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绿色动能”推动融合发展

时间:2019-05-13作者:张怀建 刘洪军 来源:《中国农垦》2018年第8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绥滨农场依托资源优势,激活“绿色动能”,打破粮食增产瓶颈,向绿色生态要效益;发展农业体验游,向休闲农业要效益;塑造宜居生态环境,向美丽乡村要效益,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兴场致富路。

2017年,农场粮豆总产33万吨,连续7年实现高产稳产;实现生产总值18.1亿元,职工本地银行储蓄总额7.91亿元。

绿色种植,让水稻“披绿”生金

转方式,如何转?调结构,如何调?绥滨农场从做好“减”“增”文章入手,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水稻,逐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由“量”到“质”的转变,让一斤大米最高卖到了20元钱。

绥滨农场有耕地55万亩,其中水田53万亩,是典型的水稻专业场。多年来,由于施用农药、化肥,一些耕地出现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的现象。场长李思军深刻地认识到,农场要快发展,农户再增收,单靠水稻增产的空间越来越小,必须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在水稻生产中大做“减”字文章,在“量”不减的前提下,通过减肥、减药、减水,提高水稻的“质”,以质取胜,以质提效。

针对种植户乱施肥、施肥多的问题,农场打出了一套减肥“组合拳”,大力提倡测土配方施肥,使全场化肥使用量减少了5—10%。在减少化肥的同时,农场还大写“增”字文章。近年来,农场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了两家万头猪场,加上新建设的白羽鸡场和集中奶牛基地,生物肥原料充足。农场立足这一优势,2013年投入近500万元建设了有机肥厂,不仅解决了养殖场的污染问题,还生产出了水稻专用育秧有机肥。

农场副场长房玉军算了这样一笔账:100公斤的水稻育秧有机肥相当于5.6公斤尿素的氮含量、9.8公斤磷酸二胺的磷含量、3.7公斤氯化钾的钾含量,其有机质含量是普通水稻田有机质含量的20倍,全场8700多栋大棚每栋使用100公斤水稻专用有机肥作为嫁肥,可降低化肥使用量5%以上。

通过增施生物有机肥、生物钾肥以及秸秆还田,近年来,耕地有机质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水稻产量非但没有减少,还不断增加。去年,农场水稻每公顷产量达到9.4吨。

另一方面,农场还大力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增施生物药剂,仅2017年,减少农药投入18吨,降幅10%以上,应用生物药,降低土壤残留8%以上。

农场红山管理区种植户付庆兰种植绿色生态水稻,加上“龙门福地”大米品牌销售,20公顷水稻直接增收30多万元;种植户宋树生的“冷美仁”、刘福利的“龙佳香”、刘铮宇的“龙门富硒米”、王梁“鸭稻米”……越来越多的种植户通过鸭稻、蟹稻、鱼稻等绿色生态种植,不仅种出了放心米,更卖出了高价。2017年,农场在哈尔滨新一百购物广场设立了“龙门福地”大米专卖柜,通过现磨现卖的形式宣传“龙门福地”优质大米,让农场的绿色品牌大米热销省城。

品牌牵动,让企业“抱团”闯市场

绿色优质的原粮生产基地,为绥滨农场培育自己的龙头企业奠定了基础。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同时,农场更加注重延伸产业链,抓好“粮头食尾”建设,扶壮了一批工业企业,形成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良性发展格局。

企业规模小,产品竞争力弱,没有品牌知名度,是绥滨农场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农场提出“龙门福地”品牌振兴战略,即农场培育品牌,授权企业使用,抱团打市场。

2014年,农场注册了“龙门福地”品牌。经过几年的发展,“龙门福地”品牌企业不断壮大,产品覆盖7类56项,包括粮食、白酒、物流、机械制造等项目,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之势。以“龙门福地”统一命名的垦丰种业分公司、洗车行、生鲜传奇超市、家政服务、婚庆公司、二手车市场、网箱养鱼基地、粮食仓储中心等24个项目已经投入市场化运作,直接拉动了农场白酒、大米、木耳等绿色产品的销售飙升。

大成酒厂在农场扶持下更名龙门福地酒业后,积极外引中国评酒大师侯晓波等人,借助农场发展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建立龙门福地白酒文化体验馆,积极融入景区九大旅游景点之中。通过发展白酒文化体验游,直接促进了白酒销售和企业知名度的提升,企业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2017年,酒业生产的“经典龙香”白酒荣获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赛银奖。

农场还扶持三江机械厂、民丰机械厂,研发新型水田多功能整地机、轴流滚筒等先进农业机械,延伸农业机械制造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上千万元。扶持龙门福地网箱养鱼基地、三鑫水产养殖公司、火凤凰家禽养殖合作社等特色养殖公司,壮大养殖规模,建立产品生产线,进行品牌销售。龙门福地品牌烤鹅、蜂蜜、鹿产品、泥鳅、野猪、林下鸡等11个养殖产品已经上市,三鑫水产养殖的泥鳅经过速冻包装后远销韩国,年增加效益200万元;火凤凰养殖合作社在哈尔滨开设龙门福地绿色家禽专卖店,销售龙门福地品牌烤鹅、林下鸡、鸡蛋等,增加经济效益30万元。

农旅结合,职工“吃上”旅游饭

进入炎炎夏日,绥滨农场现代休闲旅游景区的游客越来越多。游客不再满足于有游园赏游,还会到生态果园采摘,到农家乐就餐,顺便买点土鸡土鸭。游客乐在其中,农场职工也从中受益。

近年来,绥滨农场充分发挥现代化农业的资源优势,探索农业休闲旅游致富新模式,通过景区带动、乡村旅游拉动、周边旅游协作等形式,在绿水青山中找到了旅游富场的金钥匙,更不断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让职工吃上“旅游饭”。

走进绥滨,这里有“山、湖、园、岛、江、带、龙、渠、馆”九大景观,尤为出名的是有着“龙江第一渠”之称的绥滨灌渠渠首、界江“桃花源”之赞的黑通岛、“小三亚”之誉的“龙之府”植物园。其中“龙之府”植物园里有百草园、百果园、百蔬园等,是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在植物园内,游客们可以观赏奇花异草,还可学习土壤化验、无土栽培、水稻智能节水灌溉等农业科普知识,这里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

龙门福地提水节、二月二开耕节、消夏旅游文化节……这些已成为绥滨农场旅游文化的品牌。

在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路上,绥滨农场借力自然生态、现代化农业优势,打破区域旅游资源趋近、旅游项目趋同“瓶颈”,彰显“自然即景点、农场即景区、庄稼即景色、文化即景观”的生态旅游卖点,遵循“龙门福地文化+现代农业”的旅游发展战略,发展文旅结合产业,年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为职工群众增加经济收入3000多万元。

每年农历二月二,农场都会举办“开耕节”,让民俗与商业有机兼容。仅今年“开耕节”就吸引场内外游客超过2.6万人,活动当天,管理局还举办了“宝泉岭管理局优质农特产品展销会”、“宝泉岭管理局奇石文玩展销会”,吸引二九〇、新华等13个农场、周边县镇商家200多家,展销各类名优商品超过千种,当日个体商户零售收入超10万元。从2013年开始,农场还借助引黑灌区开闸提水的特殊时点,利用渠首景区特有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举办提水节。   

通过发展旅游,农场餐饮娱乐、交通运输、商品贸易等产业竞相发展。绥滨农场注重旅游与支柱产业、城镇建设特色项目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哺,助推了农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酒香不怕巷子深”,对于农场龙门福地酒业总经理陆书芬来说最有体会。借力农场旅游,她建成了酒庄体验馆,让游客在体验白酒酿造的过程中,既享受到了乐趣,又买到了白酒。今年的提水节、开耕节当天,白酒销售收入都在50万元左右。

打“农”字绿色招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让农场在发展旅游经济中推进特色种养、瓜果采摘等农业项目全面开花,开发出大米、花卉、山货等产品,带动了餐饮娱乐、交通运输、商品贸易等行业发展,提高了就业率。     

2017年,农场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目前,绥滨农场现代农业观光旅游景区已纳入鹤岗市黄金旅游线路。“绿色动能”将为农场带来更多的变化,更大的惊喜。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绥滨农场)

责任编辑:张韧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