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中老农业合作新篇章

时间:2019-05-10作者:刘将 来源:《中国农垦》2018年第6期

在雄伟壮丽的中南半岛上,湄公河婉转南流,河之西岸,是老挝唯一一个河西岸的省份——沙耶武里。

云橡投资有限公司沙耶武里分公司就处于该省巴莱县拿坡村,这里是云南农垦集团海外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

在这里,农垦人与寂寞为伍、与自然抗争,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中老农业合作贡献农垦力量、展示农垦精神、提供农垦样板,谱写着中老农业合作的新篇章。

农垦力量——

丰富地区经济结构,谱写农垦新辉煌

沙耶武里省热带森林茂密,拥有丰富的木材和褐煤资源,主要农作物有双季稻、玉米、薏仁、木薯等,被誉为老挝北部的“米篮子”。

沙耶武里分公司经理蒋俊介绍:“当地大部分百姓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粮食作物,每年的1月到5月,以‘刀耕火种’为代表的传统耕作方式是这里最基本的农业生产写照,在这几个月里,人们断断续续地生活在霾的阴影下。”

“刀耕火种”与“霾”,两者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也折射出农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对此,云南农垦集团给出了解决方案。2006年10月,沙耶武里省云橡投资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大力发展天然橡胶产业。

橡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云南农垦集团着眼于国内国际橡胶市场和资源,充分利用老挝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不断拓展与当地政府、百姓的合作,通过“4+1”“3+2”模式(即土地、劳动力、资金、市场、技术的搭配),在沙耶武里省发展了5个大型天然橡胶种植基地。由北至南分布在孟边、巴莱、根桃、博丁四县,南北战线长200多公里,初步形成了由点成线,由线带面的局面。

短短数年时间,分公司种植天然橡胶的面积达数万亩,带动周边百姓种植橡胶近10万亩,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丰富了当地农业经济结构。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沙耶武里省橡胶种植面积有17万多亩。

种植面积的扩大是发展橡胶产业的第一步,如何利用扩大了的资源优势,配合国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造福当地百姓,就成为分公司发展进程中的当务之急。

“所有权在我,共同发展。”分公司副经理肖建波给出了答案。按照分公司之前与当地百姓达成的胶农利益保护措施,分公司围绕胶树权益,采用“两分法”,即在胶树可见经济效益时,由分公司与胶农按照胶树的实际生产产值,分成实行“三步走”,第一年采用三七分成,公司占三成,胶农占七成;第二年采用四六分成,公司占四成,胶农占六成;第三年及以后采用对半分成。

分公司不仅拥有稳定且经验丰富的员工,还将当地原本松散的劳动力资源聚集起来,产生规模效益,为当地百姓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增收之路。

南温是棚通基地的一名老挝员工,她和丈夫都在棚通基地工作,家庭每年有7000万基普(老挝货币单位)的固定收入,相当于人民币5万多元。这对一个老挝普通农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说起家里生活的变化,她高兴地说:“以前我只会种地,生活很困难,不够吃,住在草房子里。现在公司补贴了钱给我们盖房子,还买了摩托车。”

和南温一样通过公司富裕起来的还有安鹏,之前他在琅勃拉邦省城近郊一个农村干了6年的村长。现在,不仅把家人接到了棚通村,还花了6万多元盖起了房子,屋内现代化的生活电器一应俱全。“是云南农垦集团让我过上了好日子!”安鹏说。摆脱了传统耕作形式的束缚,依靠橡胶树,他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棚通村,云南农垦集团棚通基地正座落于此,如果不是有人刻意提醒,很难想象进入基地前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子会是胶工的住宅。

这里有胶农73人,其中96%的胶工是外地迁来的。“云南农垦集团在棚通开发种植橡胶不仅富裕了村子,还改变了村庄建设格局,增加了村庄常驻人口,极大地提高了棚通村在孟边县的地位,我们表示欢迎。”棚通村村长彬·帕拉西如是说。

“展示农垦力量,向资源要效益。”2017年,沙耶武里省早期种植的橡胶树大部分已经开割,分公司随即成立以蒋俊为组长的外胶收购小组,由此开启了云南农垦集团海外发展又一个“双赢”的新阶段。

“去年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我们收胶小组就支付了上百亿基普的胶款。”沙耶武里分公司翻译朱燚介绍,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外胶收购小组足迹就踏遍了沙耶武里省全境,还跑到了老挝中部的万象、塞宋本、波里康塞等橡胶资源丰富的省份拓展业务。

邓明是外胶收购小组的成员。在他看来,公司开展外胶收购工作既解决了当地胶农守着“金山银山”,兜里没有“票子”的现实困境,又解决了云南农垦集团在老挝的橡胶加工单位原料不足的问题,还将云南农垦集团的品牌宣传了出去,特别是在当前胶价低迷的时候,对稳定胶农信心、增加胶农收入、改善胶农生活条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农垦精神——

引领职工献身实践,谱写垦魂新境界

沙耶武里省贫困闭塞,条件艰苦。自2006年进驻以来,广大干部员工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坚守岗位、艰苦奋斗。

根桃基地是沙耶武里分公司5个基地中条件最艰苦的,一年前这里还是水电路网“四不通”的面貌。

出根桃县城,沿老泰边境崎岖不平的山道驱车行驶,大约前行10公里,胶林中若隐若现地出现了一点“中国红”,肖建波说“那是基地管理员住所的屋顶”。

基地管理员叫白光礼,或许是因为年纪的缘故,公司的人更喜欢称呼他为“老白”。

2007年,时年47岁的老白初来老挝就被安排到这里。如今11年过去了,老白还在这里。

回忆起当初来这里的场景,老白哽咽了:“吃糯米饭、喝河沟水、住草棚子、睡草席子,顶着酷暑垦荒种树。”

垦荒结束后,老白独自留了下来,当起了中幼林扶管员。一同前来的沙耶武里分公司割胶总辅导李孝奎指着山脚那处低矮的棚子说:“那就是老白以前住的地方,现在这个是去年才建起来的。”

循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那房子竹片做墙,铁片盖顶,一把大锁虚掩房门,无需刻意窥视,便能将屋内一览无遗。房子里唯一能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屋顶的铁皮了,经过几年的日晒雨淋,也早已锈迹斑斑。

彼时的根桃基地,虽然经过了垦荒时的建设,环境稍微改观了点,但还是“四不通”,闭塞、闷热、孤独、寂寞的生存环境,时刻考验着老白。

基地没有电。公司在县城给老白租了一间房子,老白每次从基地出来都要拎上好几个头灯,就为了给它们充电。

没有水,老白就在住所旁开挖了一个池塘,在池塘边又挖了一口井,把河水抽到池塘,池塘的水渗透到井里再饮用。

没有路,进入基地的路是一条崎岖的土路,一到雨季,泥泞不堪的道路连走路都困难。

没有网,老白想打电话向上面反映点情况都要跑到县城来。

为了排解寂寞,老白养过宠物,也种过菜,如今最让他骄傲的是他的老挝话了,“应该能当个口语翻译了”。

“先生产,后生活”,这是农垦人在老挝开拓中不自觉形成的基本原则。

随着基地胶树可见的经济价值,这时老白的住所才有所改善,但也不过是石棉瓦盖顶的砖房,闷热、孤独依旧伴随着老白。

橡胶树就是农垦人的命根子。

每年到了当地百姓烧岜种地的时节,对于分公司而言都是最为严峻的防火期。

这时的老白常常带领一群胶农,白天顶着40多度的高温修建防火隔离带,晚上披星戴月轮班巡视胶园,常常一走就是30多公里。

在根桃基地坚守的11年里,老白几乎没有顾过家庭,期间,有两次老白的亲人去世了,恰好又处于防火的关键期,基地不能没有人,老白留下来了,泪水只能往肚子里咽。

和老白一样的还有博登基地的管理员王东元。

这是一个比老白早来老挝几个月的老农垦,他今年也有56岁了。

王东元所驻守的是博登基地,基础设施相对于根桃而言较好。但一个人要管理近万亩的胶园,对于他来讲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今年年初分公司给他调配了一个叫陶冬的年轻人当助手。

“这里面的每棵树我都亲着呢。”王东元不喜欢在基地里坐着,他喜欢到山上去,到胶林里去,一待就是很长时间。

自从有了陶冬,王东元在山上待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我没有几年就退休了,这么大的林子总得有人接手不是,现在公司把陶冬配给我,就是让我把知道的都告诉他。”王东元说。

常年在山间奔跑的王东元和其他农垦人一样,皮肤黝黑,朴实内敛,不善言谈,但一讲起橡胶树来就滔滔不绝。

在王东元看来,看管好这片胶园除了责任心,还需要有对胶树的“情”,“树出了问题不会哭、不会说话,只能用更多的时间不停观察。”

2年前,王东元还将儿子王志君劝说来了老挝,同样也是在沙耶武里,只不过他被安排去了昆棚基地。就这样父子俩一南一北,共同守护着这片热土。

年轻一代的农垦人,有的是因为热爱,心甘情愿一头扎进来的,有的则是被配偶“骗”进来的。

在通棚基地,管理员万鑫正在紧张地培训着胶工,尽管还没有到正午,但现场温度仍接近35度,培训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今年是万鑫来老挝的第13个年头,像这样的培训万鑫已经记不得搞过多少次了。

“棚通今年又新开割了大片的胶林,正是大量用工的时候。这不,年初又招募了20多个胶工,得赶紧想办法把他们培训出来。”万鑫紧锁眉头,生怕耽误了开割的时间。

他的妻子是分公司的财务肖启艳,去年9月才从波乔分公司调来沙耶武里。

在此之前,云橡公司其他单位的人都戏称沙耶武里分公司“蚊子都是公的”,直到肖启艳的到来,才为这段尴尬的历史画上一个句号。

2009年8月,万鑫从生物力量公司来到云橡公司,最初是被公司派到波乔的巴塔基地,已经回国了的肖启艳,经不住万鑫反复劝说又回到老挝,跟着万鑫住进了巴塔基地周边一个村庄的仓库里。

“说是仓库,其实比村子里老百姓住的房子都差。”肖启艳回忆当初刚来的时候,不免伤感,“里面堆着的都是一些不值钱的破烂玩意,屋顶还是茅草的。”

“特别害怕雷雨天。一下雨,雨水就顺着茅草的缝隙往里面渗漏,雷光电闪把屋子照得透亮,索性把铺盖一卷,在床上摆上接水工具,等着雨停。”来了不到半年的肖启艳崩溃了,吵闹着要回国,万鑫死活不同意,为此爆发过多次“冷战”。

直到2012年9月,随着公司逐渐有了经济效益,才把这儿的住房问题给逐步解决了,然而没过多久万鑫就被调去沙耶武里了。

2013年10月,万鑫夫妇迎来了他们的女儿。由于工作的需要,万鑫没能像其他丈夫一样陪伴着自己的妻子,直到肖启艳分娩后的几天,万鑫才匆匆赶回国内,没待几天就走了。“他忙,不怪他。”回忆起这段经历,肖启艳始终如鲠在喉。

产假结束后,肖启艳又回到了老挝,起初还能带着女儿,但当女儿到了上学的年龄,她不得不把女儿送回国内,从此他们一家三口,天各一方。

“我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父亲,更不是一个好儿子。”聊起这些年对家庭的“漠视”,万鑫没能忍住,七尺的汉子眼里瞬间湿润了。

调到沙耶武里分公司的肖启艳,尽管离万鑫管理的基地只有短短的30公里,但肖启艳却说:“这和300公里并没有什么区别,他很忙。”

肖启艳每次回国看望女儿,都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来弥合她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每当要离开的时候,女儿总是要问上一句“妈妈你什么时候能不走呢?”每每听到这话,肖启艳都是刺心的痛。而从小缺乏万鑫陪伴的女儿,直到4岁还将万鑫当陌生人一样往门外推……

农垦样板——

示范行业作业标准,谱写产业新蓝图

翻开老挝地图,不难看出,沙耶武里与南塔、波乔、琅勃拉邦四个分公司所处的区域犹如一个巨大的“凹”字,紧紧镶嵌在老挝北部,这里便是云南农垦集团走出去发展的第一个阵地。

分公司干得好不好,不是分公司一个单位的事,而是云南农垦集团在老挝的北部阵营能不能守住的问题,往大说,甚至还会影响到中老两国间的农业合作。对此,分公司员工倍感压力。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老挝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与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本扬共同见证了《关于共同建设中老现代化农业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云南农垦集团成为实施主体。

遵照协议,分公司实施严格的对标作业,规范技术标准,把着力打造老挝天然橡胶产业标准化割胶技术示范的使命扛在肩上。

蒋俊认为,云南农垦集团要想真正成为中老农业合作中的主体,切实担负起打造老挝天然橡胶产业技术标准的重任,必须要对标国际,运用工业化标准模式,把车间“搬到”胶林中去,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锻造出一支技术规范、标准严格的高技能割胶人才队伍,从而实现老挝橡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割胶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份责任。眼、手、身、脚配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刀法的好坏;切片的形状及行刀的稳、准、轻、快关系到产量的高低。”走访期间恰遇到了前来指导割胶技术的云橡公司生产技术部副经理何建春。据他介绍,一棵橡胶树大约需要生长6-8年的时间,树围达到50厘米以上,才能在离地1.3米的位置开割。理论上,一棵树可以割30年;但如果手艺差、太伤害树的话,就只能割10年左右,橡胶树的经济价值就没有了,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公司在推动本土化进程中,坚持以割胶技术管理为主,大力培养老挝橡胶产业标准化技术人才。”何建春表示,切实引导老挝胶农提高生产本领,严格生产技艺,走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巴莱基地,上百人的练割场面尤为壮观。年过五旬的基地管理员杨永华正组织胶农练习割胶,“这里面有我们自己的胶工,也有当地的百姓,都在一起集中练习。”

给杨永华当助手的是名叫泽荣的老挝胶工,在云橡公司他是出了名的割胶能手,在每年举办的割胶比武大赛中他都能代表分公司获奖。于他而言,练就一手好的刀法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刚上岗时,泽荣还经常把树割伤了,为此没少挨基地管理员李正安的“练”。“不练不行啊,割胶是个技术活,只能一刀一刀地练出来。”李正安说。

为此,泽荣不得不每天多花时间来练习割胶,看到山里有废弃的林下株,泽荣就整株地运回来,绑在家门口练习。

苦心人,天不负。通过勤学苦练,泽荣最终掌握了“稳、准、轻、快”的割胶要领,别人割的树位换给他割,胶水总能比别人出得多。

在泽荣的带领下,与他一起从华潘省农村老家出来的30多名胶工,大部分都成为了割胶能手。

“泽荣是分公司狠抓割胶技术管理的典型。”李孝奎介绍说,在沙耶武里,分公司每年都要义务辅导周边村寨的胶农,手把手地帮助周边胶农提高割胶技术,“既帮助周边的胶农提高生产技术,也搞好了企业与当地的关系”。

分公司还多次大范围地开展义务生产培训,累计培训人数多达2000人次,帮助沙耶武里胶农走上标准化产业发展道路。

回望来路,方知归途。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正是因为有了像沙耶武里分公司这样的“先锋队员”,云南农垦集团作为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国家队,企业规模才得以不断增大,国际影响力才得以不断提升;云南农垦集团这才有了“海外再造一个新农垦”的豪情,有了“打造具有国内龙头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的壮志。

同样,老挝天然橡胶产业借助云南农垦集团的优势,也必将提速换挡,造福胶农。

云橡投资有限公司沙耶武里分公司,这个云南农垦集团海外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单位,搭乘“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谱写了一部中老农业合作的壮丽诗篇。


(作者单位:云南农垦集团云橡投资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王盼盼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