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公司化转型中土地经营管理新机制初探

时间:2019-05-13作者:王洪 来源:《中国农垦》2018年第12期

农垦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是新时代农垦改革的主线。在安徽垦区积极探索国有农场公司化转型中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课题中,华阳河农场作为安徽垦区土地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敢于先行先试,抓住新一轮土地调整的契机,跳出传统农业经营的框框,主动谋划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新路径,提出了“完善两田,统一流转,市场运作,调整地租,规模经营,完善服务,促进三增”的二十八字改革方针,旨在探索建立与农场公司化转型相匹配的土地经营管理新机制。

一、实现农场公司化转型要解决

土地经营管理中的三大“硬伤”

华阳河农场土地总面积1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0.9万亩;2018年户籍人口1.8万,常住人口1.4万,在职职工1728人,其中农业职工1599人,退休职工5294人。农场下辖5个农业分场,由于历史原因,农场从事土地承包租赁经营的种植户除了职工,还有相当数量的非职工群体。他们和职工一样从事农业生产,但不享受职工权利,也没有配置“身份田”,养老保险缴费全额自理。农场自2011年秋季的上一轮土地调整后,距今7年时间未再进行土地调整。新形势下农场土地经营管理中暴露了很多问题,沉积了大量矛盾,主要表现为三大“硬伤”:

1.“碎片化承包”导致土地效益低下。

一是碎片化承包源于“三田”配置。在上一轮土地承包中,农场除了为职工配置“两田”,还配置了低价的“生活田”。“两田”是指“身份田”和“招标田”,“身份田”是为在职职工配置的,人均5亩,农场不收土地使用费,其产出主要用于职工社保缴费的企业应缴部分;“招标田”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公开招标的田块。由于从事种地的职工和非职工群体较多,加上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农场实际上为职工配置了“三田”(即“身份田”、“生活田”和“招标田”),非职工也获得了低价(旱地均价374元/亩、水田均价550元/亩)的生活田,而招标田并非每年按市场价招标,而是价高者得,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招标田。

二是碎片化承包导致土地效益低下。尽管农场土地资源丰富,但零散种地的现象比较普遍,通常一户两个劳动力仅持有土地30亩左右,形成了碎片化承包。正常年景下这样的种植规模效益较低,一般旱地(一麦一豆)亩均效益300元,水田(一麦一稻)500元左右,户均收入在2万—6万元之间,除去缴纳社保费人均9000元,旱地种植户所剩无几,水田种植户略微宽裕。如遇自然灾害,则直接影响基本生活。

三是碎片化承包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一方面传统的作物种植模式下种植户收入较低,另一方面其养老保险缴费却在刚性增长,农场因此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职工和非职工难以增收,农场也难以增效。

2.“漫游式转包”导致承租人利益固化。

由于长期疏于管理,出现“漫游式转包”。不少职工外出务工后,并未将其5亩身份田流转给农场,而是私下转给亲戚和朋友;有的地已转给别人,自己还在享受种粮补贴。“漫游式转包”孽生了不劳而获的“二地主”。不少人通过这种方式低价转接了一定面积的田块,少则八九十亩,多则两三百亩。他们拿地不种地,转包后轻松赚差价、吃补贴,利益得到固化,却造成国有土地资产的收益减少。据调查,一名非职工通过各种手段垄断了7600余亩的土地资源,从来不种地的他每年差价和补贴收入就有200多万元。这些“二地主”成为了农场新一轮土地调整的巨大阻力。

3.承包关系混乱导致土地管理难和收费难。

“碎片化承包”和“漫游式转包”,都是农场土地承包关系混乱的表象,并由此导致农场对土地的管理难和收费难。

一是导致发展“稻虾共作”用地难。华阳河农场滨江襟湖,水资源丰富,尤其适宜发展稻虾共作模式,相较一麦一豆和一麦一稻,亩均效益可增加几倍。农场把稻虾共作列为结构调整和增收致富的战略措施,正在规划建设2万亩稻虾共作标准化基地和3000亩虾苗基地,需要集中较大面积的成片土地,而碎片化承包的现状导致用地难,直接影响规划实施。

二是导致重大项目土地收回难。由于“漫游式转包”私自挂靠,无序流转,重大项目须征地、取土,收回土地却比较难。

三是导致土地费用收缴难。由于承包关系混乱,农场“先交钱、后种田”的措施很难推行到位,部分职工拖欠土地费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非职工也以各种理由欠费不交,甚至恶意拖欠。由于承包关系混乱,农场难以通过法律诉讼解决纠纷。

二、农场公司化转型中

建立土地经营管理机制的路径

2016年4月华阳河农场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之初,就开始关注和研究土地承包租赁如何破题的问题,面对土地承包碎片化、转包漫游式、大量非职工种地的现状,面对职工日益增长的社保费支出,如何从根本上扭转土地管理难、收费难的被动局面?

由于2016年华阳河流域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农场在当年灾后恢复和休养生息后,于2017年开始酝酿新一轮调整方案。2017年年底,安徽农垦集团公司开始推行农场公司化改革。华阳河农场围绕上级一系列改革部署,紧扣与公司化转型衔接这个主线,把土地作为农场公司最大资产,瞄准集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这个方向,以稻虾共作为突破口,以“二十八字”方针为指导,建立五大机制,精心谋划和实施农业土地经营管理改革的新路径。

(一)完善两田,建立统一流转机制,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一是前提自愿,统一流转。进一步完善两田制政策,本着自愿的原则,农场统一流转为职工配置的20亩身份田和生活田,整合土地资源。流转土地的职工每人每年可获得8000元的流转费。

二是减轻负担,解决难题。通过流转,职工除了获得流转费,加上每人每年1600元的国有农场职工补助资金,可以大大缓解职工社保缴费压力,解决后顾之忧。

(二)市场运作,建立招标机制,解决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

一是配置内部招标田,让利于非职工。考虑到非职工大量种地的历史原因和现实问题,为连续3年在场内实际种地的非职工配置一定面积的内部招标田,做到耕者有其田。

二是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市场化招标。改变过去招标田低价平均分配的做法,将招标田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价格最高者中标,最大限度满足想种地、会种地的诚实劳动者的需求。通过招标合理调整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彻底改变碎片化承包的旧格局,同时杜绝土地过度集中现象,真正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适度”上做足文章。

(三)调整地租,建立增长和保障机制,解决维护国有资产权益问题。

一是生活田变身“内部招标田”,适当提升土地租赁费。农场“生活田”旱地均价为374元/亩,水田均价550元/亩,这个上一轮土地调整时的标准持续了7年不变,而现在周边农村同类田块普遍高出200元/亩左右。新一轮调整将生活田转为内部招标田,向场内种地的非职工配置。此举触动了“二地主”的既得利益,非职工群体也难以接受,因而成为新一轮调整最大的难点。农场通过多渠道宣传解释,做广泛的群众思想工作,强力推到位。

二是建立三项基金制度,为职工增收提供保障。农场从土地租赁费中按每亩提取40元防洪基金、10元科技推广资金、20元抗风险基金,用于防洪设施配套建设、新技术推广运用和抵御自然风险。三项基金虽然没有以货币形式返还给种植户,但实际上转化成了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为提高土地产出率建立了保障机制。

(四)完善服务,建立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解决农业经营风险问题。

一是推行“331”服务模式,初步建立服务机制。“331”是安徽农垦开创的农业服务品牌:即规避自然、经营、市场3个风险,搞好技术、资金、烘干仓储3项关键服务,建好1支职业农服经纪人和职业农民队伍。经过两年发展,目前在全场已覆盖8.1万亩(含复种)作物面积,发展势头较好。

二是优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扩面避险增收。新一轮土地调整华阳河农场要求所有土地都要参加农服。农服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通过提供资金筹措、技术指导、风险规避、生产资料供应、烘干仓储和农产品品牌创建等服务,帮助参加人员规避风险,科学种田,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

(五)调整结构,建立稻虾共作标准化机制,解决促进“三增”问题。

一是确定稻虾共作作为结构调整主调。根据华阳河水资源优势和作物种植模式,农场提出到2020年建成6万亩稻虾共作基地的发展计划,对标全省最大虾苗基地,建立2万亩稻虾共作标准化基地。调查显示,稻虾共作分稻虾轮作和稻虾共生两种方式,一般亩均效益3000元—5000元,具有显著的综合效益,受到种植户热捧。短短两年内,华阳河农场已建成2.5万亩规模,是职工增收、企业增效的加速器。

二是提出以稻虾为纽带的“三产融合”发展思路。通过发展稻虾综合种养,带动小龙虾生产的劳务需求,牵动小龙虾大市场、龙虾美食、休闲等服务业,联动开发虾稻米及小龙虾副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从而放大农场公司化进程中的职工增收、企业增效和示范带动增强的效应。

三、农业土地经营管理新机制建立

对农场公司化转型的积极作用

华阳河农场探索形成的农业经营管理新机制对农场公司化转型有着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土地流转为农场公司规范员工社保机制埋下了伏笔。

随着农场公司化,原来农场的劳资制度将随之发生变化,职工身份将由传统意义上的职工成为员工,而原有的“农场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与土地挂钩”的做法也将随之调整。因此,用配置身份田来解决职工社保缴费20%的企业应缴部分,对于农场公司来说并非规范的操作方式。

华阳河农场以流转职工身份田等方式来解决其养老保险企业缴费问题,为农场公司规范员工社保机制作出了积极探索,埋下了伏笔。

(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农场公司放大经营职能奠定了基础。

农场转为公司最本质的特征是去行政化,放大经营职能,而土地经营是农场公司的重头戏。促进土地国有资产权益最大化,是经营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华阳河农场通过新一轮土地调整探索出了土地规模经营的新路子。首先,调整后农场公司将曾经碎片化、漫游式的土地集中掌控在手里,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其次,经过市场招标后,土地收益增加,适度规模经营格局凸显,农场公司对土地的经营职能将逐渐放大。

(三)稻虾共作标准化生产为农场公司培育产业化龙头构筑了框架。

对比国有农场时期政企合一的属性,农场转为公司后,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特征更加凸显,还须强化特色鲜明的专业公司属性,专业公司与配套的生产基地要更加紧密,同时还要形成深加工产业、拳头产品以及相应的企业文化氛围。

华阳河农场在向公司转型中找到了主打产品——小龙虾和待开发的虾稻米;确定了配套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先期2万亩、后期6万亩;规划了农旅产业布局——龙虾市场、美食、休闲等;延伸了产业链条——稻虾相关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等,这些将构成农场公司产业化龙头的核心组团。


(作者单位:安徽省华阳河农场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