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国之根本。成立于1949年的中粮集团,自成立之初就承担“为国谋粮”使命,在新中国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而特殊的角色。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经形势和粮食安全形势,中粮集团聚焦粮、油、糖、棉、肉、乳等核心主业,拥有福临门、香雪、长城、蒙牛、中茶、家佳康等消费者熟知的品牌,业务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优质产品生产者,优质品牌创造者。
截至2019年,中粮集团连续26年入围《财富》世界500强,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维护粮油市场稳定、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及农业“走出去”中贡献力量。
延伸产业链 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三产融合发展,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新经济模式。
中粮集团积极发展订单种植,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订单种植+产后服务+加工转化+品牌营销”的产业模式,中粮集团推进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结构调整,引导农民种植优质水稻、强筋弱筋小麦等品种,打造绿色优质米面品牌,积极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
一是科学选种、育种与企业和机构的种业研发合作,种植优质品种,以五常“稻花香”为例,“稻花香”种子必须在政府指定的种业公司购买。
二是合作订单种植。与当地种植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合作开展订单种植。订单签署后,合作社聘请种粮能手或专业公司提供种植指导,在施肥、喷药、病虫害防范以及自然灾害减损方面提供专业意见,确保订单基地增产、种植农户增收。
三是统一收割、收购。中粮集团组织合作社开展订单基地统一收割、统一整理、统一存放、统一收购,确保品种纯度,保障订单基地农户种植收益。
以中粮粮谷为例,中粮米业(五常)有限公司通过订单农业开展原粮采购业务,提升上游环节优质粮源掌控能力,同时推动五常地区水稻优质优价,助力三农发展。2017-2018 粮食年度,五常米业与9个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种植7200公顷,锁定优质粮源5.4万吨。通过订单种植,带动五常稻花香水稻种植户增收约1340万元。同时,五常米业还牵头组织在黑龙江省内多个产粮大县开展优质水稻订单种植共计10667公顷,回收5万吨,直接带动农民增收1500万元。
与此同时,中粮集团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延伸面粉加工业务。面条和面包是面粉业务在加工产业链向下游的自然延伸,既是面粉业务的出口,又能提升价值空间,还能推进主食产业化。目前,中粮集团面条年加工能力20万吨,产品系列分为高档、中档、中低档,面条品种达百余种;面包日加工10万个,主要产品有面包、糕点、饼干、月饼四大类,百余种产品。
二是研发玉米高附加值产品。玉米加工在现有以淀粉、淀粉糖等大宗产品基础上,优化产品结构,谋求提升淀粉转化率,促进产业升级发展。通过与国内外领先企业合作,加快向高附加值领域发展,积极向特种食品添加剂与生物制品领域方向延伸,如味精、柠檬酸、变性淀粉、功能糖醇、氨基酸制品等,实现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形成“大宗+特种产品”结构。
三是精深加工特种油脂。特种油脂主要用于饼干、糖果巧克力、冰淇淋、乳制品、煎炸、速冻食品、植脂末、调味品、烘焙饼店、乳化剂、植脂鲜奶油等行业。国内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特种油需求的大幅上升,中粮集团持续加大在特种油脂方面的研发力度和加工产量。
加强品牌建设 打造“大品牌、大市场”
品牌建设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粮集团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健康的产品,积极推进品牌建设,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靠优质溢价,靠品牌溢价,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通过将品牌业务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中粮集团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诸多品牌和服务组合,业务涵盖米、面、油、糖、奶制品、肉食、酒、茶叶、食品包装等,拥有福临门粮油产品、香雪面粉、中粮食用糖、家佳康肉制品、中茶茶叶、长城葡萄酒、悦活饮品等品牌,持续扩大市场占有率、影响力。
福临门作为集团核心品牌,抓住央企独特优势,构筑与竞品不同的传播点,同高端媒体平台合作,不断提升品牌形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粮福临门就“品牌强国工程”达成合作,依托国家平台力量,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传播好中国品牌文化,助力打造国家品牌名片。
以中粮油脂为例,2019年12月18日,中粮集团旗下“福临门”正式被授予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官方赞助商的称号。
福临门自1993年创立以来不断创新发展,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系统化安全管控流程和先进的品质检测体系,打造了一系列安全、健康、营养、美味的食用油产品,逐渐形成了以营养家、家香味等独具风味的产品序列,历经层层严苛筛选成为中国女排官方认可的食用油品牌,用“食”力为女排健儿们加油喝彩。
保障食品安全 守住立身之本
食品安全,关系民生。
中粮集团始终将食品安全置于第一位,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 最严肃的问责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生产全程可追溯,守护国民餐桌,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安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加强食品生产事前、事中、事后管控,中粮集团建立了由7个模块、17个子系统构成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用最严谨的标准确保全链条风险可控。
在产业链源头,采用“农场+工厂”、“农户+合作社+企业”等多种形式,推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经营,制定原料种植、养殖管理标准,开发原料质量安全风险地图,对大米、小麦等20类主要原料、170余项风险指标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和预警。
在生产加工过程,制定13条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大纲》,全面识别全过程的质量安全风险,明确关键环节和节点的控制标准、管理职责、监控频次、资源配置和纠偏措施,实现了加工过程风险管控的无缝对接。
在产业链终端,制定严格的内控标准,严把产品放行关,建立终端质量安全成熟度评价模型,确保田间到餐桌“最后一公里”安全无死角,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助力企业未来发展
企业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科技与创新。
中粮集团始终把创新驱动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构建了以营养健康研究院为核心的研发机构,与专业化公司的独立研发体系相结合,立足市场需求,加大创新投入,促进技术产品创新,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比如,在口粮品种上不断推陈出新,引领消费结构升级,设计推出十二谷米伴侣、花式米厨等特色新产品。在食用油品种上,科学配比研制出“营养家”食用植物调和油,通过“营养环”配方工艺,提升原料中维生素E、植物甾醇、谷维素和角鲨烯等营养元素保留率,锁存原生营养。
忠于国计七十载,良于民生再出发。中粮集团未来将继续秉持“忠于国计、良于民生”的担当使命,聚焦维护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引领带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民增收,实现企业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乡产天下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