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热作产业科学发展

时间:2011-03-01作者: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2011年第1期

编者按:为全面深入宣传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意见》精神,使热区广大热作产业从业者及时了解中央支持热作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发展热作产业的信心和积极性,为我国热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国热带农业》编辑部特邀请热区有关领导和专家结合自身工作,就我国热作产业或本热区(垦区)在“十二五”期间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现整理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推进热作产业科学发展

农业部热作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理事长  吕飞杰

  当前,举国上下各行各业正在努力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认真学习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回顾热作产业发展经验与教训,分析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我认为,谋划热作产业“十二五”发展必须转变观念,把握好四大关系,抓好七项工作。

把握好四大关系

  (一)保持热作独特性与服从全国农业大局关系

  热作产业虽然是个小产业,但不可或缺,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发展规律,必须根据热作实际来谋划发展。应围绕中央对农业总体要求来部署热作生产,当前应把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摆在热作生产突出位置,并根据热作实际情况具体安排。

  (二)热作产业与农村农民发展关系

  当前,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民群体的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农民增收制约加大,因此“农业、农村、农民”已成为不可分割的工作整体,热作产业发展亦必须把破解这些难题作为己任,加以考虑。

  (三)农业效益与社会责任关系

  现代农业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农业社会责任,即为人民身体健康负责和对环境负责。我们必须按照现代农业“生态、安全”的要求,来谋划热作产业发展,绝不能只追求产值与效益。

  (四)传承与创新关系

  热作产业已发展60年,积累不少宝贵经验,但千万不要墨守陈规,一成不变地照搬过去做法。必须审时度势,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与时俱进,及时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才能确保发展方式的转变。

抓好七项工作

  (一)明确重点,分层次推进热作产业发展

  据统计,目前我国种植的热带作物有200余种,但由于我国热区面积小,因此大多数热带作物种植面积都很小,面积超过10万亩,产值超过1亿元的仅有20个,超过10亿元的有10个,超过20亿元的有6个,分别是天然橡胶、香蕉、柑橘、甘蔗、瓜菜、荔枝(含龙眼)。由于各种热作农产品在我国都属于稀缺型产品,所以以往在制定热作产业发展规划时难以取舍,出现重点不够明确,力量(包括政策支持)不够集中,成效就大打折扣等现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0】45号文件)经过认真研究、梳理,统筹考虑保证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两方面,确定了6个重点热带作物,即天然橡胶、木薯、油棕、香蕉、荔枝、芒果。提出了分层次的发展策略:一是战略性农产品—天然橡胶、木薯、油棕,对这3种作物面积、单产、总产量或试种进度都有明确目标要求,政策力度大;二是目前已具有一定规模的水果类作物,主要是要求提高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三是目前规模小的作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取向转变,可能形成新兴产业,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支持发展,塑造热作新亮点。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45号文件精神和方针,突出重点,分层次推进高我国热作产业发展,才能达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标。

  (二)把冬季瓜菜篮子作为热作产业一个重要任务抓起来

  确保粮食安全、菜篮子安全是今年和“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有保障,各地区任务明确,支持政策比较到位,支撑科技成果多且已建立储藏体系。相对而言,保证菜篮子安全难度较大。其生产面积、任务、政策都不明确,科技成果相对较少。但菜篮子对人民生活影响很大,所以是保障供给的重中之重;而冬季蔬菜供给是一年蔬菜供给中最为短缺的一环,因此是难中之难。

  基于政府部门的分工,“南亚办”只专抓典型热带作物产业(即只能是热带种植作物而不能是温带种植作物),产值较小,种类也不多。国务院2009年44号文件“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问题”,提出海南国际旅游岛六大战略定位,其中一个是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明确热带现代农业五项任务,第一项就是冬季瓜菜篮子基地。可见,冬季蔬菜属于典型热带作物(除设施农业之外),理所当然应是南亚办工作任务的一部分,事关国计民生大局,我们应理直气壮地把它抓起来。

  天然橡胶是重要工业物资,木薯是粮食、能源作物,油棕是食用油作物,再加上冬季菜篮子,如果能把这几个主要作物抓好,南亚热作产业在国家大局中就能占据一定地位,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其发展必将得到中央的更大重视与支持。

  (三)花大力气抓好种植地的农田水利建设

  我国是人少地多的国家,农田不断减少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提高现有农田基础地力,建设稳产高产农田至关重要。近两年,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才能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所以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兴水利强基础”,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

   我国热区大部分属酸性红黄壤地区,土壤肥力差。热作产业种植区大多在坡地、边际地和土质较差的地方,这些地块肥力差,有机质含量一般在2以下。同时由于种植作物经常变换,农田水利建设(除天然橡胶以外)较为缺失,顺坡垂直种植方式比比皆是,缺乏最基本的排灌设施,只要小旱小涝就会酿成重大损失。因此要改变热作种植地落后面貌,先从重点作物抓起,按照45号文件要求,抓好天然橡胶、木薯和油棕三大战略性作物种植地建设。

  (四)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

  现代农业根本要求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与传统农业相比,最大区别在于强调生态与安全。要保证农业达到生态与安全要求,最根本措施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即农业生产按照标准的生产操作规程进行。

  近几年来,农业部农垦局抓紧制定了大量热带作物生产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结束了生产无序的局面。但由于作物多、工作量大,所以总体上属于框架性约束,对错误操作和假冒伪劣产品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对提高生产水平作用尚不明显。应从6个重点作物和冬季主要蔬菜抓起,组织一批专家认真制定规程与标准,把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与实践好的经验集成并写进生产规程,这样既推广先进科技,又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减少了农业生产对生态的污染。

  (五)大力推广立体农业

  党中央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热带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光热温条件,但热作土地产出率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热作单一种植模式所致。

  中国农业素有精耕细作的特点,间套种在全国各地普遍采用,复种指数已达170%。热带作物大多数是多年生或一年生作物,所以更适宜采用间套种技术。60年以来,各地在这方面都进行过很多摸索,也取得一定成效,但缺乏认真总结,没有从科学角度,按自然规律、经济规律进一步提炼,所以往往抓了又丢,丢了又抓。可喜的是近年来热科院进行的橡胶林种植牧草、椰子林下饲养家禽,海南在橡胶林下生产食用菌,广西南亚办尝试在水稻田套种莲藕等都取得一定成效,但还远远不够。应该在全国热区普及立体农业生产模式,从而在2~3年内迅速提高热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六)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

  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就指出:农业根本出路就在科技。这是认真分析我国农业资源短缺,要用世界7%的耕田养活世界21%的人口的基本国情做出的英明论断。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农业要转变发展方式就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这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热作科技是伴随着热作事业诞生、发展的。但相当长的时间内,为了使热作事业能从零起步迅速发展,热作科技集中在引种试种这一环节上,因此总体科技水平比较落后。我国目前热作主栽品种,除了木薯、荔枝(龙眼)外都是引种国外或我国台湾省的品种,地力修复、采后保鲜与加工、宏观战略和农业生态等比较薄弱,难以给热作产业大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现在热作科技队伍人数不少,拥有中央、省、地市、农垦不同层次的科研院所,但相互之间交流协作不够,出现简单重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脱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应围绕六大重点作物及重要冬季蔬菜开展攻关,支撑热作产业跨越式发展。

  在加强科技创新同时更必须加强科技推广。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50%,比先进国家低20%~30%。科技推广是一项与农业生产更密切,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工作,且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效。现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出现比较严重的成果与生产需要、生产与市场脱节等现象,需要从体制上、机制上下大功夫改革与创新,形成多元化的推广体系才能取得显著成效。在推广科研院所成果的同时,要注意生产上涌现出的成果。近几年我国热区涌现不少简单而且效果明显的小发明、小技术,应该认真总结,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

  (七)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民群体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大量年富力强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因此原有的以行政为主的各种管理、服务体系已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职责,必须迅速构建新型服务体系加以补充与完善,以形成多元化、全覆盖的农村与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对于热区来说,由于农垦体制改革,原有较为严密的管理与服务体系发生变化,农场工人身份也发生根本性改变,从专业技术工人变成土地自主经营者,因此构建新型社会化个性服务体系更为迫切、重要。

  当前迫切要抓好两个服务体系建设。首先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合作组织以达到热作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目前我国有两大类农民合作组织。一个是农民以资本入股进行统一经营的紧密性经济组织——合作社;另一是社会公益性的合作组织——技术协会,主要是为农民提供各种技术服务。这两种形式各有特点,受到不同层次农民欢迎,应因地制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组织,他会站在农民立场上维护农民自己的权益。同时,他对于农村社会治理也能起一定作用。这一点在当前相当重要。其次要建立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热作农产品都是小宗且独特农产品,与其他农产品销售渠道难以对接,信息不对称,需要搭建自己的平台。对于可贮存食用类产品应建立小型专业市场(类似四川和湖南辣椒市场)如胡椒、咖啡专业市场,这样可提高知名度与影响,从而促进销售与生产。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