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转型升级加快实现强垦富民的发展目标

时间:2014-09-25作者:田文俊 来源:《中国农垦》2014年第3期

    2013年,安徽农垦紧紧扭住“三化”战略主线,着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依靠干部职工,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奋力把垦区经济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2013年,完成生产总值22.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7%。营业收入20.8亿元,同比增长14.2%。利润总额2.089亿元,同比增长30%。资产总额达78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6倍。农垦集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主要经济考核指标高于省属企业平均水平。
    2014年是安徽农垦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垦区各项工作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 以深化改革为总体要求,以转方式调结构为工作主线,坚持构建集团母子公司体制与增强企业内生发展动力相结合,坚持继续扩大开放合作与加强管理节本增效相结合,坚持工作连续性和与时俱进创新性相结合,坚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不断改善民生相结合,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垦区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强垦富民的发展目标。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垦区企业发展活力和动力

    搞活企业,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规范运行,提高经营水平,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壮大集团公司、做强专业公司、搞活三级公司、整合四、五级公司,是当前垦区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近几年,垦区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当前更要加大改革力度,自下而上稳步推进,把发展混合所有制作为深化农垦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抓出实效。一是整合四、五级公司。按照国资运营管理、出售、合并、撤股等不同方式,选择合适的模式对专业公司所属的四、五级公司进行整合,减少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二是优化三级公司所有制结构。完善三级公司所有制结构,按照国有相对控股、经营层持股、社会资本参股多种模式,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和生产能力,搞活三级企业。
    加快构建母子公司体制。构建母子公司体制是实现农垦“三化”的基本要求,当前工作重点是做强专业公司。一是进一步整合垦区现有资源。以专业公司为平台,发挥其信息、资金、人才的优势,把地域分散、产业相同、发展前景良好的场属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共同发展,利益双赢。二是做大做强农垦集团。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加快推进土地作价注资工作,提高集团公司资本总额。界定集团公司本部资产及其收益,提高母公司的资产质量。健全农垦集团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公司制改革进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规范集团运行机制。三是推进国有农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要以去行政化为目标,以国有农场社会职能改革为契机,以国有农场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按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分类、投资等方式,成立专业公司,形成小管理、大经营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机制。
    推进国有农场社会职能改革。按照国有农场社会职能改革的总体要求,借鉴试点垦区的模式,按照“农垦办事、财政负担”的国有农场社会职能改革方案,积极争取政策,农场社区管理职能由农垦继续承担,国家通过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农场社区管理费用。各场要在巩固和完善农场社会职能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职能界定等基础性工作,为深化社会职能改革做好准备。

二、加强专业公司建设,加快调整和优化集团产业结构

    专业公司是农垦集团重要经济支撑,加快专业公司建设,是调整垦区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集团公司重点抓好全资和控股的专业公司建设。
    加快推进皖垦种业上市工作。皖垦种业要把推进上市作为第一责任目标,按时有序推进上市工作。要加强种子生产经营,以基地为依托,强化种子质量优势;以农作物品种选育为核心,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品种推广力度;以管理为抓手,防范生产经营风险;以资本为纽带,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以上市为契机,提高资本运作水平,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进一步拓展销售空间,完善营销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小麦产业为经营主线,提升水稻产业的市场份额,试水杂交水稻的繁育和销售,加速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确保三大作物种子生产销售稳步增长,提高在周边省份的市场占有率。
    完善皖垦茶业集团化建设。一是优化体制架构,完善集团公司与皖垦茶业的母子公司产权关系,全面完成皖垦茶业集团化建设,努力构筑以经营为中心,茶(林)业、地产、资产运营为主业,社区管理等为配套建设的茶区新格局。二是加强组织人事、财务管理、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管理运行机制。三是夯实基础产业,重点发展以白茶种苗为代表的高端茶业,巩固和扩大优质茶叶生产基地,扩大“敬亭绿雪”品牌的影响力,促进皖垦茶业子公司建设。
提高通和地产的经营能力。通和地产作为集团公司的三大主业的载体之一,要抓住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发挥农垦城郊型农场的资源优势。在项目选择和发展上,搞好项目在建、储备、考察的有序衔接,按照县、市、省三级区域布局,积极稳妥推进项目建设。同时,根据房地产行业特点,结合农垦实际,对不同层级的开发产品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逐步实现标准化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开发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加快酒店业经营转型。酒店业按照集团化经营思路,推进集约化、专业化、连锁化工作进程。主体酒店要正视市场形势变化,以变应变,面向商务和大众消费,提升服务质量,细化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酒店集团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机制,丰富发展形式,激发发展活力,增添发展业态,加快酒店经营结构调整。
    加快专业公司资源整合。皖垦农产品公司作为垦区产业化企业的营销龙头,要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产权为纽带,加强与生产基地对接,整合垦区产业化企业的产品营销资源,减少经营层级和生产环节,集中力量做好农产品营销和品牌。倮倮米业、青草湖酒业、绿魁茶业、安禽禽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根据各企业特点,分类推进改革发展工作,不断加快品牌、产品、资源、资产的整合和融合,真正将农垦产业化企业做实做强做大。

三、提升“三率”发展水平,率先实现垦区农业现代化

    垦区要在巩固现代农业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抓住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关键环节,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率先实现垦区农业现代化。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提高土地利用率。国有农场的土地是国有属性,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和农垦的改革发展要求,不断深化农场的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扩大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场收益和职工收入。各农场要对本场职工两田制经营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切实掌握职工土地经营收益、自行流转、脱离土地等情况,对改革实施方案进行充分讨论,形成上下一致、切实可行的方案。要紧紧抓住土地流转这个中心环节,以农场为土地流转工作平台,规范流转程序,在农场指导和市场价格引导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模拟入股、反租等多种方式将职工身份田和招标田流转给农场,农场根据实际,以模拟股份公司或发包给场内经营大户及农业合作社等方式,搞好流转土地的生产经营,着力提高流转土地的经营效益。要鼓励各场及职工到农村流转土地。以农场周边地域为主,选择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当地民风等条件较好等农用地,完善流转法律手续,防范各类经营风险,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健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加快垦区现代农业建设,增加职工收入的重要途径。各场要以产业链建设为抓手,以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重点,以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健全产供销、种养加高效农业为主要内容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产前要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各类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开展主推生产品种和生产技术培训、职业农工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为专业合作社提供市场信息、帮扶资金、推荐能人,疏通与地方政府争取政策资金的渠道等;产中要组织农机、农技和农资专业化有偿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产后要围绕产品销售,加强市场研究,搞好产业延伸服务。
    改革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提高投资回报率。分类改革农业投资体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项目的投资,按照公益性投资管理方式,加强对投资过程和投资运行的监管,真正发挥投资效益。对经营性农业项目的投资,参照专业公司投资收益管理办法,探索按照企业经营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上缴集团公司,最低上缴比例不低于省国资委对农垦确定的投资收益率或银行贷款利率,扭转重投入轻收益、重投资轻回报的现象。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优化农产品结构。以科技为支撑,优化农产品结构,实行高端化、差异化发展,重点发展种子、种苗、种禽、种畜等上游产业和优质产品。加快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推广应用,扩大追溯品种和规模,提高追溯产品的影响力,带动地方农业企业开展追溯体系建设。按照“十二五”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一场一品、多场一品、能人带动,推进高效经济作物的集约化、标准化、设施化发展,推进高效农业公司化运作,成立农场相对控股的高效农业公司,着力打造农垦安全优质农产品。

四、加强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提高职工群众幸福指数

    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加强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提高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要结合垦区实际,每年抓出几件实实在在的事,造福于职工群众。
    按计划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今年是垦区保障房建设冲刺收官年,全面完成2010-2013年保障房总体竣工验收、分配入住等建设目标,确保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各项建设任务。加强保障房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完善保障房使用功能。运用市场化、股份化等改革思路,强化保障房小区的物业管理,使其成为真正的花园小区。积极探索廉租住房租售并举等产权改革的路子。
推进美好场镇建设。抓住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重要机遇,积极争取政策,推进农场场部区域的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提高垦区职工群众生活水平,提升农垦外在形象。有条件的城郊型农场,要依托市、县产业发展和农场现代农业及企业、学校、医院等资源,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加强市场和小城镇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医疗、学校等公共服务功能,以市场建设集聚小城镇人流和物流,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促进垦区小城镇与市、县城镇的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发挥垦区小城镇在当地小城镇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暂不具备条件的农场,要按照美好场镇建设要求,在保障房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场部小城镇的环境整治,提高小城镇的社会化管理及服务水平,使其成为职工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着力提高职工收入。各场及企业要把提高职工收入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多措并举、多业并行,拓宽职工增收就业渠道。一是继续引导职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要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职工增收、调整产业结构的首要工作,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能人带动等方式,鼓励有能力的职工按照高效农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场及地方产业发展特点,在身份田上发展高效种植业,利用养殖小区发展养殖业,破解职工增收难。二是加强对职工就业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场要投入一定的资金,通过社区与地方有关部门联系,对职工开展就业新技能培训,鼓励职工分流创业,逐步实现职工从单一依赖土地增收到多技能创业增收。三是组织职工外出务工。农场要制定组织职工外出务工帮扶计划,通过典型推介、务工培训、信息发布,有组织地引导职工外出务工,多渠道增加职工收入。

(作者系安徽省农垦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