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制创新促农场转型发展

时间:2019-06-25作者:梁树志 来源:《中国农垦》2019年第4期

位于祖国西南端、红河州南部边境的河口瑶族自治县,是云南省重要的热带作物垦区之一。始建于1953年的河口垦区,共有河口、坝洒、南溪、蚂蝗堡四个农场,肩负着屯垦戍边、建立国家天然橡胶产业基地两大历史任务。2010年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化农垦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四个农场下划河口属地管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场属地改革后,管理职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农场各项工作在“政与企”之间摇摆,“三融入”(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营融入市场)难以有效落实,既不利于农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开展,也不利于农场社会事务的扎实推进,影响了农场改革发展稳定。

进入新时代,在河口县委、县政府的积极组织与推动下,农场进一步加快改革进程,充分利用垦区资源优势,通过创新“五大机制”,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园,优化了资源配置,增强了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了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成片推进的发展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河口垦区农场的转型发展。

第一,创新培育机制,发挥示范引领。河口充分利用农场产业、区位、科技等方面优势,加快培育以种畜、种禽、种苗为主的现代良种繁育体系,积极承担珍贵树种、水果、畜禽等种子种苗繁育、种质资源保护以及农业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任务,为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提供技术服务。一方面,为优化产业布局,对农场的农、林、牧、渔、旅游、服务及加工业,进行科学规划,制定了河口垦区“四园一场”和两个“十万亩”的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四园”即热作标准园、生态胶园、农垦庄园、热带水果种植示范园;“一场”即四个农场的美丽农场建设;两个“十万亩”即将四个农场15万亩橡胶种植面积调整为10万亩,努力打造亩产百公斤级的10万亩生态胶园建设;整合原有不宜种植橡胶土地资源,打造以香蕉为主兼顾其它热带水果和经济林生产的第二个10万亩热带农业生态园。另一方面,积极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业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同时,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推广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努力把农场建设成为标准化操作、精准化养殖、设施化生产、循环化利用、休闲化农业为一体的综合农业示范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第二,创新工作机制,夯实主体责任。属地管理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垦区农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严格落实农场建设“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推进河口农垦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统筹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建立项目包保责任制,细化分解农场建设任务,实行一个农场一个县级领导挂钩联系帮扶,使各部门各司其责,确保农场园区建设规范、高效运转。如:国土部门负责土地整治;农业部门负责产业建设;交通部门负责道路建设;水利部门负责农田水利建设及人畜饮水建设;扶贫办负责南部山区开发等扶贫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建立项目督查调度机制,挂钩领导、分管领导不定期督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确保农场园区各项建设任务有效落实。如:成立督查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下设办公室在垦区农场负责开展日常工作;定期召开有关会议,研究安排相关工作;进行实地走访,将所获调查摸底基础数据上报县督办等。

第三,创新投入机制,激活发展动力。由于自然灾害和橡胶价格下滑,致使农场亏损严重,农场没有基本的资金积累,产业发展步履艰难。为打破资金瓶颈,河口采取“政府引导+农场推动+部门支持”的方式,有效整合社会资金,加快农场产业园区建设。一方面,强化招商开发。用好用足云南省关于支持河口区跨境经济合作区政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编制投资回报率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业招商项目,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吸引本地有头脑、有实力、有技能的能人大户入农场园区经营规模农业,吸引省内外企业进入农场投资设施农业。同时,统筹安排好土地开发利用工作,通过推行土地规模集聚来对接土地招商开发,把种养殖业土地使用年限延至30年,加工、仓储土地使用期延至50年或70年。另一方面,吸纳补助投入。上级财政资金的扶持投入,能够吸引农场内部职工及社会资金投入。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200多万元,扶持农场发展热带水果、冬早蔬菜及实施农业建设,投入1044多万元实施农场土地整治项目,吸引农场职工及社会资金投入达2.2亿元,有力地保障了农场的改革发展。

第四,创新经营机制,提高生产效率。职工家庭承包经营是当前农场经营管理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农场融入地方、融入市场后,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职工收入,职工积极性受到影响,职工家庭承包方式陷入困境。为改变困境,垦区农场积极探索了新的承包方式,逐步化解当前困境。一方面,推行职工承包权变股权,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场职工通过岗位对外承包经营入股、内部股份合作、内部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截至2017年6月,四个农场有香蕉基地24个、经济合作社3个、专业协会9个,基地及合作社土地面积达10425亩,实现产值1.2亿元,推动了职工家庭承包经营向合伙经营承包、对外经营承包、集体经营承包转变,经营管理由个人承包经营向产业基地、经济合作社、专业协会经营转变。另一方面,探索农场内部股份合作经营,加快农场市场化建设。将农场橡胶中幼林、热带水果种植经营管理股份化,按橡胶开割后及水果生产后产值分成,职工分成百80%、农场分成20%,橡胶林、水果林地所有权属农场,橡胶、水果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归职工。对不愿意割胶或外出务工职工,允许职工在本场内部流转,交由其他职工经营。如此一来,农场职工既能自主经营或承包流转,又能采取入股合作或投工投劳参与经营,从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第五,创新激励机制,推动产业集聚。为探索农场新的管理模式,激励农场加快发展,增强农场自主经营积极性,2013年以来,河口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农场改革发展中相关问题处理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农场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农垦企业内部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对农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激励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垦区农场的转型发展。经过长期努力,河口垦区农场园区雏形基本形成,示范效应日益凸显。一方面,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城乡统筹、延伸共享”上,积极争取实施联网公路、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现代通讯网、美丽家园、安全饮水、农田水利等项目建设,将农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体系,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场延伸,不断改善农场农业生产设施条件,提高物质装备水平,让职工享受城乡居民均衡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充分利用百年滇越铁路、南溪河漂流、农垦知青文化,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发挥好热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林果、畜牧养殖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模式,让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股金,职工增收能力不断增强。通过推出诸多激励政策,持续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实现乡村振兴,助推农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王盼盼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