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海纵情黑土地

时间:2019-05-10作者:文/许开峰 来源:《中国农垦》2018年第2期

经过70年的开发建设,北大荒实现了黑土地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今,北大荒千里沃野之上,到处飘荡着绿的气息,绿的技术、绿的模式、绿的产品就像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飞腾在车间里、展览馆里、试验田里,演奏出最美的绿色旋律,舞动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征程上。

创新技术手段 施“绿”哺田

【新闻事件】2017年5月份,生物碳基复合肥项目正式落户前进农场。该项目利用粮食作物秸秆、稻壳资源炭化生产秸秆生物质缓释炭基肥,实现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循环利用。项目建成后实现年销售收入2亿元,利润超过5600万元,预计新增就业岗位100余个。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不断创新技术手段,采用田间节水、节肥、节药,加大秸秆利用,减少污染,生产绿色有机肥来发展循环经济,培肥地力,活化了土地的团粒结构,实现了土地的健康可持续利用。继续实施农业“三减”行动,示范面积扩大到1000万亩。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循环经济。切实抓好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肥料化利用,新建的规模化养殖场必须同步建设好粪污处理设施。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力度,推进秸秆肥料化还田。同时,垦区还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继续扩大旱田免耕试点面积。把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建成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田间节水技术和设施。

按照省农垦总局党委的要求,九三管理局以稳产能、调结构、提品质、增效益为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力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继续落实“三减”“三不用”工作措施,抓好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监管。全局各类作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300余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70万亩,融入生态循环发展理念,加强畜禽粪便、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利用,减少面源污染。管理局还着力抓好农艺措施标准和农机作业标准,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体系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节水增粮、土壤有机质提升、免耕种植技术试验示范等项目,保证各项高产措施落实到位,确保高产出、高效益。大西江农场在畜牧产业上,重点解决“末端利用”问题。农场绿野澳牛牧场充分利用牛粪干湿分离技术、氧化塘发酵对粪尿进行二次处理进而再利用,通过粪污资源化利用与生态种养植的有机结合,形成绿色生态循环示范区,推动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据了解,绿野牧场的粪污经过干湿分离后产鲜粪大约在9000多吨,其中有600余吨晒干后用于垫卧床,既提高了育成牛和犊牛的福利待遇,也节省了资金,晾晒的干粪大约在100余吨,代替稻壳做燃料,能节约4万余元。

八五一一农场从2013年开始,根据耕地中旱田比重较大的实际引进旱作水稻膜下滴灌直播栽培技术。经科研人员两年的摸索研究,农场在旱作水稻直播的基础上,又成功研发了旱作水稻插秧滴灌栽培新技术。农场自主研发出了寒地旱作节水(滴灌)水稻专用的振捣提浆机械,解决了滴灌栽培中的一些难题。据介绍,旱作水稻插秧滴灌栽培技术是对常规水稻机械和种植方法的一次革命,它将旱田整地、根部滴灌、侧深施肥、振捣提浆、机械插秧、水肥供给一体化等技术有机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旱作水稻栽培模式,种植成本低、效益高。利用此项技术,每亩可节水150立方米左右,增产10%-15%,每亩可增收200元。

八五二农场在八个农业管理区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进工作,推广应用沃得2FGC-8型等5种侧深施肥机和侧深施肥装置等新技术;尝试旱稻栽培模式;树立利用机械除草替代化学除草,采用中耕、旋耕、深松等作业方式切断草根,“合理轮作”免除和减少同类农作物所特有的病虫草危害等新观念。农场2017年购置侧深施肥农机装备59台(套),尝试旱稻栽培面积1000余亩,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施用示范面积分别为7.5万亩、13万亩、9.8万亩。

解决秸秆焚烧和利用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共青农场独辟蹊径引进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还给了人们万里晴空。农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中节能绿碳环保有限公司,这家企业2015年收储秸秆0.5万吨、2016年1万吨、2017年1.7万吨秸秆,企业在开工建设到当前试运行三年内共收购秸秆3.2万吨,按照每亩耕地可有效回收秸秆0.4吨计算,相当于8万亩耕地产出的秸秆量。经测产,每吨秸秆通过发酵后可产沼气200立方米、提纯后产生的天然气达100立方米。每吨秸秆经过发酵后剩余的75%沼渣通过好氧、堆肥、沉化、配料、造粒等工艺后可生产有机肥0.37吨。经过一系列工艺措施,彻底将秸秆“吃干榨净”。

创新结构模式 种“绿”增效

【新闻事件】2017年,松花江农场第五作业区依咪水稻专业合作社共发展虾稻、蟹稻354亩,共投放虾苗2000公斤、蟹苗2000公斤,经过数月的饲养,龙虾、螃蟹喜获丰收,收益颇丰。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广泛推广“蟹稻”“鸭稻”“鹅玉”等示范项目,为转方式调结构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宝泉岭农场从2015年开始探索稻田养蟹,2017年共落实稻田养蟹面积1万亩,并与辽宁盘锦新兴农场结成蟹稻种养联盟,每年4月下旬开始陆续在暂养沟内投放蟹苗,插秧后蟹苗移入本田放养。在日常管理上,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管理,放养后稻田不使用农药,人工除草、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同时,蟹稻种植户在年初以每吨3600元的高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蟹稻收购合同,直接经济效益有效促进了农户种养蟹稻的信心。

八一农垦大学自2011年开展“鹅玉”种养模式研究与示范,经过6年的研究和示范发现,玉米地放养鹅,降低了饲养成本,增加了养鹅效益,每只鹅在玉米地放养期间排粪40公斤,改良了土壤,提高了玉米产量和品质,玉米亩增产37-75公斤,玉米品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玉米亩增加收入100元左右,养鹅亩效益为450-700元。近年来,八五三农场积极落实转方式、调结构,紧紧依托本地的山、水、林、地等资源与新型发展模式相结合,试验示范玉米地养鹅模式,达到了职工增收致富、农场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山河农场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优势,以立体复合经济为突破口,在加快林业绿化和生态保护的同时,加快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经济,增加职工的“绿色收入”。农场乐山林场三鼎野猪养殖合作社投资300万元,利用1500亩的林地养殖野猪,在山上建起“野猪乐园”。目前,合作社存栏繁育母猪150头。通过自繁、自养,不仅有效降低养殖成本,还提高了野猪肉质量。养殖的野猪已找好了销售渠道,与嫩江、齐齐哈尔、哈尔滨、长春等地的客商达成销售协议,实现销在养前。2017年出栏野猪1000多头,实现经济效益80多万元。

绥滨农场依托鹤岗地区最大泥鳅养殖基地——三鑫水产泥鳅养殖基地技术优势,在科技园区开辟试验田,尝试推行“稻田+泥鳅”立体生态种养模式,积极培育绿色生态大米——“鳅米”。据了解,在水稻田里养泥鳅,泥鳅不仅可以将稻田里腐殖质和水稻虫卵、成虫作为食物,而且可以翻松土壤,提高地温,既节约了种植成本,又提高了水稻、泥鳅的品质。

创新品牌营销 点“绿”成金

【新闻事件】二九〇农场扶持青年党员创业带头人宫照鑫,成立了有机谷物种植合作社,注册了“宫之稻”绿色有机鸭稻米品牌,农场充分利用知青人脉、权威媒体、农产品产销会和电商平台等媒介,不断宣传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市场认知力和品牌影响力。“宫之稻”绿色有机鸭稻米已成功打入北京高端大米市场,年可为员工增收500余万元。

梧桐河农场从上个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种植水稻,因经水质清澈、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的梧桐河水灌溉,这里生产的绿色大米连同农场“中国大米之乡”美誉一样被世人所认知。2011年5月,梧桐河大米通过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评审认定。2013年,“梧桐河”牌大米获黑龙江省首届消费者喜爱的100种绿色有机食品,并获得黑龙江省著名商标的殊荣。

为了改变梧桐河大米“藏在深闺人不知”的被动销售局面,农场打响“梧桐河”绿色牌,走出去攀新枝。2014年与厦门古龙食品有限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015年与其合资成立古龙梧桐河米业有限公司,共同注册“古龙梧桐河”商标。为了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农场又通过“互联网+私人定制”的方式,签订了190份订单,将梧桐河有机米分别销往北京、上海、浙江和大连等一、二线城市。

建三江因水而兴,因稻而富,因米享誉。多年来,管理局充分发挥粮食资源优势,努力构筑产、储、加、销一体化粮食产业体系,围绕水稻大做文章,着力打造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拥有“建三江”地理标识和“中国绿色米都——建三江”标识,“双盛”“长乐”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管理局进一步发挥品牌优势和建三江营销协会的作用,以“千乡万村北大荒配送有限公司”为载体,开展下行物流配送营销,再逐步开展上行营销活动。研究建设“建三江营销网”,逐步建成一个交易平台。

宝泉岭农垦天香养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5月,位于共青农场,以繁育优良种猪和绿色肉猪为主,采取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模式。公司注册了“宝全天香”品牌。近年来,公司不断扩大市场销售渠道,依靠闪耀的品牌赢得了市场,赢得了效益。目前,公司在哈尔滨设立了专卖店,产品销往大连、上海等地。

2007年,红星农场成立了北大荒亲民有机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了“亲民食品”商标。自此,农场不但种植有机白菜、大豆等作物,还加工有机酸菜、豆酱、挂面等产品,形成了“基地+公司+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农场从种植有机白菜开始,就把有机产品定位面向中高端市场,终端零售价高于同类普通产品1-2倍,国内连锁商超卖场及专卖店成为“走出去”打品牌的主要渠道。目前,公司产品进驻全国3000多家KA类商超,遍及大润发、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知名连锁超市,覆盖麦德龙、山姆会员店等会员型超市和华润万家、中央红、北京华联、深圳天虹等国内主要超市。2014年,红星农场成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015年,“红星酸菜”被国家质检总局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江川农场做优做强“江川稻米第一香”的稻米品牌,创新营销手段,实现了从种得好向卖得好的转变。农场于2017年9月4日举办了水稻收割第一镰网络发布,9月12日举办了第一镰头米竞拍,元旦优质米品鉴会、广东上海客商恳谈会,还与“中国大米网”合作开展宣传和销售。在9月12日举行的第一镰头米拍卖会上,一斤米竞拍到1888元。农场紧紧抓住“香”这一特色,大力发展香型水稻,建立了长粒香型水稻品种展示基地,通过对比,引导种植户自行选择品种。如今,全场种植香稻面积已扩大1.2万亩。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宣传部)

责任编辑:成德波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