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辛农场是江苏农垦18个农场中人口最多的农场,拥有人口4万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针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对象、内容、领域和环境的新变化,东辛确立新的理念,寻求新的路径和方法,通过在基层群众中创办文学杂志、开办孔子学堂、成立文艺团体、组织志愿者活动、实施扶贫帮困等实践,全力打造“百姓系列”载体,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基层党的群众工作的路径方法,促进了农场经济转型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百姓系列”的基本经验
“百姓系列”是以农场党委引导、基层百姓为主的自发组织、自主活动、自我管理的各类社团性群众组织。这些“百姓系列”把组织群众自娱自乐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联系群众,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说服引导群众,用群众愿意接受的方式帮助服务群众。在打造“百姓系列”过程中,东辛积累出了如下经验。
一是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百姓系列”发端于群众,来源于基层,是基层群众千呼万唤声中诞生的自己的组织,因而百姓视其为自己的“娘家”。农场从他们创立之初起就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为他们的创立、成长、发展创造“风调雨顺”的外部环境。民间文化组织创办的《东辛文苑》文学杂志,开辟了“时代颂歌”“激情漫咏”“辞赋新声”“知青岁月”“时文集粹”等多个栏目,重点宣传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吟诵美丽山水风光和社会风土人情;讴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反映农场两个文明建设取得的新成果;颂扬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受到了省内外读者的广泛好评。杂志从创办到现在已出版32期,农场党委宣传部始终与杂志编委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并在出版费用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杂志越办越好提供了保证,极大鼓舞了创办人的热情。
二是加强思想文化引领。“百姓系列”的价值在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东辛把思想文化引领作为创新群众工作的关键。民间开办的“孔子学堂”,在教授《论语》《三字经》等典籍的同时,在礼、孝、乐、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提高大众文化素养,传播传统文化。“孔子学堂”现已成为东辛人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神圣殿堂”,其办学经验受到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在全省会议上作交流。
三是发挥民间能人作用。“百姓系列”的内生动力在于拥有一批民间能人,他们成为“百姓系列”的创立者、建设者和推动者,发挥能人的作用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东辛文苑艺术团”创办人徐正然老人就是杰出的代表,艺术团演出的剧本和表演的唱词全部出自徐老之手。他撰写各种体裁文学作品近50万字,部分作品曾在全国十多家刊物上发表并获得表彰。在他的带领下,艺术团先后排练出《母亲的夙愿》《投亲》《生日》《赌博》等六台地方剧,在东辛文化广场演出10余场,三次受邀到县市演出;徐老还带团主动送戏到农场敬老院、学校、边远生产区,在场内职工和居民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他根据解放前夕“东大滩”群众的抗日事迹创作的《壮举》,在连云港市戏剧节荣获二等奖,受到评委的好评和戏迷的喜爱。
四是夯实基层工作基础。“百姓系列”的参与者在基层、在民间,主要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基层群众的综合素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农场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东辛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农场社会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场、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为“百姓系列”夯实基础。在全场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好居民”“十佳孝星”“十佳老人”“爱岗敬业标兵”“创业标兵”“十佳志愿者”等评选活动,引导职工群众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单位里做一个好职工、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先进模范人物评选揭榜后,在全场大力开展学习宣传先进典型系列活动,在4万东辛人中形成了“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凡人善举,弘扬社会正气。不断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志愿组织网络,成立志愿者协会、东辛农场吧义工团,经常性开展“保护环境、爱我家园”“清除城镇牛皮癣”等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东辛连续14年蝉联江苏省文明单位、文明单位标兵等光荣称号,成为江苏农垦一朵娇艳夺目的文明之花。
二、“百姓系列”的初步成效
近几年来,东辛农场以“百姓系列”为载体,积极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场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集聚转型发展的正能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是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场的落地。“百姓系列”生根在基层,成长在民间,继承和创新了面对面宣传教育的传统模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到居民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之中,受到居民群众的欢迎。“百姓系列”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采取灵活多样文艺形态,从群众关切的问题入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渗透到千家万户,在群众的广泛参与中实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是拉近了干部群众之间的距离。“百姓系列”以群众自治为主要方式,而他们创立和发展始终离不开农场的关心和支持。群众组织自觉接受农场党委的领导,从杂志的编辑到剧目的演出,都会主动与农场联系,明确正确的政治导向,及时征求农场的意见和建议,而农场党委和宣传文化部门都会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从而让“百姓系列”既服务了群众,又契合党委的要求。农场的关怀也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场党委永远是他们的坚强后盾,与他们的距离更近、更贴心。
三是促进了职工、居民素质的提升。“百姓系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演, 深深吸引了群众,教育了群众,感染了群众。在孔子学堂课堂上、在观看演出中,群众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使百姓真正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吸取正能量,从先进模范人物的身上得到了与坏人坏事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激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维护农场改革发展的大局,营造风清气正、安居乐业、政通人和的良好环境。
(作者系江苏农垦东辛农场党委书记、场长)
责任编辑:张 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