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与农村集体经济、农户家庭经济、农民合作经济等共同构成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农垦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农垦农业生产力比较先进,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农垦经济,对于带动农业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对河南省而言,国有农场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先行区、新型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农业“走出去”的排头兵方面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快建设农垦新型现代农场,进一步发挥国有农场的示范引领作用,迫切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一、建设新型现代农场示范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
(一)深化农垦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的需要
“依靠创新驱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切实发挥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骨干引领作用,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示范带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成为全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先行区、新型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农业‘走出去’的排头兵。”这是中央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农垦改革发展的明确要求。当前正值全省全面深化农垦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新型现代农场符合中央和省对农垦改革发展的要求,顺应农垦全面深化改革的趋势,有助于加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农垦的落实,创新经营、管理、服务模式,完善体制机制,盘活要素、整合资源,从而激发农垦发展活力,增强农垦发展内生动力。
(二)促进人口集聚、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提升农场综合实力的需要
国有农场具有区域性、社会性、经济性的显著特点,经过长期的建设发展,很多农场成为当地吸纳人口、聚集产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建设新型现代农场有助于提升农场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水平,进一步增强农场对周边居民和外来就业创业者的吸引力,实现区域人口集聚;有助于搭建政府、农垦、社会资本力量整合的新平台,集聚要素,发挥规模效应,成为农垦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有助于依托区域经济、自然资源等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做强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兴垦、产业富民;有助于提升农场城镇功能和承载能力,实施人口聚集、产城结合、服务农场、带动周边的协同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产业发展、职工富裕、设施完善、场风文明、环境优美的新型现代农场,通过探索产业“特而强”、机制“新而活”、功能“聚而合”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农垦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农垦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载体作用,示范引领周边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三)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率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持续增值增效的需要
相比于农村,农垦在全产业链的布局上具有一定基础和先进性。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率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四化同步发展。以农业为依托,加强产地初精深加工体系、仓储物流流通体系、品牌电商销售体系建设,并逐步向农产品加工业、经贸流通业和农业服务业等产业延伸拓展。打造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休闲服务一体化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同时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抓手,通过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区域资源、技术和市场需求的整合及优化重组,促进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促进和带动,示范引领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
(四)示范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作用的需要
经过多年探索积累,农垦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实现产业化辐射带动。通过龙头企业凝聚生产要素,采取“产业公司+基地+农户”、“农场+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带动周边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以及采取垦地合作的方式实现服务带动。建设新型现代农场,有助于推进农垦主导产业横向整合和纵向延伸,形成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在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走出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发挥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助于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垦地合作,坚持基础设施的共建和共享,深化农垦国有农场和地方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当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有助于扩大代耕、代种、代收、代销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规模,以社会化服务为载体,把农垦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移植到地方,提高地方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在产业振兴方面示范引领乡村振兴。
二、建设新型现代农场示范引领乡村振兴具有可行性
(一)国有农场具有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优势
河南农垦是建国初期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在黄泛区复兴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今共有96个国有农场,分布在全省16个市74个县境内。垦区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农垦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优势。用占全省不到0.3%的土地、不足0.4%的耕地,实现了年向全省小麦生产提供原良种2亿公斤,年产优良原种猪2.3万头供应我省农村,将农业生产技术、农机等服务辐射到周边农村农民,示范带动了当地的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在建设“一带一路”和农业“走出去”方面,黄泛区农场主动地挑起了这个重任,积极开展与乌克兰、塔吉克斯坦的农业合作。目前,河南农垦作为全省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具有总量不大作用大、块头不大贡献大的特点,其作用不可替代。2015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5〕33号),全面指导农垦改革发展,深刻认识新时期农垦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明确新时期农垦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河南农垦要发挥“先行区”“示范区”“排头兵”的作用,更需要始终坚持农垦的国有属性,发挥农垦的特有优势,使其成为全省农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国有农场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已经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60多年来,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南农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产业上看:有4个农场跻身“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作物良种和生猪生产成为河南农垦的两大支柱产业。建成了12万亩核心展示区,辐射近60万亩,繁育基地40万亩,年生产原良种近2亿公斤,满足了全省小麦生产1/3以上的用种量;生猪生产实现了年出栏59万头,年供应优良种猪8万头,占全省种猪生产的1/10,拥有3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占全省的1/2,年生产优质原种猪2.3万头,占全省的1/2。
从种、养技术上看:种植业普遍应用了节水灌溉设施、大型拖拉机和大型收割机,实现了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物资装备、农业技术、产业体系、现代经营形式等方面整体高于农村农民。河南农垦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单产水平一直位居全国农垦前列;养猪业基本实现了猪舍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和猪深部输精、B超妊娠诊断、疾病综合防控、动物营养配合、无特定病原种猪精液等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河南省谊发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每头母猪年育成出栏成猪数达23.1头,是全国唯一一家中德政府畜牧业技术合作示范企业。
从品牌上看:河南省黄泛区地神种业公司拥有“地神”著名商标,是全国种业五十强之一;河南省许昌市农场“兆丰”、河南省博爱农场“博农”等是全省知名种业品牌。河南省黄泛区鑫欣牧业公司的“泛区”牌种猪、河南省正阳种猪场的“诸美”、河南省谊发牧业有限公司的“谊发”和“精旺”是河南省著名商标。
从经营管理模式上看:基本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从建设“一带一路”上看:河南省黄泛区实业集团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利时机,投资4000多万美元在乌克兰、塔吉克斯坦创办了3家境外农业企业,按照产业化链的需要建设了种子基地800公倾、小麦和棉花种子加工生产线、仓储等,生产经营规模25万亩,致力打造小麦、棉花、畜牧、果蔬生产加工境外产业合作区。
三、建设新型现代农场示范引领乡村振兴的保障措施
(一)深化农垦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垦作为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要不断推进农场企业化、经营规模化,以发展共赢为原则,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管理有序、组织协调一致、资源优化配置、产品标准统一的现代企业运营模式,尽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积极开展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推进国有农场生产经营企业化和社会管理属地化;加快完成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任务,推进农垦土地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创新农垦土地资产配置方式;创新农业经营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垦地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优质农作物良种、生猪等高效种养业和优势特色农业发展,优化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实现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明显提升;要以种养业为依托,逐步向农产品加工业、经贸流通业和农业服务业等产业拓展,鼓励农垦企业加快粮食晾晒、烘干、仓储设施和现代物流中心建设,逐步发展冷链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流通业态;继续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集群培育,支持和推动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产品和品牌升级、企业管理和营销升级等做大做强,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推进农村农民以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建设覆盖农业全过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互惠互利;推进农垦企业品牌建设,将农业品牌建设贯穿农业供给体系全过程,完善品牌发展机制,抓好标准完善和合同管理,着力打造一批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继续推进黄泛区实业集团“走出去”工作,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创新能力
实现产业兴旺根本出路在科技,要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以实现“五个明显提升”(优质中高端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升、产业绿色发展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种养结合和产业融合程度明显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明显提升、产业链条标准化程度明显提升)为目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培育壮大人才队伍,强化农业科技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良种化、机械化、信息化等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面走在前列。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提高垦区农机装备水平,加大农业机械化作业能力。继续开展农作物绿色高效技术模式示范和畜牧高产攻关活动,重点推广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加强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绿色、高效、可持续现代农业发展。
(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以现有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场为支撑,发挥农垦现代农业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垦区主导产业横向联合和纵向延伸,形成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的发展格局。主动为周边农区和广大农户提供大型农机作业、农业投入品供应、农产品加工和购销等社会化服务,把垦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推广到农村,提高农村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
(作者系河南省农业厅农场管理局局长)
责任编辑: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