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农垦人的别样人生

时间:2020-02-25作者:周欢 来源:《中国农垦》2019年第12期

做一个努力的人,干一些踏实的事,靠自己,用肩膀为家人撑起生活的脊梁;靠努力,用双手赚取财富,人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得到想要的生活,才能换来满意的人生。

老张家三代人,扎根大兴安岭诺敏河农场40余年,把青春和汗水献给了这片黑土地,在农场写下了别样的人生。

垦一代:用汗水和双手创造幸福

1977年,一群怀揣梦想的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成为诺敏河农场的第一批开发建设者。听闻诺敏河建场消息,在黑龙江富裕县种畜场生活的张凤学,为了实现幸福生活的梦想,决定带领妻儿来此闯荡。他觉得只要肯努力、肯吃苦,一定能给亲人一个温暖的家。

初到农场,筹建新场房的热闹景象深深地吸引着张凤学,他决定扎根在这里。从此,他成为诺敏河第五生产队的职工,从此,泛着油光的黑土地成了他奋斗的战场。在种畜场时,他专门负责给集体养牛、养马。来到诺敏河,面对生产任务,他虽然经验不足,但从未放弃,一切从零开始。在那个年代,耕田、播种、田间管理、秋收,清一色靠人工。有谁能想象到,他们就是一个坑一个坑刨着种粮食,就是一担水一担水挑着浇灌种子,就是从夏季到秋季一块地一块地锄草。

夏季,毒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黑土地上努力奋斗的人们,汗流浃背地忙碌,看着工头在前面做表率,而张凤学却被远远地甩在队伍的后面。大集体时,干活记工分,一个月满分是24元工资,如果干活总是落后,那只能是半工,一个月只有12元工资。他接到生产任务,初期无论怎么努力都追不上工头。第一个月只发了12元,第二个月依然如此,第三个月他告诉自己,一定一定要加油。12元虽不多,但在那时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是一大笔钱,能买很多东西。为了家人,他去请教工友干活的窍门,靠着还不熟练的技术,第三个月勉勉强强跟上工头。

后来,干得多了,他也就掌握了除草的诀窍,在不伤豆苗的情况下,蹲着走,双手管两垄,大大提高了除草的速度。速度上来了,他也变得自信了,坚信自己一定能让家人幸福。为了多挣一元钱,他无暇顾及流入眼中的汗水,只为了争夺第一,那样就会多一元钱的奖励。为了家人他不懈努力,为了生活他从不停下脚步,确定目标奋勇争先。

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张凤学让家人再也不用为生活温饱而犯愁了,也给孩子们成家了,完成了他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责任,给亲人一个幸福温暖家的梦想实现了。

如今,张凤学虽已离开了人世,但他却用自己的方式永远守候着这片热土,他不仅得到了村邻四舍的好评,还给子女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垦二代:农牧结合奔小康

张凤学的儿子张延河从父亲的手中接过振兴家园、努力奋斗的重担。1982年,张延河高中毕业后就和父亲共同管理承包土地,一干就干了一辈子。布满老茧的双手,都是在农忙时节一点一点地磨出来的,从春播、夏管、秋收再到秋整地就没有闲着的时候,进入冬天才能好好休息一冬。

婚后,他为了能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响应农场的号召发展农牧业。在经营承包土地的同时,养了150头羊来增加收入。这样,他又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的负担。忙完农事,紧接着就为这150头羊过冬的口粮而忙碌。每天天没亮他就早早地起床,赶着羊群去地里,让羊群美美地捡豆吃。然后又急急地走着回家,开着新买的小四轮拉着豆皮笼去地里捡豆皮,一干就是一天。回到家,他虽然一身的疲惫,满脸的灰尘,但笑得很开心。他说:“看,媳妇,咱家羊群过冬的口粮有了。” 媳妇看着他心疼极了。

诺敏河的冬天特别的冷,要想富,遭罪是难免的。晚上回到家,张延河喊道:“媳妇快给我准备个暖水袋,冻死我了。”媳妇说:“把羊卖了吧,看你冻成这样,咱不遭这罪了。”老张笑着说:“没事,看你和孩子幸福,我累点没啥。”

就这样,张延河在养羊的道路上一走就是6年。看着小羊羔在青青的草原上一点一点地长大,他倍感欣慰。这些年养羊没少赚钱,以前的茅草房换成了宽敞的大砖房,又买了轿车,一家人出门再也不犯难了;还买了大马力机车种田,省时又省力。一家人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后来,因儿子结婚急需用钱,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张延河忍痛将那100多头肥羊卖掉。羊卖掉了,可老张却病了,是心病。他每天待在家里,不知道干什么、说什么,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家人再也听不到他回家谈论羊群的大嗓门了。老张彻底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媳妇劝他说:“以后想养还能养,但就怕你没时间,等有孙子了,看你还有闲工夫惦念你那些羊不。” 老张听了,开心笑了。

垦三代:爱岗敬业担使命

时光荏苒。2012年,张延河的儿子张良退伍后回到诺敏河农场,在粮食科上班。在这泛着油光的黑土地上,开启了他奋斗的人生路。

农场粮食科是农场的示范队,是统营地里的牵头部门。种地是个操心的活,从翻、耙、趟,到播种、施肥、喷药,再到收割、晾晒,最后到存储、销售等,所有这些农事,张良都全程参与抢着干。

如今的农场进入新时代,无人机施肥、喷药,省时又省力,成为农场土地管理的新武器,也成为张良研究的对象。农忙时,为赶秋收,昼夜机不停、人不休,连轴转是常有的情况。当过兵的张良从不叫苦,从不喊累,保持着军人的坚强和刚毅。

有时,张良吃着饭,看天气不好,没吃完放下筷子就往外面跑,急急地说:“要下雨了,我得去单位一趟,粮食科麦子还晾晒着呢,不盖上晒布麦子就得泡汤了。”

“不差这一会儿,吃完再去也赶趟。”妻子话音未落,张良早骑着车走了。

每年秋收时节,作为检斤员的张良有时连饭都不回家吃,简单在单位解决了。秋收过后承包户来交粮,也是他最忙的时候。亲叔叔交粮差了20斤,有人说20斤不算差,秤有时候会存在误差,可是他却坚定地说:“不行!”并告诉叔叔:“老叔,你回家去取吧,你要是不去,我回家取来帮你补上。”

就这样,张良在检斤的岗位上一干就是6年。这6年的工作是他人生最宝贵的体验,为他以后的成长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张良光荣地入了党。他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守初心,担使命,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代农垦人用自己的独有方式,表达着对脚下这片黑土地的依恋。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磨砺出三代农垦人的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品质。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努力奋斗书写了别样的人生。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农垦集团公司诺敏河农场)

责任编辑:成德波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