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受农业部农垦局委托,本刊编辑部年前举办了“我为农垦改革建言献策”征文活动。征文内容包括如何定位新时期农垦的使命与作用;如何进一步推进农垦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构建符合国情的农垦管理体制及模式;如何完善国有农场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如何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建设要求的农业经营方式;如何剥离农垦办社会职能,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进一步加强农垦社会管理等。截稿时共收到应征作品40余篇,从本期开始,本刊在改革纵横栏目中陆续编发其中的优秀文章。同时,欢迎作者继续来稿,积极为农垦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安徽垦区发展模式及启示
文/王 萍
改革开放以来,农垦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农垦发展方向以及农垦面对复杂局势,在整个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确立,农垦的资源优势、规模效应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如何体现?一直是农垦人努力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之一。安徽农垦深刻认识到,垦区发展必须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奋进。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安徽农垦的产品主导优势,产业化规模经营优势,现代农业的示范优势,垦区发展的区域化优势已经凸显无疑。可以说,安徽农垦走出了一条适合农垦特点的发展新路子,其发展模式为其他垦区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带给我们十分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农垦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重在农业发展思路的突破。
首先,从培育主导产品入手,确立农垦在大农业中的种子产品优势,为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保障作用。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过去,安徽农垦在全省传统农业特别是粮食种植业中的销售份额只占1%左右。显然,种粮突出不了农垦的优势和地位。安徽农垦认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传统农业不作革命性的突破,就不可能安身立命和有大的发展。他们首先从产品结构调整入手,着力打造具有“皖垦”特色的良种基地,经过一系列的产品结构整合,“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全国种子生产经营许可权,小麦良种销售份额占全省总销售额的46%,主导产品的确立,为安徽农垦发展奠定了基础,皖垦种业进入全国种业50强,成为中国骨干种子企业。地处怀远县的龙亢农场3万亩耕地全部成为原种繁育基地,实现了全年两季种子的繁育。近年来,龙亢农场每年向社会提供2000多万公斤良种,成为皖垦种业重要的种子生产基地。据统计,仅龙亢农场即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种植小麦100万亩、水稻50万亩、黄豆40万亩,每年为区域经济增加效益4.21亿元。安徽农垦良种产业的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一定贡献。
其次,从农业结构调整入手,发展高效农业,增强农垦的辐射作用。安徽农垦认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仅仅有主导产品是不够的,必须对农业结构作大的调整。一是对垦区土地实施综合开发。“十一五”期间,安徽农垦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 10多个农场累计完成土地治理面积9.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4.6万亩,建成了寿西湖、龙亢农场弱筋小麦良繁基地和普济圩农场优质水稻良繁基地,良种率达100%,保护性耕作达50%。实施了沿江三场3个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和血吸虫病农业综合治理工程,沿淮农场扩大“旱改水”面积,增加水稻种植1.2万亩;沿江农场小麦播种面积扩大到20.36万亩;茶区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和茶园套种樟树等林木面积分别达8600亩和10680亩,新增耕地3410亩,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垦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二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垦区改造农场闸站等枢纽工程10余座,五年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2亿元,实现了垦区连续五年安全度汛。“十一五”末,垦区农机总动力达43.51万千瓦,比“十五”末增加了37.7%,农机更新率达70%,旱地和水田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95%和75%,农作物综合秸秆还田率达77.1%,配方施肥面积达90%以上,机插秧率达66.24%,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8.3%,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以上。三是加大高效农业开发力度。五年来,垦区发展高效农业6万亩,占职工身份田总面积的40%以上,平均亩效益达4500元。相关农场的大棚果蔬、景观苗木等形成了一定规模。四是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垦区积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畜牧养殖业,到“十一五”末,垦区新建3个奶牛、10个生猪和4个蛋鸡规模化养殖区。蛋鸡、肉牛、生猪等养殖逐步向标准化方向发展,经济效益日益显现。五年来,“百场、千户、万人培训行动”累计培训农民3万人次,进一步增强了农垦科技的辐射带动能力。
据调查,2010年,安徽农垦农业总产值为17.53 亿元,是2006年11.32亿元的1.55倍,年均递增11%;粮食总产量为34.07万吨,是2006年26.4 万吨的 1.29 倍,年均递增6%;干毛茶产量10894吨,比2006年增加208吨,增长1.9 %。
第三,提高生产水平,确立农垦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示范带动优势。“十一五”期间,垦区建设了5个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场和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6个垦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场、11个国家级和省级万亩高产示范片,万亩高产示范片麦、稻、棉、茶、梨亩产分别超过600、700、120、350和2500公斤,成为安徽区域农业发展的亮点。8个场被确定为农业部质量追溯创建实施单位,建成了“倮倮”和“金迈”大米、“敬亭绿雪”茶叶、“翡翠”酥梨和“皖垦”种子质量追溯体系。皖北科技创新中心培育的“皖科700”等小麦新品系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农垦竞争优势。一是公司化运作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 农垦先后组建了种业、棉业、食品业、茶业、房地产业和酒店业6个专业公司。 皖垦棉业与华茂集团、银山棉麻实行战略合作,形成了种植、轧花、纺织、油脂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二是第二产业初具规模。皖垦食品业形成了年加工小麦15万吨、挂面2.5万吨的生产能力;五年累计生产黄酒1.52万吨,是“十五”期间的3倍;食品产业园已具雏形。皖垦茶业出口精制茶生产规模位居全省前列。三是第三产业效果明显。农垦房地产业获得丰厚的收益,形成了垦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省农垦建筑总公司晋升为国家建筑总承包一级资质。酒店业通过输出管理,强化了品牌影响力,农垦黄山大厦酒店投资发展公司被认定为全省重点流通企业,“黄山大厦”在省内外酒店业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四是形成系列品牌效应。“十一五”期间,随着产业化规模经营水平的提高,垦区一批品牌应运而生。其中有11个产品被评为安徽名牌农产品。“敬亭绿雪”名优茶产量年均递增18.4%,“翡翠”酥梨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雁湖”面粉、“益益”奶粉被认定为安徽名牌产品,并进入大型超市;获得安徽省著名商标的“倮倮”和“金迈”大米以及“青草湖”黄酒,成为市场畅销产品。在世博会、东博会、中博会、徽商大会等各类展销会上,垦区的茶叶、水果、大米、面粉、黄酒、鸡蛋等品牌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赞誉。品牌优势的确立,为垦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调查,2010年安徽农垦工业总产值为20.6 亿元,是2006年9.6 亿元的2.15倍,年均递增23%;完成商品销售总额9亿元,住宿餐饮业营业额3.54亿元,服务业收入8546万元,分别是2006年1.5倍、3倍和1.37倍,年均分别递增10%、40%、7.4%。2011年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5亿元,同比增长11.2%,商品销售额增长13.4%;服务业收入增长36.3%。
启示之二: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农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农垦在区域发展和跨国经营中的示范带动优势,重在经营理念的突破。
首先,创新经营理念,开放办农垦,发挥农垦在垦地区域融合发展中的资源优势。安徽农垦认为,农垦自我封闭搞生产经营,难以走出传统农业的“怪圈”,也是制约农垦加速发展的“瓶颈”。 安徽农垦在研究分析垦区现状的基础上,大胆拓宽思路,从经营理念上寻找突破口。他们以城郊型农场为依托,发挥土地资源优势,采取资本运作的经营方式,主动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发,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皖南,农垦发挥城郊型农场土地资源优势,与宣城市政府联合开发敬亭山茶场山南地区;在淮南,农垦抓住合淮同城化及高铁、高速公路在建贯通等发展机遇,主动与淮南市政府对接,将淮南农场整体纳入淮南市城市发展规划,设立“淮南农场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合作成立“淮南垦区投资建设开发集团公司”,以淮南农场的土地资源为基础,打造现代农业、商贸物流等产业,建设新型的现代农场;在蚌埠,成立蚌埠龙亢农场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在铜陵,农垦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跨江发展的号召,发挥普济圩农场的区位优势,与铜陵市政府商洽成立铜陵江北普济圩现代农业开发园;在滁州,积极推进农垦与皖东地区共同发展现代农业和城市建设等项目;在宿州,推进与地方政府合作发展现代农业及种子产业。其他各城郊型农场也积极加强与所在县(市)政府联系,增强经济发展的相融性和互补性。正如安徽省农垦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田文俊所言:“解放思想、对外开放,将农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存共荣共享,农垦的优势和作用必将得到更大发挥。”
其次,提高经营水平,发挥农垦在垦地合作中的示范带动优势。农垦与郎溪县合办的十字工业园2010年升格为省级开发区;与寿县合办的寿西湖工业园,寿西湖农场面积占到90%,新一轮合作正在洽谈之中;铜陵江北普济圩现代农业开发园即将启动;祠山岗等一批工业园区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之中;敬亭山山南开发经济效益超过预期,茶场职工拆迁安置受益显著;淮南农场整体开发工作稳步推进,农场已被确立为淮南东部滨湖新城核心区,110万平方米滨湖新城起步区商住开发、棚户区改造及东部工业园区等项目陆续启动;龙亢产业集中区升级为“省级创业园”;蚌埠龙亢农场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与省农科院合作,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园、食品产业园、生态宜居城镇和皖北农贸物流中心,其中投资4500万元的农贸大市场一期工程已如期完成。农垦12个位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范围内的农场,以现有工业园区及项目为依托,积极争取政策,承接产业转移。农垦集团公司与国元控股集团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省国元农业保险公司,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第三,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农垦在农业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引领效应。安徽农垦在加强省内合作开发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2010年12月与津巴布韦政府签订了长期的大规模农业合作开发协议,在津巴布韦建设2个示范农场,把安徽农垦的发展延伸到国外,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2011年,皖津农业发展公司做到当年进入,当年组织生产,当年获取收益。试种的740公顷小麦,平均公顷产量4.5吨,高产地块突破7吨,比当地平均水平提高50%以上,起到了显著的试验示范效果,对解决津巴布韦劳动就业、缓和粮食危机、培养专业人才、引领农业发展等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安徽农垦中津合作项目的成功运作,赢得了津国上下和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好评,树立了农垦的良好国际形象。
启示之三: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垦区城镇化水平,构筑和谐垦区,实现小康目标,重在“以人为本”理念的突破。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把以职工群众“安居工程”为代表的民生工程放在首位,充分体现让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理念。安徽农垦认为,深化改革,曾经让职工承担了改革成本,牺牲了他们的局部利益,但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是让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一是着力改善职工居住条件。安徽农垦以把农场建设成周边农村生产生活资料的集散地和城市、乡村人们生活休闲的娱乐场所为目标,主动把垦区农场纳入当地城镇发展规划,通过移民建镇、集资建房、争取国家廉租房政策等方式,多方投入,推进农场场部小城镇建设。1999年至2007年,安徽农垦在沿江和沿淮10个农场实施移民建镇和移民建房工程,总投资5.2亿多元,建房总面积86.8万平方米,将11962户36010人从低洼易涝处迁出,不仅使职工摆脱水患威胁,住上新房,还享受到城市化生活。寿西湖农场新建移民楼60幢20万平方米,拥有1960户居民的移民新区配套设施齐全,成为寿县首屈一指的居民住宅小区。2011年45岁的十一分场职工程传贵,谈到自己分到的115平方米现代化住宅时感慨万千:“这是过去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啊!” 2009 ~ 2011年,21个农场总投资6亿多元的1.3万多套67.2万平方米的廉租住房项目全部开工;17个农场6200套危房项目陆续启动,垦区职工住宅质量明显改善。同时安徽农垦还采取职工出资、农场优惠、统一规划建设等办法,推进新农场“花园系列”职工住宅改造工程,将居住分散、条件较差的职工集中搬迁到住宅小区,改善职工住房条件,提高职工生活水平。敬亭山茶场新建的67幢职工住宅楼,其中80%由一线职工购得。农垦集团机关职工也喜迁新建小区和新办公楼,实现了多年来的夙愿。垦区农场职工住宅套房率从“十五”末的不足10%提升到“十一五”的50%以上,垦区城镇化率达60%以上,人均住房面积26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了3.3平方米。到2011年底,垦区职工住宅成套率达到80%左右,保障性住房解决程度在全国垦区排在前列。二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加大场区基础设施等民生工程的投入。“十一五”期间,投资1735万元,完成21个农场的22个卫生院改扩建项目;血防查灭钉螺面积达83.4万平方米;完成道路“村村通”优选通达路线358公里。同时,集资修建场区水泥道路,一改过去“泥水路”的状况。农场场区道路总里程达1188公里,其中硬化率达26.5%。开通了淮南、大圹圩等场到市区的公交线路,解决居民出行难的问题。不仅如此,安徽农垦还投资5600万元,对全系统24个农场农电网进行改造,提高用电质量,降低电价。实施了10个农场人畜饮水工程,使所有职工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机制,完善垦区社会保障体系,提升职工家庭幸福指数,充分体现为民办实事、解民忧的工作理念。一是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安徽农垦通过垦地合作,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对发展模式以及农业经营机制、财务机制、经营合作机制、土地管理机制、分配机制等进行创新,实现当期效益最大化,长期效益制度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十一五”期间,垦区6.3万职工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5.7万人参加了各类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20854户43205人次享受当地低保政策,五年累计补助金额4009万元。2006年以来,安徽农垦每年还争取税费改革资金3000多万元,农场职工年平均减轻负担1040元。2010年垦区企业合计享受“五缓、四降、三补贴”5366万元。三是补发参保前欠发部分场退休职工基本生活费。从安徽省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1996年底算起到2003年6月底,安徽农垦系统14个农场共欠发参保前退休职工基本生活费1.6亿元左右,这在安徽农垦经济欠发展情况下是一个天文数字,也是退休职工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十一五”期间,安徽农垦审时度势,在推动经济发展和争取省政府支持的同时,由省财政、集团公司和农场三方筹资5700万元,按照70%的标准基本解决了部分农场参保前欠发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问题。在此基础上,安徽农垦研究决定:从2012年起,用4年或更短的时间,采取省国资委、农垦集团和农场“三家抬”的办法,彻底解决剩下的30%部分,为彻底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划上圆满句号。
“十二五”期间,安徽农垦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创新、强垦富民为主线,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增强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农场职工居民普遍享受城市现代文明生活的目标。
为更全面、深刻总结安徽垦区发展经验,为其他垦区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建议国务院和农业部组成调查组,对安徽农垦发展模式进行调研,提出指导性意见。二是建议农业部农垦局在适当时机召开全国农垦现场会,借鉴或推广安徽农垦改革发展经验。三是建议安徽省委省政府重视安徽农垦发展情况,对垦区深化改革中特别是历史遗留的职工生产生活等问题给予必要的关心和扶持,以保证农垦进一步快速、健康和稳步发展,实现农垦经济新的腾飞。
(作者系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原主席)
责任编辑: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