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艰苦创业,六十年风雨历程。从最初的安徽省国营宣郎广机械化农场开始,十字铺茶场已走过了六十年的创业历程。如今的十字铺茶场,已成为以茶为主、综合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中型国有农场,“优农、强工、开放、兴镇”战略使十字铺茶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不断壮大,整体实力显著增强,职工收入稳步增长,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六十年来,茶场几代农垦人拓荒躬耕,风雨同舟,顽强拼搏,改革创新,经历了起步创业、徘徊求进、振兴崛起的发展阶段,农场六十年的历程,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艰苦拓荒 建场创业
六十年前的十字铺,茅草丛生,狼群出没,罕有人烟。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和关心下,1954年初,来自海南岛的100多名军垦战士驾驶40台拖拉机,分别在郎溪县境内十字铺、水鸣桥,广德县境内的祠山岗、枫树岭,宣城境内的洪林桥、青草湖等地开垦荒山湖洼土地,从此唤醒了沉睡千年的荒岗。军垦战士日夜奋战在连绵起伏的野岗丘陵、荒湖芦荡,翻耕着这块充满希望的处女地。在一无路二无房三无电的艰苦环境中,拓荒者们以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当年开垦土地3万余亩,成立了“安徽省国营宣郎广机械农场”,以茶叶、水稻为主业,多种经营生产。
六十年历史沿革,宣郎广机械化农场体制多次变化。祠山岗、青草湖先后单独建场;枫树岭移交地方;麻姑山(洪林桥)创办安徽劳动大学(安徽皖南农学院),后也单独建场。十字铺1969年9月由兵团管理,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六团,大批军人从部队来到农场担任领导,农场职工也批转为兵团战士,以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建设农场。1975年6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撤销安徽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安徽省农垦局,兵团四师十六团改为省农垦局下属的安徽省国营十字铺农场。1980年10月,经上级批准,改名为安徽省国营十字铺茶场,之后,十字铺茶场又与宣郎广茶叶公司合并,整合为现在的全国最大国有茶场——安徽省十字铺茶场。
六十年峥嵘岁月,六十年岁月如歌。十字铺茶场汇聚了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军垦战士、复员军人、城市知青、大中专毕业生和以场带队人员,在这块荒芜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他们中的很多同志为茶场建设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还有一些同志为了这块热土献出了宝贵生命。如今,他们的后辈大多扎根在这块土地上,薪火相传。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茶场经济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得到上级多次嘉奖,其中,1958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荣获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国务院奖状。
改革发展 探索前行
改革开放以来,十字铺茶场坚持改革主线,紧扣发展主题,求实创新、开拓进取,茶场经济在改革中不断发展,茶场实力在发展中不断壮大。
上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茶场对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推行家庭茶(农)场承包责任制,采取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打破了“国家给钱、职工种田,盈利上交,亏损拨补”的“大锅饭”经营模式,调动了职工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茶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职工收入大幅提高。大农场在做好主导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工商业。这期间,茶场兴办了一批中、小型工厂,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全国大、中型城市创办了300多个茶叶销售网点,茶场生产的名牌茶叶产品通过网点销售到全国各地,一时间十字铺茶场知名度得到很大提高。茶场利用工商业发展形成的效益,率先在十字镇建设了两座高层商业楼和工业楼,以此带动了十字镇商业一条街的形成,给十字镇增添了繁华。
1997年在家庭茶(农)场承包责任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家庭茶(农)场实行“两自理、四到户”,放开经营权。家庭茶场自主经营,进一步调动了家庭茶场职工积极性,生产力得到有效释放,茶园投入和管理不断加强,逐步形成了“多数人种少数园,少数人种多数园”的格局,家庭茶场收入大幅增加。广大职工自主开发荒山、荒地发展良种茶园,很多家庭茶场大户兴办了小型家庭茶叶加工厂,家庭茶场茶叶基本实现“自采、自制、自销”,茶场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产业升级 机制创新
十字铺茶场是一个以茶为主、多种经营、农林工商贸一体化发展的国有农垦企业。多年来,茶场以效益为中心,以利益为纽带,发挥资源优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管理,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加强农业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基础。为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茶场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夯实农业基础。一是通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低产农田改造项目,对全场低产农田全部进行了改造,改造后农田实现了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水稻平均亩产600公斤。二是对全场1万多亩建场初期栽植的衰老茶园进行更新改造,改造后茶园重新焕发生机。三是兴建高效农业示范区,示范区集中连片,设施配套,新建多座钢架大棚,租赁给职工发展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
因地制宜,发展园林苗木。近年来景观苗木市场前景看好,茶场依托资源大力发展景观苗木,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一是引进2家大型园林公司来场发展景观苗木,充分开发利用边远衰老茶园和荒山土地资源,在全场起示范带动作用。二是通过场独资、合作、合资等方式发展景观苗木1万亩。目前,茶场的园林苗木面积已占农业总规模的三分之一以上,苗木产业已成为茶场的新兴产业。
打造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十字铺茶场为全国最大集中连片国有茶场,也是省出口茶叶重要生产基地,茶园规模大、产量高,质量符合无公害茶叶标准。茶场于2005年建成一座大型标准化茶叶出口加工厂,成立了安徽省绿魁茶业有限公司,年生产出口各类眉茶5000吨,出口到中亚地区、西亚地区、非洲国家,绿魁茶业公司已成为本区域茶叶龙头企业,带动了茶场及周边茶产业的发展。
以现代农业为轴心,发展观光农业。茶叶是茶场主导产业,茶叶资源是茶场优势资源,根据茶场区域特点和资源配置,茶叶产业以建设高效大宗茶园为重点,走高产、优质、高效发展之路。为此,确立以现代农业为切入点,着力发展茶园观光农业,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观光园。在万亩集中连片茶园中兴建一条环形茶园观光带,修建4公里长水泥面道路,园区茶园进行改造,培育高标准茶树。观光道路两边茶园改植换种无性系良种茶树,建设高标准良种茶园,作为观光者自采、自制、自购之用。沿观光大道两旁栽植高档景观绿化苗木,苗木品种多,大小搭配合理,成为观光亮丽风景线。加强园区设施建设,优化园区环境,把园区打造成为观光者旅游、观光、休闲、品茗胜地。
民生工程 普惠民生
以人为本,统筹发展,茶场各项社会事业欣欣向荣,茶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强力推进保障房建设,着力改善职工居住条件。茶场建场早,职工大多居住于上世纪60年代兴建的瓦房,房屋破旧,居住条件十分简陋,且居住分散。为改善职工居住条件,茶场积极争取政策,大力兴建保障房。保障房建设点选定在十字镇镇区,集中连片,从2009年开始兴建第一期300套、总建筑面积15000平米保障房,至 2013年初,共完成1200套、总建筑面积90000平米保障房建设,共有1200户职工喜迁新居。保障房规划、设计、施工标准高,布局合理,基础配套设施完备,小区环境优美,职工非常满意。目前,第三、第四期600套保障房正在加紧施工,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茶场真正实现了职工“居住城镇生活,生产机械作业,下乡指导生产”的生活方式,职工幸福指数得到很大提高。
加强公益事业建设,提高职工生活质量。一是对自来水厂进行扩建改造。为保障全场职工居民生活用水的安全、卫生,茶场于2012年投资400余万元,对茶场自来水工程进行改造,增强了供水能力,提高了供水质量。二是实施道路硬化工程。从2009年开始,对场区道路进行建设,共建设长度15公里的水泥道路,改善了场区交通条件。三是改善职工医疗条件。为改善职工医疗条件,茶场投入100余万元,在原职工医院新建一座门诊大楼,更新、添置多台套医疗器械。完善职工医疗保障体系,每年发放职工门诊医疗费100余万元,职工二次报销医疗费130万余元,建立职工健康答案,免费为儿童接种各种疫苗,每年为职工免费体检一次。四是茶场实行了企社分离的体制改革,成立了十字铺茶场社区管理委员会,下设五个社区居委会,为广大职工居民服务,认真落实各项民生工程和惠民政策,社区服务细致到位,职工满意度不断上升。
垦地合作 融合发展
国家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十字铺茶场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的皖东南,是我省东向发展的最前沿、承接转移的第一站。为充分发挥茶场地域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后发优势,茶场以开放的理念,与郎溪县合作建设经济开发区。2005年与郎溪县十字镇政府共同投资成立郎溪县经济开发区十字工业园投资有限公司,建立了十字工业园,开始招商引资,引企入园。
通过招商,十字工业园区发展态势强劲,几年间50余家企业落户园区,园区基础设施不断配套,前景良好。2010年十字工业园被省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从而提升了合作级别,扩大了合作空间。同年11月,皖垦茶业集团、十字铺茶场与郎溪县人民政府签署了《垦地战略合作协议》。战略协议的签订,加速了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加强了十字铺茶场与郎溪县的垦地合作。2010年底,引进的大型集群式产业转移项目“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正式落户十字经济开发区。
开发区的建成,正在使茶场产业结构、场域经济、城镇化建设发生巨大改变。茶场抢抓机遇,加速发展,着力打造“两园一区”,建立一个观光农业产业园,创建一个规模化工业产业园,建设一个多功能商贸集中区,推进实现转型、跨越式发展。
辛勤耕耘六十载,丘岗着翠蕴芳华。立足新起点,迎接新挑战,求真务实的十字铺人将继续弘扬农垦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用改革创新的思维,与时俱进的行动,海纳百川的情怀,大力推进茶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安徽农垦茶业集团党工委书记、十字铺茶场场长)
责任编辑:贡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