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七十载 沧桑巨变铸辉煌——写在黄泛区农场建场70周年之际

时间:2021-02-26作者:翟国胜 来源:《中国农垦》2021年第1期

1951年的元旦,在西华县城一座破旧的黉学庙门前,挂起了“河南省国营黄泛区农场”的牌子。“国家要在黄泛区办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的消息不胫而走,这让饱尝“水旱蝗汤”之苦的黄泛区人多了几许兴奋。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当时间的脚步铿锵跨入2021年,黄泛区农场迎来了建场70周年华诞。历经70年的风风雨雨,这里从顶顶帐篷到广厦万间,从萧疏的沼泽荒原到无际的麦海良田,从联合国救济总署的赈灾地到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风沙弥漫的穷乡僻壤到风景优美的3A级生态旅游区。70年艰苦奋斗,70年荜路蓝缕,三代黄泛区农垦职工用心血和汗水抒写了一部惊天动地的创业史诗,谱写了一曲响遏云天的辉煌乐章,描绘出一幅五彩斑烂的绚丽画卷。

惊天动地的创业史诗

黄泛区,曾是苦难的代名词,一个饱经沧桑又重生梦想的地方。

1938年6月,为阻止侵华日军南下进攻,国民政府以水代兵,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混浊的黄河水一泻千里,最终形成了跨豫皖苏三省44个县、面积达54000平方公里的“黄泛区”。黄水持续泛滥八年之久,数百万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这就是当时黄泛区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黄泛区开始了涅槃重生。1951年1月,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原河南省黄泛区复兴局的基础上组建国营黄泛区农场。一大批热血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风沙弥漫的黄泛区,开始了艰苦创业的辉煌历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的发展都是向对立面转化,黄河泛滥给黄泛区人民带来了灾难,也锻造了黄泛区农垦职工不屈不挠、勇向直前的性格。

吴显明,1949年高中毕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绝对算得上“文化人”。当时本有许多工作机会的他,毅然携笔务农,到农场开起了拖拉机。他在笔记本上郑重地写下了“愿与黄泛区的草木同朽”的誓言。坚守这一诺言,他一生工作、生活在黄泛区。逝世后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又将他安葬在黄泛区的土地上。

老垦荒队员郝众望生前在回忆往事时曾讲了这样一件令后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的事——夏天的晚上点上篝火睡觉。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睡觉还要点火呢?原来荒地上蚊虫叮咬厉害,又没有蚊帐,垦荒队员只好围着宿营的地方用火点上一圈子柴草,人在火圈中休息,利用烟火来驱赶蚊虫。

老垦荒队员康中恒,14岁就参加了革命,是当时年龄最小的垦荒队员,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担任黄泛区农场场长、党委书记。他在回忆录《开拓泛区,建设家园》中这样写道:“创业是艰难的,惟其艰难才显得意义的重大与深远。在创业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不贪图物质享受,一心努力完成本职工作,多作贡献,这就是当时广大的干部职工的精神风貌。在劳动竞赛中争当先进,雪地里拔棉柴一人高达六亩;天不明下地,太阳落放工;为不误农时,机务工掂着马灯保养机车;寒冬凌晨4 时告别暖人的被窝,在瑟瑟的寒气中读书写字,开展扫盲;工余时干部职工又兴高采烈地操起乒乓球、篮球活动在运动场,用轻松愉快的活动涤去紧张繁忙的工作产生的疲劳;在会场和其他的集体场合,经常可以听到发自内心的热烈而又欢乐的歌声。农场就是在这样的苦与乐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

中国作家协会原机关刊物《新观察》1957年第6期曾刊发了一篇反映黄泛区农场创业生活的散文《最美的画》。文章写道,当时黄泛区农场职工最喜欢唱的歌是:“担负着祖国建设的任务,我们是垦荒的健儿,我们是不可战胜的力量。不怕艰苦,不怕困难,把荒地变成良田。同志们,继续努力,建设机械化的国营农场。”

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曾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的作家白危,响应党“文艺工作者应该深入生活”的号召,1954年到黄泛区农场挂职任副场长,在这里生活了10年,和工人们朝夕相处、甘苦与共,写出了共75章约55万字的长篇小说《垦荒曲》,歌颂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表现了国营农场的优越性和示范作用。作品通过对建场过程的描述,展示了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农场内外的种种矛盾和斗争,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其中着力描写的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具有坚定革命意志的共产党员、机耕队队长赵辛田的形象,在当代文学的画廊里留下了黄泛区农垦职工的人物形象。

1989年,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杨析综到黄泛区农场调研后,曾饱含激情地写下了一首《忆江南 黄泛区》,用对比的手法热情讴歌黄泛区人民“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花园口,犹记弥天灾。千里芳原成泽国,万家墨面没蒿莱。鸿雁几时回?奇男子,热土可重开。拼将血汗除盐卤,好把桑麻遍地栽。父老笑登台。”

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黄泛区农场培育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职工队伍,他们中的许多人在黄泛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不怕艰苦、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不计得失、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五湖四海、顾全大局的团结精神,海纳百川、不断进取的开放精神,精益求精、争创一流的工匠精神,服从组织、顾全大局的协助精神。

翻开黄泛区农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名录,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映入眼帘:高玉亭、何振中、李凤声、李德一、顾崇礼、赵天俊、娄和顺、雷凤英、薛同道、师全安、肖满堂、赵伯福、谢新汉、刘汉如、曲应离、肖克明、刘孟、胡玉生、陈忠亮、彭润生、李天贵、徐忠堂、常怡山、全海龙、张鹏举、张洁、高金良、南俊丰、罗家传、李海彬、孙有振、张裕群、宋能、杨同作、陈清林、刘金章、谢天丁、秦自功、李廷进、高恒……

更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职工,踏踏实实地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他们是企业的脊梁,共同支撑着黄泛区农场的大厦。

响遏云天的辉煌乐章

沧桑巨变,岁月如歌。

如今的黄泛区农场是河南省大型国有农业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场拥有土地14.7万亩,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生猪养殖出口基地、果蔬生产贮藏基地。

漫步黄泛区农场的阡陌交通,你再也寻觅不到当年黄水泛滥后留下的影子。目光所触,见到的是一方方田网、渠网、路网、林网、电网配套的高产田,一块块挂满累累硕果的果园,一个个整洁美丽的小区,一条条整洁的水泥道路,一棵棵参天的大树,一张张写满幸福感的笑脸。

在黄泛区农场场史馆荣誉室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生产先进集体”、“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农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国家农业信息化示范单位”、“全省第一批环境优美小城镇”……一块块闪光的牌匾,见证着黄泛区农场的历史贡献和今日成就。

——改良土壤,生产大量粮食和经济作物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经过多年的土壤改良,当初农民不愿意耕作的沙地和低洼易涝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为国家贡献了大量商品粮和其他经济作物。

——为推进科技进步作出突出贡献。黄泛区农场上世纪曾培育出了闻名全国的“泛农花猪”“河南轻輓马”,获全国重大科技奖,并写入河南省地方中学教材。近年来又先后培育出了“泛麦5号”“泛麦8号”等27个农作物新品种,获得10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黄泛区农场是新中国建立最早的机械化农场之一。农场培养出大批技术熟练的机务人才和管理干部,支援国家建设。1953年夏季选调50名拖拉机驾驶员和技术员奔赴海南岛,支援华南垦殖局生产建设;1953年11 月,选调 200多名技术工人到郑州纺织基建公司工作;1954年选调 34名中层领导干部和拖拉机驾驶员到黑龙江省友谊农场工作;同年并抽调 40多名机务技术人员和驾驶员到河南省各地县拖拉机站、国营农场和部队农场工作。1955年到1985年期间,农场每年都要抽调收割机手到黑龙江、内蒙、新疆及省内有关国营农场、部队农场支援麦收。上世纪七十年代,农场机务工人杜自忠、刘保昌,作为农机专家被国家委派到赞比亚、坦桑尼亚进行为期两年的技术指导。

——在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黄泛区农场通过使用先进的耕作技术、选用良种等,使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对周边农村起到很强的示范作用;选派农业、棉花、园艺技术员和机务工人到农村进行技术指导;每年向社会提供小麦、玉米、大豆等良种6000万公斤、种猪30万头和大量的优质果树种苗;复制农场农业管理的“六统一”模式,以各农业分公司为支点,辐射周边区域,通过代耕代种、土地托管、技术服务、种子生产资料供应等方式,带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农业对外合作中发挥了“排头兵”作用。2013年以来,黄泛区农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乌克兰租种土地10.6万亩,开展奶牛养殖、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农产品贸易等;在塔吉克斯坦经营土地9万亩,开展农作物良种繁育、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小麦、玉米、棉花亩产是当地农户的2倍以上,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试验在当地获得成功。在境外投资建设的两个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成为河南省“一带一路”重点支持园区。《人民日报》、《新华社》、《河南日报》等多次报道黄泛区农场农业“走出去”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彰显了国有农垦企业“农业对外合作排头兵”作用。

——民生事业显著改善。黄泛区农场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民生事业得以显著改善。人均住房面积由过去不足10平方米提高到40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了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体制,城乡一体化的低保制度全面建立,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农场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实现了绿化、净化、硬化、美化、亮化,空气清新,生态良好,宜居、宜业、宜游,是河南省首批命名的5个“环境优美小城镇”之一,获评3A级生态旅游区,被誉为“乡村都市”。

五彩斑斓的绚丽画卷

2010年5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整合黄泛区农场的经营性资产,组建了黄泛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政企内部分离。集团注册资本35亿元,总资产73.6亿元,拥有25个全资子公司、6个控股公司和5个参股公司,职工7200多人。经营范围涵盖种植、养殖、种子繁育、果蔬生产、农技推广、农业综合服务、农副产品加工、化工、机械加工、房地产、建筑工程、仓储、冷链物流、对外贸易、金融担保、融资服务等诸多领域,拥有“地神”“绿原”2个国家驰名商标和“黄泛区”“泛农”“天鹰”“泛区”4个河南省著名商标。

2019年7月,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对〈农业农村厅关于黄泛区农场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的批复》要求,黄泛区农场将辖区内社会行政性、服务性和事业性职能整体移交给周口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实现了轻装上阵。

“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对于黄泛区农场来说,七十岁的企业正青春!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所有将来,皆是可期。谈及未来的发展愿景,黄泛区农场党委书记、黄泛区实业集团董事长宋根川信心满满:农垦社会职能改革使黄泛区农场甩掉了包袱,得以聚精会神搞建设;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叠加实施,为黄泛区农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黄泛区农场将秉承“农场企业化、产业多元化、管理现代化、经营国际化”的理念,强力实施“1234”战略,即立足绿色高效种养业这一核心,建设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和国外“一带一路”示范两个基地,做强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农业综合服务三大支撑,努力建设高标准“四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产旅结合生态旅游区、农业对外合作示范区,争取到2030年实现年营业收入150亿元以上、利润6亿元以上,在国家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对外合作中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奋力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黄泛区农垦乐章。

五彩斑斓的绚丽画卷正在新一代黄泛区人手中徐徐展开。明天,黄泛区农场这颗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明珠,必将会更加璀璨!


(作者单位:河南省黄泛区农场)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