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业创新 探索生态渔业发展之路

时间:2016-10-13作者:刘 丹 胡家彬 来源:《中国农垦》2016年第4期

    2010年以来,重庆农垦生态渔业发展迅猛,目前拥有专利技术4项,制定完成三峡生态鱼养殖地方标准4个,参与国家“重大星火计划项目”研究,获得“三峡有机鱼”国家认证,成为国家三峡生态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形成了可复制的长江三峡生态鱼养殖模式,为保障市场供给、带动渔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进一步推进产业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带动重庆地区生态渔业发展,重庆农垦提出以创新为抓手,实施标准化战略,建立统一、专业、安全的生态渔业行业标准,整合重庆乃至周边省市生态渔业资源,引领市场发展。

科研技术创新  支撑生态渔业发展

    针对重庆生态渔业发展基础薄弱,繁育和养殖技术水平偏低,标准化养殖技术体系不完善,生态鱼品类单一、种质退化等问题,重庆农垦通过创新平台建设和养殖技术体系推进生态渔业科研。
    重庆农垦以市级水产研究所为基础,规划建设重庆市水产养殖科创中心,开展生态鱼育种,水产生物技术实验,渔业生态与环保研究等科研工作,形成涵盖生态渔业种质保护、新品研发、科研调查、质量追溯等方面的生态渔业科创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整合重庆水产科研资源,壮大生态渔业科研技术实力。
    同时,在对水面、水质、水体等生态渔业基础条件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参与实施国家星火重大项目《三峡地区(重庆)特色水产业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从养殖规范、技术规范等方面探索研究生态渔业技术集成体系,形成产业节能减排、疫病防治、苗种繁育和商品鱼养殖等标准化技术规范。
    此外,重庆农垦还将围绕生态渔业种质保护,实施名优新品种鱼类保护及规模化繁育工程,筛选并引进长江名优新品鱼类亲本进行保种养殖、驯养和培育。

示范模式创新  打造标准化养殖体系

    重庆生态渔业发展起步较晚,加上生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等多方面影响,生产效率、产业规模、产品质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产品受到普通水产品冲击严重,市场开拓受阻。重庆农垦借鉴多年经营三峡生态渔业所积累的经验,探索实施标准化生产模式建设,带动重庆生态渔业养殖规模、技术水平提档升级。
    重庆农垦首先在现有6万亩水域牧场的基础上,投资新建云阳高阳湖水域牧场示范工程和合川草街电站库区支流水域牧场示范工程,新增整合江河水面约9万亩,并合作建设20万亩湖库水域牧场,扩大产业规模和影响力,推广完善长江三峡生态鱼养殖模式,形成生态渔业示范带动平台。
    其次,通过对生态鱼养殖技术、基地建设、生产流程、安全规范等内容和工作方法具体化、定量化,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体系,规范生态鱼养殖过程。采用“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的方式,由企业进行示范养殖,合作社和养殖大户根据养殖规范进行渔业生产,企业则对合作社、养殖大户生产的不同品类生态鱼产品进行分类管理、统购统销,形成生态渔业集聚效应,推动全市三峡库区和湖库生态鱼产业发展。

市场开拓创新  建立标准化品牌和营销体系

    为解决生态渔市场长期存在的品牌杂乱、产品质量无保证、缺乏监管以及配送渠道不畅等问题,重庆农垦围绕“标准化”核心理念实施品牌和市场建设。
    通过开展市场调研,详细了解市民需求,重庆农垦精准定位生态鱼品牌,创新设计打造以“三峡鱼”为总品牌,“江河鱼”“湖库鱼”等为子品牌,包含各个品级、种类水产品的生态鱼品牌体系。按照不同品牌、品类设计统一的品牌标准,对生态鱼产品进行分类和品牌化包装,以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彻底转变消费者对生态渔产品低质、低价、无品牌的印象。
    在市场建设方面,则引入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搭建优质水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对重庆本地养殖、捕捞和外地引入的生态鱼产品进行筛选,实施市场准入,对符合标准的优质产品进行统购统销。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开展物流共配,实现重庆生态鱼市场供给规范化,确实解决生态鱼食品安全问题和销售“最后一公里”问题。
    下一步,重庆农垦将按照中央农垦改革文件要求,围绕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和优质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这一目标,进一步实施产业创新和整合调优,着力把生态渔业建设成为长江三峡生态渔业第一平台,成为全国高端生态鱼产品的主要供应基地。根据规划,重庆农垦生态渔业“十三五”期间,将示范并带动发展库区及湖库水域牧场共100万亩,形成成熟的生态鱼标准化体系和品牌体系,构建生态鱼现代物流配送和营销体系,示范及带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55.73亿元。

(作者单位:重庆市农业投资集团)
责任编辑:成德波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