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城强工带农 统筹推进三化 实现垦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时间:2012-06-27作者: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来源:《中国农垦》2012年第3期

  【按】全国农垦工作会议上,部分垦区代表交流了改革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经验。其中,黑龙江垦区坚持“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全面推进农场城镇化、农垦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产业化体系日趋完善,现代化大农业成效喜人,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上海垦区围绕“发展、转型、整合、提升”的工作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核心产业、着力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探索做强做大现代农业集团之路,开创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广东垦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理念,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力度,大力加强社会管理,让职工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农场面貌日新月异,职工群众心情舒畅,幸福指数大幅攀升,垦区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也推动经济实现快速发展;重庆垦区明确“企农合作,担当国有企业推进‘缩差共富’的探路先锋”的发展思路,创新建立企农合作的联动模式、组织方式和利益机制,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垦区主动顺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整合系统内外的资源、市场、政策等条件,实现了垦地合作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赢得了更加稳固的主体地位,积累了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宝贵经验。现予以选编,供其他垦区学习借鉴。

抓城强工带农  统筹推进三化  实现垦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文/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黑龙江垦区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坚持“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全面推进农场城镇化、农垦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产业化体系日趋完善,现代化大农业成效喜人,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11年,垦区预计实现生产总值875亿元,同比增长20.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同比增长37%;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2.1亿美元,同比增长7.8%;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6300元,同比增长17%。北大荒集团在“中国企业500强”中的位次上升到第79位,2011年营业收入预计突破1200亿元。

一、实施城镇建设三年决战计划, 农场城镇化进程势头强劲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部署,黑龙江垦区积极优化农垦城镇布局,把“抓城”作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抓手,以城镇化发展成果支撑和反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胜利完成城镇建设三年决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率提高到80%。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注重特色立镇。为解决布局散乱、人口分散、建设重叠问题,垦区提出构建“四五”城镇体系构想,即分别按照地级市、县级市、乡镇和新农村标准,规划建设5个中心城、50个重点镇、50个一般镇和500个管理区。结合各管理局资源秉赋,明确了5个中心城的发展定位,即:将宝泉岭管理局打造成食品工业城,将建三江管理局打造成中国绿色米都,将红兴隆管理局打造成现代农业窗口,将牡丹江管理局打造成生态旅游城,将九三管理局打造成北方生态园林城。对于重点建设的100个小城镇,立足挖掘区位、资源、经济和文化优势,在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提升品位上下功夫,目前已初步建成一批具有北方特色、生态宜居型城镇群。
  二是坚持撤队并区,注重集约建镇。大力推进撤队建区和居民点整体搬迁,促进人口、产业和要素向城镇集中,实现城镇资源集约配置。自2008年以来,累计搬迁撤并居民点1783个,改造危房32.71万户,累计复垦新增耕地近40万亩,相当于新增了一个大中型农场。2011年,垦区完成搬迁撤并居民点496个,改造危房10.78万户,新建住宅1059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1.17万套、58.4万平方米,城镇住房砖瓦化率、主次干道硬化率均达到100%,人均住房面积28.6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80%。
  三是坚持完善功能,注重基础强镇。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垦区每年都安排“十项民生工程”,其中“路、住、水、能、树”这五项工程,主要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载体功能进行。2011年,垦区新建农村公路1486公里,创建标准化景观路755公里,给水管线568公里,排水管线410公里,锅炉2939吨。完成饮水工程94处,受益人口13.2万人。建设生活垃圾处理项目28个,污水处理项目26个。实施清洁能源项目19个。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0余万亩,垦区城镇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7%。通过十大民生工程的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垦区城镇基础。下一步,垦区将以绿色城镇体系建设为核心,推进高水平高质量的城镇化。
  四是坚持集聚要素,注重产业富镇。利用国家危房改造补贴等政策,积极引导撤并生产队职工到场部居住,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加快推进园区建设。目前已建成建三江、九三、宝泉岭3个经济开发区和红兴隆、牡丹江、北安、肇东4个产业园区。这些园区辐射带动了农场工业园区建设,构建起与当地资源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互补性强、覆盖面广、与周边产业和基地有机衔接的格局,增强了城镇发展的内在动力,为垦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坚持场县共建,注重合作兴镇。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垦区积极践行“两个领跑”(领跑全省现代化大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编者注), 扩大和释放“三代”(代耕、代育、代收。编者注)的示范效应,促进科技带动、产业拉动和社会事业联动。2011年完成“三代”作业面积4000万亩,全省1/3左右的毗邻农户纳入垦地共建产业体系,促进垦地医院、学校等社会资源共建共享,地方到垦区就医11.25万人、入学1.68万人。双峰-裴德、鹤山-双山场镇共建试点扎实推进,呈现出城镇面貌大改观、产业协同大发展、文化交汇大融合的一体化发展局面。兴凯水城“一心、一轴、一带、六片区”架构初步形成,一座崭新的旅游名镇即将矗立在兴凯湖畔。五大连池农垦新城初具规模,成为五大连池风景区的后花园。黑瞎子岛的主要建筑物和景观全部竣工投用,将成为生态度假、边境旅游的新亮点。

二、实施“强工”攻坚战略, 工业产业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垦区按照政策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服务社会化步伐,推进了工业化发展进程,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产业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一是发展产业化龙头,形成拳头优势。自2000年以来,垦区坚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创新龙头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发龙头企业生机活力,实现了工业销售收入、增加值、利润总额的持续稳定增长。2011年,垦区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51亿元,同比增长32.1%。垦区着力培育和打造了九三油脂、完达山乳业、北大荒米业等18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了“米、面、油、乳、肉”等十大支柱产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同时,显示出拉动基地和农户进入国内外高端市场、实现优质农产品应有市场价值的无限潜力。目前,垦区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达到2300万吨,处理鲜奶能力100万吨,生猪肉牛屠宰能力400万多头。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了粮食增产有销路、农业增效有出路、职工增收有保障的良性发展态势。
  二是实施集团化运营,打造国际品牌。垦区积极推进内部政企分开和集团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北大荒集团整体竞争优势日益增强,正在加快向国际化特大型现代化农业集团迈进。以此为平台,全力实施品牌化战略,建立了以“北大荒”品牌为核心,以绿色有机为标签,门类比较齐全、覆盖多产业的北大荒品牌体系,培育出“北大荒”、“完达山”、“九三”、“丰缘”等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其中“北大荒”品牌价值达到276.88亿元,位居2011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42位,国际影响力逐年提高。
三是加强社会化服务,构建专业体系。为有效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垦区注重土肥、种子和植保等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建立了物流、种业、农机、保险等大型专业公司,服务范围覆盖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部环节。依托北大荒种业集团,实行标准化统一供种,主要农作物标准化统供率达到100%。依托北大荒农机集团,实现了农机及配件全部统一供应。依托龙垦航空站,加强病虫害防治,年作业面积达到1100万亩。依托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设了71个土壤化验室和37个配肥站,实现了统一供肥。依托北大荒商贸集团,做大做强北大荒物流,提升了农产品市场化生产与营销能力。北大荒“粮食银行”运行四年来,累计储存量已达28亿斤,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户储粮难题和资金问题。依托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使垦区内主要农作物覆盖面达到90%以上,并在全省农村开展农业保险2400万亩。

三、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 维护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黑龙江垦区自开发建设以来,不仅肩负着为国家生产粮食的历史重任,还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现代农业发展之路。2009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对垦区做出“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指示,垦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更加明晰,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也进一步加快。
  一是坚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区域布局,促进了传统农业向高产高效农业的转变。其一,加快推进种植结构调整,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垦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加快推进种植结构调整,逐步扩大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压缩小麦、大豆播种面积,垦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及综合生产能力逐年增加。水稻面积已从1982年的18万亩增加到2011年的2182.4万亩,玉米面积从245万亩扩大到1020.6万亩,豆类面积从1211万亩稳步减少到745.7万亩,粮食总产从47亿斤提高到407亿斤。其二,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有机作物,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垦区依托环境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产业化优势,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目前已经建成中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80%的耕地所种植的粮食全部实现无公害化生产,年生产绿色食品1450余万吨。垦区有效绿色食品标志产品255个,无公害农产品492个,有机农产品200个。建有全国农垦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15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农场20个,水产养殖基地2个,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60个农场,总局级农业标准化基地30个农场。其三,着力促进畜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职工增收。按照“建设绿色垦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总体部署,垦区加速推进绿色现代畜牧业发展,以标准化养殖为抓手,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绿色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2011年,畜产品产量突破200万吨,实现畜牧业增加值108亿元,同比增长15.3%,畜牧业已经成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是坚持用现代物质装备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垦区以农业机械化为导向,强化现代物质装备力量,收到了三个方面的突出成效。其一,实现了生产手段革新。2011年,垦区农机总动力达到695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7%,实现航化作业面积1500万亩,全年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新增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农机装备水平已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其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单位产出率。垦区在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家庭农场承包制度,重点推进了以“基本田、规模田和机动地”为内容的“两田一地”土地承包改革,使35%的规模家庭农场经营了垦区82%的耕地,家庭农场户均经营土地350亩以上,最大的经营规模达1万亩。土地的规模经营,使大量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产业增加了收入;同时也加快了人口向城镇集中,对垦区城镇化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其三,提升了标准化作业水平。垦区以农业标准化为载体,从质量管理、技术推广与生产实践三个层面入手,逐步完善农业、农机等质量标准、技术操作规程、监督监测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监管和产品质量追溯,有效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提档升级活动,促进了垦区全作物、全面积、全方位、全过程标准化,标准化覆盖率达到100%。
  三是坚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防减灾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重点开展了三项建设。其一,加强水利体系建设。2011年水利建设投入突破18亿元,各灌区建设、居民饮用水工程、重点农场水土保持工程迅速推进,完成工程量9286万立方米,新增水田灌溉面积260万亩、旱田节水灌溉面积30.6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8万亩,新增改善防洪除涝面积116万亩,水田节水控灌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二,加强林网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绿色城堡、绿色屏障、见缝插绿三大生态工程,加快推进“绿满垦区、共建生态家园活动”,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0余万亩,41个农场纳入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7%,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其三,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农业航空、植保科研、气象雷达、人工防雹增雨、预警反馈信息网络5项灾害预防控制基础建设,目前拥有35部大中型天气雷达设备,7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增雨防雹覆盖面达80%,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气象生物预警预报预防体系,为农业稳产高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四是坚持用先进适用科技支撑农业,提高科技贡献率,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实施“科教兴垦”战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其一,狠抓科技研发体系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初步建立了“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网络,增强了现代化大农业支撑能力。形成了以八一农大、农垦科学院和农垦科研育种中心为核心的科技研发体系,拥有近7万基层科技人员,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拥有科技成果1058项,获得国家级奖励科技项目26项,省部级科技项目奖励340项,总局级科技进步奖850项。其二,狠抓科技创新成果应用。通过推进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狠抓新品种选育和推广,累计培育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加快耕作制度和栽培模式创新,重点推广了保护性耕作、钵育摆栽等“十大”新技术,集成完善了水稻“三化一管”、大豆“两密一膜”等“十大”新模式,“十一五”以来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4663万亩。连年开展“六大”作物高产攻关,培育了一批水稻和玉米单产超1800斤、大豆超520斤的高产典型。科技创新措施的综合运用,使垦区在耕地面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粮食总产近三年来增加100多亿斤。其三,狠抓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技术推广带动、农业人才培训、休闲旅游观光为基本功能,加快完善了以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中轴、230个科技园区为支撑,集试验、示范、展示、辐射于一体,覆盖垦区,辐射全省,总长2000公里的东、中、西三条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引领了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快速发展。目前,垦区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7%,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82%,居国内领先水平。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