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研究

时间:2014-09-04作者:尤 飞 钟 鑫 来源:《中国农垦》2014年第1期

    农垦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农垦从创建伊始,就被赋予保障国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和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示范的历史使命。60多年来,几代农垦人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在现代农业建设征程上进行了艰苦探索和不懈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保障国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明确提出农垦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本文立足中央要求,着力厘清农垦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条件,提出今后发展路径。

一、农业现代化的新思考

    农业现代化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很多学者试图对此概念进行准确地描述并给出一个标准答案。社会广泛引用的概念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给定一个标准的概念,实施新的评价标准,会对政府引导区域农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因而必须全面、科学地评价和判断。经过长期关注和研究,笔者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人类利用各类资源和要素、不断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并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过程,是区域综合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首先,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农业以外的现代文明要素不断进入农业的过程,特别是工业原料及装备、生物、化学、物理及信息技术的深度介入,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由于区域农业资源禀赋差异显著,地域分异明显,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不能以“其他现代文明要素进入的规模”来衡量。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地讲究机械化、规模化等,作为衡量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准显然行不通,而用现代文明要素进入的深度来作为衡量标准是可行的。也就是说,虽然区域特色不同,但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创造出高产值的产品,可以作为衡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准。现代文明要素进入农业,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社会组织过程。区域管理组织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也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其次,农业现代化是资本高度进入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的生产,本质上讲是经济行为。经济行为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荷兰、以色列等国农业资源禀赋不是很好,但鼓励资本大规模进入农业,从而创造出现代农业发展奇迹。亚洲国家强调小农经济的社会意义,设立法规阻挡资本大规模进入,从而使其农业现代化步伐放缓。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日本。以农协制度为特色的日本农业组织模式,限制产业资本的进入,并采取贸易保护手段,造成了大量兼业农民的存在,阻碍了现代文明要素深度进入农业的进程,降低了其生产效率,导致日本农业竞争力与其他产业相比非常低。在我国,农业资本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空间转移,来自浙江、山东、江苏等地的农业企业,大规模在新疆、甘肃、云南投资建设工厂与生产基地,生产特色经济作物,直接带动了当地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三,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过程。工业化产品和装备大规模进入农业,已经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未来相当长时期不可逆转。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全国工业集聚区的农田污染,以及传统农业生产大区的农业面源污染等,对农业现代化概念中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重建提出新的要求。与上述两点不同的是,农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过程,不能用市场手段解决。因此,农业现代化的概念中,必须出现“政府介入环境管理”的影子,通过对农业经济行为的管理,将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和承载力降低内化为生产成本,纳入管理范畴,推动农业生态保护和恢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的区域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以外的人类文明要素与区域自然要素的深度耦合过程,是资本引领的各类要素在区域上的不断集聚过程,是农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过程。农垦由于组织化程度高,农区面积相对连片,在要素融合、生态协调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部分垦区由于管理体制原因,要素融入也存在较大障碍。从资本进入来看,农垦吸纳区域外部资金能力不及地方政府,农垦农业现代化进程优势劣势并存,总体优势大于劣势。

二、农垦农业现代化评价

    为了客观评价农业现代化过程,笔者选择了投入、物质装备、资源利用效率、劳动生产效率、产品保障度、集约化水平、生态环境等七个大类指标,建立了27个指标体系,对全国分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对农垦农业现代化进行了评价。
    通过对2007—2011年5年各省数据分析对比,若把农垦单独作为一个省级单位来看,农垦农业现代化水平排名第1。单一指标居于前10位的指标有: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耕地保有率、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粮食(谷物)单产、农林牧渔业报酬指数、农业从业人员纯收入(对应于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粮食产量、人均猪牛羊肉产量、人均油料产量、农膜污染减排指数。单项指标冠军的是:耕地保有率、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人均猪牛羊肉产量、人均油料产量、农膜污染减排指数六项。单项指标处于后10位的有:单位农用地面积农林水一般预算支出、单位农用地农业技术人员数、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节水灌溉指数、农地产值指数、化肥使用经济效率、农用柴油使用经济效率等指标,其他指标均居于中间。
    从七大指标综合评价来看,农垦农业物质装备指数、农业资源保障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农产品保障指数走在全国前列。但农业投入指数、集约化经营指数、农业生态环境指数并不具有绝对优势。具体指标来看,农垦单位农业用地面积拥有的财政支持少于农村地区;节水灌溉装备覆盖率低于农村地区(农垦中水稻面积比重大,旱作节水面积小);由于农垦畜牧、农副加工业短板,导致单位农用地产值低于农村地区;由于农垦农业机械装备专业化水平高,农村农业机械中,多用途拖拉机、一家一户分散重复机械设备多,导致单位农用地面积农村农机总动力高于农垦;农垦的化肥、农药使用经济效率低于农村的主要原因,是计算公式中单位农业总产值包含了种养两业,因此,消耗同样的化肥和燃料,农垦创造出的产值低于农村。

三、农垦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根据农垦特点,结合国家要求,确定未来农垦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方向: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机械的普及率和使用效率,率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加大科技研发推广力度,不断扩大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提高科技贡献率,率先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加强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创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率先实现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大力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率先实现农业信息化;加强职业生产者队伍建设,加强培训,试点实行职业农工准入制度,提高劳动者素质,率先实现农业人才现代化;加大农业资源环境建设与保护力度,提高农业环境的质量,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率先实现农业资源利用现代化。
    (一)不同类型区的不同道路
    农垦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抓好示范区建设,用示范区来“蹚路”。当前,农垦100个示范区起点高、基础好、条件优,大部分农业现代化指标领先全国,部分指标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水平。因此,示范区作为“窗口”,要坚持增产提质增效并重、良种良法良机配套、农机农艺信息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全面提高优质主导产业产能,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农垦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努力提高集团化垦区竞争力。截至2010年,17个集团化垦区粮食总产占农垦的75%以上,棉花80%以上,剑麻纤维90%以上,干胶50%以上,牛奶70%以上,肉类50%以上,水果60%以上,总产值占农垦总产值65%以上,利润占87%,成为农垦现代农业的先进代表。集团化垦区未来发展重点是以“四化同步”为方向,以发挥农垦示范带动作用、提供优质农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为重点,按照“生产经营市场化、企业组织集团化、利益分配合理化”的思路,深入“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改革,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种、养、加、销全产业链企业集团。
    农垦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切实提高非集团化垦区区域经济实力。非集团化垦区重点要抓农场建设。农场属地管理,因此“场地融合”、构建区域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任务十分急迫。农场要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各级主管部门应大力协助,营造良好氛围,加大支持力度和改革力度,改善非集团化垦区农场生产、生活环境,集中精力培育主导产业在区域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提升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水平
    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实现农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不断提高科技对农垦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重点加强新品种、新农机、新技术、新方法以及丰产栽培、节本增效、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先行先试,加快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集成推广良种良法、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精准农业、健康养殖、统防统治、精深加工、储运保鲜、循环农业等重大实用技术成果,大规模、高水平开展以推广集成技术应用为重点的农业高产创建工程。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人才强垦”战略,加强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才、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等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发展农工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化经营管理者队伍和高素质职业农工,为农垦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四)强化示范带动作用
    切实加强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引导和支持垦区和农场利用先进的农机装备和农业技术等优势,为周边农民提供农田水利建设、农机作业、疫病防控、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农垦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职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推进场乡(县)共建,多形式、多途径扩大示范带动效应。
    (五)不断完善经营体制机制
    坚持以农业承包经营为基本体制,不断完善国有农场农业生产统分结合的经营机制。在保障职工和职工家庭农场承包经营权益的基础上,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经营能手集中;与时俱进,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探索以农场为主导、以农业职工为主体,体现现代农业经营特点的股份合作制承包经营公司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与组织形式;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和“四化”建设同步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保障农场职工发展权的前提下,探索土地承包权利与生产经营权利的适度分离,发展产业农工,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向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集约化发展机制演进。
    (六)加强农业资源保护
    认真贯彻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完善耕地保护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大力推广农机深松整地,提升土壤有机质,努力培肥地力,切实提高耕地质量。推进节水农业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国家中低产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加强节水农业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旱田节水微灌、膜下滴灌和水稻湿润灌溉等先进适用节水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作场。强化农作物生态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坚持农作物秸秆还田,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推进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探索建立发展循环农业的长效机制。

    注:本文受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国有农业运行绩效评价及改革方向研究”(2010GXS5B134)和农业部农垦局重点研究课题“农垦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模式与途径研究(2013)”支持。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