篷车里的人间烟火

时间:2022-12-27作者:武贤童 来源:《中国农垦》2023年第1期

2022年深秋的格尼河畔,大豆摇铃,玉米飘香。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绘就了农垦人“热气腾腾”的秋收画卷。在格尼河农牧场有限公司各个统管田车水马龙的秋收现场,总会有几台大小不一的白色篷车静静地守护一旁,看起来很简陋的它,却是工人们秋收作业时的“家”,也是我临时的“工作室”。此刻,我正围在炉火旁,为工人们煮肉熬汤,做好后勤保障。

往年一直都参与捡粮的我,2022年因身患小恙被眷顾,走进篷车端起炒勺。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有机会真切地感受到了篷车里的“人间烟火”,体味到那些说不尽的温暖和感动……

晨光熹微,我第一次走近它。喧嚣的田野里,篷车安静地伫立在地头,探在窗外的半截烟囱泛着淡淡的青烟。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篷车连接地面铁梯子的踏板棱上裹满了冰花,我和搭档姜姐小心翼翼地攀爬上去,打开车门的那一刻,“家”的气息扑面而来。

看到我们,铺上有个小伙子忙不迭地下来当起了“导游”:“我们的篷车是由早已退休的孙队长设计的。几年前,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将已经报废的车斗二次利用,用彩钢保温板、塑窗门等组装、焊制而成,又安装了锅炉暖气,没花多少钱,却给了我们‘家’一般的温暖。每年劳动期间,我们倒班在这里吃饭、歇脚儿,睡得可好了。可王书记、顾队长他们却昼夜在地里看护机车作业,还坚持每天给我们送吃的、穿的,这心里啊,别提有多热乎了!姐,这回你们来了,我们可再不用吃大碗面了,吃的胃直返酸。”

“放心吧,保证让你们吃得饱饱的。”我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一边刷着碗一边回应着小伙子。在他的热心指引下,我很快熟悉了篷车里的每个角落。一番打扫后,开始切肉、洗菜、准备食材。

我和姜姐都会做饭,但从未做过几十人的饭,有点担心。“没事儿,咱俩就尝着做,咸了加水,淡了加盐呗!”我开着玩笑,为了安慰姜姐,也为了给自己打气。这时,里面传来了呼噜声,原来是刚才作介绍的小伙子睡着了,他是昨晚后半夜的班。我走过去给他盖了盖被子,轻轻地关上了门,用炉勾捅捅炉壁,往炉子里添些煤块,让篷车里热乎起来。

“滴滴滴”,送菜车来了。负责采买的党支部书记王磊送来了一大块五花肉,加上鸡蛋、蔬菜、调料等,满满一纸壳箱子。“这些孩子们天天煮面条吃,咱们地里活儿重,不禁饿啊。这回家里来大厨了,可真是太好了!今儿个不如做个红烧肉焖蛋吧,给大伙儿解解馋、鼓鼓劲儿!”王书记开心地说。

“没问题!”我拍着胸脯爽快地回答。

不到两个小时工夫,满满一大锅红烧肉焖蛋熟了。打开锅盖,那滋滋冒油的肉块儿红彤彤、香喷喷的,我俩心照不宣地用筷子蘸点汤汁尝尝咸淡,谁也没舍得吃一块儿肉。趁着锅里有热乎气儿,铺上两层帘子,快速码放了一百多个馒头,一齐将焖锅抬到了炉子上。怕菜不够吃,姜姐又急忙炸辣椒油拌黄瓜干豆腐丝、卜留克咸菜,忙出一脑门儿汗都顾不上擦拭一把。我腾出位置摆好饭桌,掏出手机喊大家吃饭。

肉香四溢的篷车里,迎来了收割机、接粮车、押粮车师傅们,还有在地里捡拾粮食的同事们,看见他们大快朵颐的模样,我们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吃饱后,大家喝口热水又要出发了。沈姐52岁了,没几年就该退休了。整个秋天,她带领着几十号人风里来雪里去,捡回不少粮食。每当我问她累不累,她总是边敲着背边笑着说:“累是真累,但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啊!”

看着他们穿着厚重的衣服,互相拉扯着爬上拉粮车,沿着颠簸的山路驶向金灿灿的玉米田,我为没能参与其中而感到很不是滋味儿。冷风中,大家依偎在一起相互取暖的身影,渐渐淡出我的视野。

“姐,下午我们要换地块,篷车得赶紧挪走!”调度员志超急匆匆地跑来说道。

“好好,我们这就收拾!”狭小的篷车里,我和姜姐以最快的速度将易碎物品放入整理箱,高处物件挪到地面上,用力将水桶盖子拧好,并排坐在下铺。一手搂着通往上铺的铁梯子,一手牢牢地拽着两个满满登登的箱子。崎岖的山路上,伴着收割机的轰鸣声和篷车里叮叮当当的锅碗瓢盆进行曲,我们小心地呵护着家当。  

安“家”后才得知,患有腰疾的姜姐,在每次搬家途中,都是咬着牙强忍着腰疼,佝偻着身子搂着那些瓶瓶罐罐,哎,那滋味儿可想而知!

篷车里呆久了,我已经完全适应这里的环境了。正当我为厨艺见长沾沾自喜时,却不知,篷车里也潜藏着看不见的危险。

那一天没有风,炉子呼呼冒烟。我刷碗的时候,忽然间感觉迷糊恶心,浑身冒虚汗,一点力气也没有。姜姐也直说头疼、迷糊。见此状况,两个人瞬间反应过来,这是煤烟中毒了。我们赶紧打开车门,跑出去,在冰天雪地里换换空气,用雪搓搓脸。稍有好转后,第一时间上车查看工人常用的休息室,幸好室门封闭很严,并无危险。我和姜姐松了一口气,坚持着做完晚饭。

回家后,我上吐下泻折腾半宿,但接到一个又一个关切的电话,让我的心暖了一次又一次。

因为单位有紧急任务,姜姐不得已回去工作了。于是我成了大厨。好在经过前期的打杂儿,我上手很快,家常菜做得越来越娴熟,凉拌菜也是游刃有余,尤其那道拌卜留克咸菜得到大家的一致夸赞,每每总是吃个精光,让我这颗悬着的心渐渐地安稳下来。

老灶台,新搭档。小林是收割机师傅,他的活儿结束了,就立马赶来帮忙。年轻人很勤快,也很善良,他怕我累,总是抢着刷锅洗菜,干一切力所能及的活儿。我们姐弟俩配合越来越默契,变着法子地为大家变换菜品,确保他们在吃饱的同时也能吃好。担心半夜换班作业的师傅肚子饿,小林索性住到了篷车上,日夜坚守,时刻照顾大家的饮食起居,成了篷车上睡眠最少的贴心管家。

也正是那段时间,前方频频传来喜讯,公司玉米单产达到了1650斤的历史性最好成绩,总产量也朝着上亿斤迈进,我们丰收了!

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秋收生产中,我们的篷车紧跟收割机的足迹,沿着那些金黄的豆田、玉米田,一路翻山越岭,将热乎乎的大锅饭搬到了各个田间地头,也将“人间烟火”带到了片片沃土上。                                                                                                                                              

如今,格尼河早已是谷满垛,粮满仓。我在篷车里与大家共处的时光,每每想起,总是让人感动不已。冰天雪地中,那氤氲在山野间的人间烟火,幻化成丝丝缕缕温暖,萦绕在农垦人内心深处,定格在那段护秋保粮的记忆里。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格尼河农牧场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成德波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