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兵团屯垦历史 弘扬军垦红色文化

时间:2012-12-10作者:张晓丽 来源:《中国农垦》2012年第8期

  2011年5月由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负责编辑、兵团出版社出版的《一位老军垦的足迹——陆振欧文集》(以下简称《足迹》)一书,自发行以来好评如潮。回顾《足迹》出版发行,正如书名所言,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一路走来,得到读者的一致认可,引起大家对军垦战士艰苦创业的感慨,对精神世界和人生价值的沉思,社会反响强烈。
  作者陆振欧,1950年21岁时从中南军政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驻新疆石河子的第一野战军22兵团26师从事宣教工作,从一名部队新闻通讯干事,成长为师市党委常委、农八师副政委。陆老既是石河子军垦事业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也是这片土地从荒芜到繁华的见证者。陆老一生都致力于宣传兵团精神、军垦文化,也是兵团军垦博物馆事业的创建者之一。六十多年来,陆老收集整理了很多有价值的文史资料,虽年过八旬,仍在努力记录、留存、再现军垦历史而笔耕不缀。
  2010年,已是耄耋之年的陆老表达了一个夙愿,想把自己整理和撰写的具有史料价值的回忆文章和文史资料汇编成书,作为一名老党员对建党九十周年的献礼,也是对自己亲历的那段火热历史的总结,给后代留下关于这座戈壁新城的诞生和发展历程,让世人了解军垦战士改天换地、艰苦创业的伟大壮举。看到陆老一笔一划誊写的部分手稿,农八师石河子市领导深受感动并表示大力支持,责成兵团军垦博物馆研究部负责编辑出版工作。原兵团党委常委、师市党委书记宋志国欣然提笔作序,师市党委常委、八师副政委王希科为此书题写书名。
  《足迹》共计 25万字,80余幅照片,分为三辑:

   往事回眸、众人话陆老、诗词习作。军垦博物馆研究部的工作人员与陆老一起整理文稿图片,并全权负责此书的策划、编 辑、审校、排版等主要工作。这是兵团军垦博物馆第一次为一名老军垦出版发行图书。
《足迹》是一本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军垦史料。陆老身在石河子农八师的领导岗位多年,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石河子时,他都在陪同行列,能够详细、真实地描述领导人视察石河子的行程、随行人员、当时谈话的场景、对兵团屯垦事业做的重要指示,其中还记录了很多细节,通过这些细节凸显出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品德。如《周总理让座》让我们看到总理尊重下级、关爱群众的平易近人的作风,令人感动。《洒在垦区的爱》讲述了农垦事业的奠基人王震将军“踏勘荒原”、“露宿屋顶”、“开拖拉机”、“一块红砖”等传奇故事。文中提到王震将军脱掉鞋子“盘腿”坐在椅子上这一生活细节;还有将军到石总场种畜场检查工作,看到湖南籍女会计的手,轻轻地拍了一下说:“你没劳动嘛!今后要多参加劳动,劳动可以改造世界,可以改造人嘛!”这些细节反映了将军朴素的劳动人民本色。
  《足迹》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朴实无华的语言,记载了从领导到战士艰苦创业、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书中不仅记载了王震、陶峙岳、张仲瀚等兵团领导深入基层一线,亲自参加生产劳动,还记录了老红军阳焕生、鱼正东,老八路刘丙正、肖风瑞、段焕章和罗汝正、刘守仁、任友志、虞镭农、卢文鼎、周文武等大批军垦战士发扬南泥湾精神,克服一切困难,披荆斩棘、对党忠诚、对革命事业执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无论是陶峙岳司令出点子、张仲瀚和平建国时期参加劳动锻炼、鱼正东政委增产节约计划、罗汝正师长抬粪,还是在实践中寻求知识的青年技术员刘守仁、勤奋工作的任友志、干一行爱一行的虞镭农、愿到最穷团场去的卢文鼎……这一个个故事读来都令人充满敬意和感动,为那个年代军垦战士们“只要能吃能走就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而肃然起敬,当忘我的革命精神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无私奉献成为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领导与群众一起无差别的劳动,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正是这种信念,激励了军垦战士的创造热情,在亘古荒原开天辟地,建设了一座军垦新城。
   《足迹》作者用生动、真切、精辟、幽默风趣的语言把自己屯垦戍边的亲身经历写给读者,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艰苦岁月的年轻人,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军垦史的再现,也是一部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史诗。陆老用最淳朴、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把苦并着快乐的生产建设写得引人入胜。如《在进疆初期的日子里》、《艰苦生活》的流动理发员、吊桶澡堂、抬把送孕妇,《智斗野猪》、《坍塌的火炕》《三闯老风口》等军垦故事,既风趣幽默又让人感慨万千,那么艰辛的开荒生活,在陆老笔下却是那么生动、活泼、令人回味。
  《足迹》 填补了兵团军垦史料的一些空白,或至少弥补其不足。陆老与诗人艾青及夫人高瑛是关系很好的朋友,至今还与高瑛书信往来。书中细致记录了艾青与夫人高瑛在边陲小城石河子生活的十六个春秋。在艾青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除了北京,石河子就是他生活时间最长、印象最深、感情最浓的第二故乡。正如诗人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王震将军亲切地称之为“我们的诗人”。艾青把军垦农场作为生活和写作的基地,深入团场连队、深入群众,从兵团领导到普通战士,他结识了很多知心朋友,积累了几十万字的资料,记下了广大军垦战士可歌可泣的生动故事。创作了著名的《年轻的城》等一批诗歌,第一次用小说写下了30万字《绿洲笔记》,刻画了130多个鲜明的人物,展现了兵团人白手起家、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这是诗人献给祖国西北边疆壮丽史诗,是对荒漠开拓者的热情歌颂。陆老书中的三篇文章弥补了已出版的《艾青传》中对这十六年的轻描淡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足迹》出版后,陆老分别给兵团、农八师石河子的老领导、石河子文学艺术界作家诗人、媒体、史志办、党史办、图书馆、档案馆、石河子大学图书馆、艾青的夫人高瑛、诗人杨牧等赠送本书;他还把书赠送给中南军大老同学和老战友、老朋友。在众人的一致好评中,此书发行到20多个省市,很多朋友慕名专程找到陆老要求赠书。在发行一周年之际,此书喜获国防大学校史馆颁发的收藏证书,真是一件令陆老和军垦博物馆工作人员振奋的消息。
  许多读者有的致电陆老,有的写信,有的在报道上发表感想。兵团日报社驻石河子记者站站长王成光读完此书后,激情澎湃,在《兵团日报》发表《从<一位老军垦的足迹>看兵团屯垦新闻文化影响力》,在《石河子文艺》发表题为《仰望父辈们的神像》,从多角度谈了自己读《足迹》所感所想。他为书中忘我的革命精神感动,为那个年代人们虽然物质缺乏但精神食粮是那么富有而向往,为书中的正气、正道和正义而高歌,为那个年代激情的创业而兴奋。
  广西军大校友陈宇英、张之宸、陈笃、戴和浯分别来信。陈宇英写道“读完您的书,知道了军垦战士用铁锨开荒,用爬犁子拉运砖块,修公路,修水库,住地窝子,吃麦粒,喝雪水,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建起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军垦战士功不可没。您是军大人的骄傲。”张之宸写道“这本书是您在新疆屯垦戍边六十余年亲身经历和收集的历史资料,也是血汗的结晶。体现了军垦战士创业的艰辛和智慧。军垦事业来之不易啊,值得后人敬仰。您发扬了军大人的光荣传统,希望军垦事业代代相传,成就更加辉煌。”陈笃写道“您把我带回到几十年前新疆军垦生活的年代,我默默地沉思着、想象着,很多人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一一浮现在眼前,他们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勤勉奋进的精神、品德,永远值得我敬仰、学习和激励。”
  高中同学、广西民族学院教授黄素芬赋诗《军魂颂》:“军歌嘹亮垦芳洲,八十军翁战不休;继晷传薪情未了,天山翠竹写春秋。”并请广西原政协副主席、书法家钟家佐先生书写后,赠送给陆老。
  原师市史志办主任黄登来写道:“《足迹》就是足迹,不求闪光,只求实在,扎扎实实的脚印,经得起风雨的浸蚀。足迹对于年  轻人来说,就是一本很好的军垦教科书。沿着《足迹》走一趟,便知屯垦是什么样。”
  “九·二五起义”的老兵林锋、孙发正读毕,提笔写信给陆老。林锋写道“读到老政委张仲瀚的七绝诗:‘雄兵十万进天山,且守边疆且屯田,塞外江南一样好,何如争入玉门关。’就想起屯垦戍边岁月,往事依稀,历历在目,开荒造田,劳动热情高涨,克服一切困难建造新城,一草一木都有着我们老军垦的血汗啊。这本书就是我们艰苦创业、扎根边疆的赤子丹心啊。”孙发正写道:“你的书写的很真实,很生动,特别是王震、陶峙岳二位将军为新城建设废寝忘食,克服一切困难调查研究,与军垦战士一起参加生产建设。这本书给咱们的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上海知青闻静波2011年秋来疆探望第二故乡时,陆老赠送书与她。她回沪后专门写信来说:“你的书用朴实无华的言语把我们带回到进新疆的艰苦年代,书中记载了军垦战士艰苦创业、积极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用双手和汗水在万古荒漠上开出良田。记得我们十八岁进疆时,也住地窝子,砸冰烧水、建房、拾棉花、栽树挖渠、种菜养鸡,生活的磨练让我们变得成熟、踏实、干练起来。”
  一位广西靖西县人九十多岁的老乡王佐希读完此书后,写下感想:“通过这本书了解了一位老军垦六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诚诚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党的领导下,无数军垦战士置个人生死度外,团结战斗,开发建设边疆,把不毛之地建设为名扬世界的人间奇迹。您的书就是一盏指路明灯,我要寄给上大学的孙子,让他以您为榜样,向最艰苦的路上走去,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走去。”
  陆老笔下那段荒原草创、开基立业的屯垦岁月之所以令人感动感慨,在于军垦前辈那种饱满的热情,充实的战斗生活,富有的精神食粮,恰恰是当今社会稀缺的,本书的社会价值正在于此。重温军垦历史,弘扬兵团精神,匡扶人们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取向,将为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注入无穷的动力。

(作者单位:兵团军垦博物馆)
责任编辑:马作巴远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