元的收入,较高的职工收入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扎扎实实抓好每一项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做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忠实守护者。


责任编辑:成德波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