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河映像

时间:2013-03-01作者:文/胡志刚 来源:《中国农垦》2012年第12期

  始建于1980年的黑龙江省洪河农场,是我国第一个以补偿贸易形式引进外资建成的现代化国有农垦企业,它在“种子智能化集中浸种催芽技术”等方面的成就,彰显着其对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留心看洪河,瀚海大地涌动着科学发展、富民强场新热潮;静心看洪河,呈现出一派温暖喜人的画面。

  稻菽飘香、机车奔驰、绿树红花、楼宇亭阁、人丁兴旺、百业并举……这是洪河农场展示给世人的美妙画卷!
  曾几何时,洪河大地还是狼熊出没、蚊蠓肆虐的茫茫大荒。而今早已阡陌纵横、良田万顷、林渠成网、稻香豆黄、农业发达、城镇繁荣。
  杜德旺场长自豪地说,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农场,洪河农场一直示范和引领农垦乃至全国农业。建场以来的32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在洪河却是沧海桑田,换了人间。这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奇迹,镌刻了新老洪河人的不懈追求,更为农场的跨越式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众不同的诞生
——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农场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邓小平来到垦区视察时高瞻远瞩地提出,中国是农业大国,要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引进国外先进的 设备和技术,来引领和示范中国现代化农业。当时有一些担心和反对的声音,经国家领导人会商,决定在洪河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农场。
  从1979年洪河农场引进国外现代化农业设备签字仪式算起,经过3年的运筹,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农场——洪河农场横空出世。起初称之为“三国农场”,意即“中国的土地、美国的机械设备、日本的资金技术”,后定名为洪河农场。
  农场的诞生是中国现代化农业的起步,是对外开放的标志,是农垦开发史上的伟大创举。          

令人惊叹的奇迹
——现代化大农场非同凡响

  谈起自己为之倾尽心血和智慧的洪河农场,杜德旺如数家珍,话语滔滔不绝。通过杜场长详尽的介绍,一幕幕堪称中国现代化农业样板的“洪河映像”,令人目眩地展现在笔者的眼前。
  建场之初,为切实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农场向全世界招标引进最先进的设备。如今,农场拥有农机具1.8万台件,总动力达到11万千瓦,农业全程机械化率达到98%以上。
  洪河农场是建三江的中心腹地。地处同江、抚远、饶河三大边境口岸的中心点,区位交通发达,前(进)抚(远)铁路、佳(木斯)抚(远)公路、即将兴建的建(三江)抚(远)高速公路,联结成了洪河至鸭绿河,洪河至红卫农场、至胜利农场(“三纵一横”)的交通网络。沿“三纵一横”交通主干线,辐射耕地面积180多万亩,区域粮食产量100万吨,为发展稻米加工、百万吨现代物流、仓储中心、加工工业园区奠定了独特的区位优势。
  洪河农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好,天蓝、水碧、树青,为对生存环境十分挑剔的东方白鹳提供了优质的生存环境。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只有3000只左右,洪河境内就有近300只。它对生存环境要求极其苛刻,是湿地环境质量优劣的标志,也是湿地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
  1993年开始,农场通过人工招引东方白鹳300多对,成功繁殖1000多只。2009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东方白鹳之乡”。
  2012年,思维敏锐的杜德旺发挥洪河“中国东方白鹳之乡”独一无二的生态优势,为洪河农场百万吨现代物流、仓储、加工工业园区注册了“东方白鹳之乡”的品牌,打特色品牌,走优质高效之路。注册“东方白鹳之乡”大米及其他30个品种品牌,无疑使洪河农场建立了品牌战略体系。
   “在这样最佳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粮食,其品质自然不言而喻。”杜场长说。
   在农场场史陈列室里有两块金色的牌匾,一块是国家环保部颁发的“生态示范场”,另一块是“黑龙江省环境优美小城镇”。洪河农场城镇建设按工业化发展要求,设立居民生活区、工业发展区、商贸市场区、公益事业区、行政办公区和现代职工新型住宅区,宜居、宜业、宜商,布局合理、个性突出。
  杜场长说,这两年洪河农场的城镇建设一直围绕民生在抓。1980年农场盖的楼房现已破旧。2010年开始提出“五化三改二排一线”的要求,投入1700万元实施改造;2011年又投入1000多万,共投入3000多万改造了40多栋老楼。当时百姓担心改完以后会收费,事实证明全是由农场承担。
  道路“五化”是指绿化、硬化、香化、美化、亮化。旧楼改造以硬化、绿化、香化为主,提升城镇功能和品味,实现场区无裸土区域。“三改”指供暖、供水、楼里窗户屋顶改造。“一线”是指明线改暗线。投入100多万,把电话线、网线等明线改成地下暗线,此举在建三江管局做得最早。新建以“琴、棋、书、画”四个主题文化广场为主的桥、亭、阁、雕塑等美化景观15处。
  杜场长特别强调了“两排”。洪河独有的污水处理厂,可以使所有污水通过处理以后成为灌溉用水,这在垦区是第一家。同时明排改暗排。原来场区的明沟不卫生、不安全,现在全部管道变成暗排,地面铺平变成人行道,把机动车和人行道分开,加强了交通安全。2010年农场实现生活污水零排放,在垦区具有引领示范的意义。
  杜场长概括说:“洪河是中国白鹳之乡,有最佳生态环境优势、最佳区域交通优势,是投资兴业的热土,具有无可比拟的发展空间。”
        
令人心仪的谋划
——铸就今日辉煌,拥抱希望未来
  领军人物是决定一个团队兴衰的关键因素。笔者在与杜场长的交谈中感到,他对发展定位高准精细,由此迸发的创造力与决断力非比寻常:“洪河要依托‘三大优势,打造三大基地’,确保两个节点的翻番。”
 ——依托64万亩水田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标准化、智能化、低碳化、功能多元化的绿色农业标准生产体系,打造水稻产业基地。
  农场是以农业为主,1亿多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和土地,所以,农场狠抓农业三大工程建设,夯实农业基础。第一大工程是农机装备更新升级工程。2010年,计划三年内投入农机资金1.7亿,大家背后议论这是不可能的事。杜场长信心满满:一是大型整地机车达到100%;二是进口的高性能插秧机实现全覆盖;三是大型收割机收割,同时做到培肥地力,有效做到持续发展。2010年完成了8000万,一年就完成1.7亿的50%,负面的怨声一句也没有了。到今年实际完成1.8亿,洪河农场现在配备的机械还是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大工程是农业生产标准化升级工程。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升前位。目前农业从种植管理到粮食处理都是智能化、标准化、机械化。农场有全国先进的智能化集中浸种催芽中心和粮食处理智能化控制中心。
  洪河农场是种子的智能化集中浸种催芽技术的全国发源地。当年由史德会副场长带领科技人员研发,用砖砌成水槽,用锅炉烧水放到大槽中,用水感温度计测温,条件极差。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研发成功,创造出中国的浸芽科技,并取得国家专利。从此浸种催芽技术从洪河农场走向全国,通过起步演化到现在的智能化,对中国农业科技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愈加凸显。
  农场粮食处理中心始建于1981年,当时是全国最大、也是最先进的现代化粮食处理中心,所有设备全部从美国贝利克公司引进。2008年、2011年农场投资3200万元对粮食处理中心进行了改、扩建,使粮食处理中心拥有万吨仓库4座、2000吨仓8座、400吨仓库10座,水泥地坪9万平方米,烘干塔2座,日可收储水稻3000吨,日烘干800吨,年处理粮食15万吨,其中仓储8万吨。
  通过改、扩建工程,对粮食处理中心进行了技术上的提档升级,不仅可以处理加工全场的粮食,还可以处理加工客户委托的外来  粮食。不论客户在全国各地的任何位置,只要登录农场专门的网站,输入用户名和密码,通过远程监控就可以直观地看到粮食处理中心的任何角落,不用人到现场,就能了解到相关的信息。采用这种现代化的粮食处理技术,为客户节约了成本。
第三大工程是“四提一降”工程。“四提”是提高种植标准,提高品质,提高产量,提高效率;“一降”是通过机械化的发展,降低生产成本。
  三大工程实施以后,洪河农场的效益和职工的收入都上了一个台阶,夯实了水稻产业基地的基础。
  ——发挥抚前铁路、园区专用线和红卫—鸭绿河南北大通道公路以及即将修建通往“黑瞎子岛”的高速公路优势,打造百万 吨粮食加工、现代物流、仓储中心工业园区基地。
  优越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可以缩短运输路程和时间,吸纳周围的商家到园区加工粮食,直接通过铁路运往全国,辐射和引领区域的工业发展,新辟经济增长点。通过工业经济总量增加,更好地反哺城镇建设的发展。
  园区基础设施、用电设施投入上千万都一步到位,供排水、通信工程、道路等也都一并解决。目前外环路投资1000万,从二辅路 来的货车不用进场区,直接通过16米宽、3公里长的主公路和4.4公里铁路专用线进入工业园区。
  园区一期工程计划到2013年底,加工量达到45万吨。二期工程完成后,加工量达到60万吨,产值15亿元。以工业的繁荣发展攒人气、造商气、聚财气,将洪河打造成区域的中心,承载着实现农业现代化、农场城镇化、农垦工业化的责任与希望。
  ——发挥农场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农场及毗邻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生态、文化优势,打造现代化大农业观光旅游基地。
  农场东面“黑瞎子岛”是中国第一个见到太阳的省级旅游名镇,西面是世界级洪河湿地,可打造商贸、吃住游一体的旅游经济圈。农场从2012年开始,投入1.1亿建造一个18万平方米的水上公园,其中包括4万平方米水面娱乐区。另外建一个1.2万平方米的“艺体馆”,有游泳馆、保龄球馆、体育馆、演艺中心,形成前有艺体馆、后有水上公园的休闲区和接待区。项目建成后,洪河农场的档次和层次将再度大幅提升。
  洪河的城镇建设始终围绕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升进行。4000平方米的职工医院今年已完工,客运中心已经开始使用,投入600万的学校塑胶跑道也已建成,幼儿园正在大规模改造……农场职工的生活水平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洪河农场)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