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模拟股份改革 提升农业经营能力——双鸭山农场有限公司模拟股份合作体探访

时间:2020-07-29作者:吴擎 陆书鑫 来源:《中国农垦》2020年第7期

拥有20万亩耕地、近1.5万人口的双鸭山农场有限公司,是北大荒农垦集团红兴隆分公司辖域内典型的资源匮乏型小场。2018年底,双鸭山农场有限公司作为农场公司化改革试点单位,聚焦提升经营能力的重大课题,在第三管理区开始探索模拟股份制农业合作经营模式。

模拟股份模式实行1年多,到底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哪些变化?笔者就此深入模拟股份合作体进行探访。

散户聚合大收益

6月初夏,禾苗叶长。正在查看玉米苗情的第三管理区主任沈明涛介绍,去年模拟股份合作体共吸引87家手工散户(自家没有农机、以耕种身份田为主的农户)以地入股,生产规模为1266亩,在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洪灾内涝的情况下,一股最多分红145元。看得见的实惠,今年又吸引了15家手工散户入股,经营规模达到1768亩。

原来,双鸭山农场因人多资源少、手工散户多,造成农业种植抗风险能力低,形成不了规模效益,特别是手工散户家庭收入低下,因此成为老牌贫困场。

农场公司化改革后,以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为经营目标,直面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把解决手工散户规模小、效益低和抗风险能力低作为首要工作来抓。经过考察调研,农场公司党委认为,农场既然进行公司化改革,管理就必须摆脱“行政思维”的束缚,按照企业经营的要求进行,制度体系的建设必须遵守企业法则,所以就必须发挥农场公司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为此,党委做出了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探索模拟股份合作之路,实行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全面铺开的决定。

“决定刚出台的时候,我们是不认同的,因为怕把土地和资金集中了,某些人趁机捞取好处,自己利益受损。”今年新加入合作体的曲文田说。

针对种植户的顾虑,党委对模拟股份经营的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明确模拟股份合作体由农场公司、管理区和种植户三方共同入股,形成利益共同体。农场有限公司投入5%的现金股资,分红不经营;管理区以机动地入股占比10%,负责监管合作体经营,所得的分红冲减干部的绩效考核工资;种植户以1亩地为1股入股;合作体设置监事会和1名经理,全部由种植户公开选举产生,经理负责组织生产经营,监事会负责具体事务的监督管理。

“管理章程出来后,种植户拿到了管理权,且管理区干部不侵占大家利益,入股的积极性自然就上来了。”合作体经理孙显军说。

2019年元旦后,模拟股份合作体正式运行。小散户聚合出规模效应,吸引有机户、生资经销商和粮企争相前来合作。通过集体采购生产资料,每亩降低成本26元,统一代耕作业每亩降低成本11元;签订了早熟玉米“迪卡6565”新品种繁育订单,签订了800亩黑大豆种植合同,黑大豆订单销售价格每斤比市场高出0.4元,同时解决了散户自我耕种农时不齐、质量不高等问题。

据沈明涛介绍,在去年遭受持续60多天的低温多雨寡照灾害、降雨量同比正常年份高出500多毫米的情况下,没有加入合作体的手工散户基本没有种植效益,而合作体则全面积实现盈利,黑大豆亩效益达160元。

组织经营高效益

进入6月中耕时节,模拟股份合作体的地里却不见了往常人机作业的景象。

“模拟股份的试行极大地提升了新科技的应用能力。我们今年共采用6项新技术种植,特别是在春天持续低温多雨的灾害袭击下,推广了播前深松技术,做到了提前散墒增温保全苗,还不用中耕,解决了轧苗问题。现在我们一门心思就是组织经营工作。”孙显军说。

过去手工散户生产经营规模小,产品主要由个体粮贩收购,压等压价现象十分普遍,种植效益不高。

而合作体以单品种规模种植优势闯市场,把很大精力放到经营上来,以吸引客户前来参与市场竞价形成订单价格,同时积极开展私人订制模式,从而构建起了“市场导向、客户为先、按单生产、全程监督、兜底销售”的营销格局。

通过竞价方式,密山佳遇农产品有限公司与合作体续签了502亩黑大豆订单种植合同,每斤保底价格1.8元;签订1266亩硬质玉米订制生产合同,比市场价格每斤高出0.02元。

“加入合作体真好,生产的产品不愁卖,还能卖高价。现在加入的积极性可高了,我们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效益会越来越好。”合作体成员吕珍开心地说。

管理区通过合作体开展经营活动,还带动全区的经营工作。第八作业站与北大荒鹅业签订粘玉米种植面积4000亩,每斤收购价格比普通玉米高0.1元。

规模经营效益的显现,调动了职工群众开展合作的积极性。第八作业站成立了规模2200亩和1800亩的两个种植联合体,第十六作业站建起了林果业生产联合体,建起百亩以上榛子园、果园7处。

劳力转移多收益

50多岁的手工散户王永平因心脏大手术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将一家三口的30亩身份田入股到合作体后,全家搬迁到双鸭山市,妻子在早餐店打工每个月收入2300元。儿子在车行里修车每个月收入4000元,除去分红收入,每年农时可增收7.56万元。

“过去,我家有30亩身份田舍不得放手,三口人就围着这点地转,最好年头也就收入1万来块钱,年吃年用都不够,还得靠妻子和儿子打点短工补贴家用。现在好了,地入股了挣得比原来多,妻子和儿子还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过得可宽裕多了!”王永平在电话里说。

原来,农场人多地少,每个人身份田只有10亩,因怕放弃土地以后不再拥有,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手工散户只能围着身份田转,收入微薄。

成立模拟股份合作体后,上千亩的土地,一个生产季只需12个人参与,其他123人全部实现劳动力转移,有从事畜牧养殖的,有做家政的、搞修理的、外出创业的。转移出去的劳动力,除去无劳动能力人员外全部实现了再就业,年实现增收460余万元。其中,孙振祥去深圳创业,与朋友合伙开了个饮吧,店年收入超百万元。


(作者单位:北大荒农垦集团红兴隆分公司宣传办)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