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智慧垦区 更好发挥引领作用

时间:2015-02-11作者:任路生 来源:《中国农垦》2014年第10期

    国家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对黑龙江垦区在“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发挥引领作用充满期待。黑龙江垦区如何不辜负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期待,做出应有的贡献呢?通过调研分析,笔者认为,建设智慧垦区是黑龙江垦区发挥先行和引领作用的重要方面。

一、建设智慧垦区的内涵

    建设智慧垦区,就是通过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农场城镇化、农工知识化的深度融合,让人汇聚智慧,让物具有智能,通过汇聚智慧的人和具备智能的物协调互动,使垦区居民生活更有智慧、垦区经济发展更有智慧、垦区社会管理更有智慧、垦区生态文明更有智慧。建设智慧垦区既是黑龙江垦区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黑龙江垦区发挥好引领作用的作为点、着力点之所在。
    建设智慧垦区,与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解放发展生产力,改善优化生产关系,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造福龙江百姓的目标异曲同工。通过建设智慧垦区,提高垦区生产能力,将有利于垦区更好地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通过建设智慧垦区,提高垦区产品质量,将有利于垦区更好地为保障国人食品安全做出贡献;通过建设智慧垦区,提高垦区的现代化水平,将有利于成就垦区人民让生活更美好的北大荒中国梦。
    建设智慧垦区,进一步提高垦区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农场城镇化、农工知识化的水平,有利于垦区“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推进实施,有利于垦区放大优势,增强示范带动效果,保持全国现代农业排头兵的地位。
建设智慧垦区,还是垦区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可行、有为、高效的载体。

二、建设智慧垦区的可行性

    建设智慧垦区,不是异想天开,而是顺势而为。
    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建设智慧垦区提供了外部条件。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云存储等各种庞大、实用的现代信息载体,云计算、遥感、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全球定位等各种先进、适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运行模式和人们的生存方式。把握规律,乘势而上,才能抢占先机,赢得信息化条件下发展的主动权。因此,要强化责任感,增强建设智慧垦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代信息技术在垦区的广泛应用,为建设智慧垦区奠定了内部基础。目前,垦区农业生产中智能育秧系统、农机作业的卫星定位系统、交通运输中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农技服务中专家远程咨询服务系统、农产品营销中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城镇管理中的天眼监控系统、群众文化中的信息共享系统等一系列系统工程的有效运行,管理系统中电子公文系统、电子财务系统、电子人口数据系统等一系列数据系统的有效运用,表明智慧垦区已经开始萌动发展,已经具备喷薄而出之势。因此,要破除神秘感,增强建设智慧垦区的自信和自觉。

三、建设智慧垦区的措施

    建设智慧垦区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当前,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破除误区,形成共识。思想决定行动。当前,垦区上下尤其要振奋精神,破除建设智慧垦区“太虚幻没有抓手、太神秘无从下手、太高难无能为力、太长远赶趟不急”等误区,把握建设智慧垦区的机遇,充分认识建设智慧垦区的意义,客观分析建设智慧垦区的条件,清醒预见建设智慧垦区的愿景,增强建设智慧垦区的责任感、紧迫感,调动建设智慧垦区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是理清思路,顶层设计。思路决定出路。垦区决策机构要统筹谋划,研究清楚智慧垦区的内涵、外延、体系、特色等相关问题,理顺清楚建设智慧垦区与现有工作、计划、规划、战略等相关事宜的衔接,谋划清楚智慧垦区的思路、目标、重点、步骤等相关战略,安排清楚智慧垦区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等相关战术,设计清楚哪些借助国家、省或者相邻市县推进,哪些由社会力量或者企事业单位及职工群众完成,哪些由垦区自主建设;哪些由总局建,哪些由管局建,哪些由农场建等。
    三是凝聚合力,扎实推进。力度决定速度。总局、管局、农场要凝心聚力,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开发更多的人才资源、基础资源、投资资源、政策资源,充分激活垦区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垦区内外一切可以汇聚的力量,加快智慧垦区的建设步伐。从软硬件设施基本成熟、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智慧化后效果显著的事项突破开局,迅速形成积极建设智慧垦区的氛围。要扎实推进,克服急功近利心态,以“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胸怀,高质量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数据收集等基础性工作,夯实打造智慧垦区的坚实基础。要坚持标准,依据顶层设计,着眼未来,避免急于求成造成重复建设、重新建设,推动智慧垦区的健康推进。要敢于应用创新,通过辩证施治的应用创新,有效解决现代信息技术在垦区生产、生活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环节”问题,扫除打造智慧垦区的具体障碍。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绥化管理局政研室)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