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让“渠星”大米畅销长三角

时间:2019-05-21作者:陆建平 陆军 来源:《中国农垦》2019年第2期

本世纪初,一个名不见经传、濒临倒闭的大米加工企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一跃成为江苏省农垦米业集团年产值第一、职工收入第一、品牌溢价能力第一的子公司,大米畅销长三角地区,覆盖华东多个地市的知名企业。

一个无市场、无客户、无名气的产品,借势发展,一跃成为上海市场的宠儿,成功打进上海世博会,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江苏名牌产品。

创造这一大米行业美谈的,就是盐城市优秀企业家、江苏农垦米业集团淮海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姜国平。

“好大米是种出来的”

淮海农场在1994年注册“渠星”商标为农产品大米品牌,因“色、香、糯”的独特优点,一度成为市场上受追捧的品牌。然而,2001年开启的农场土地承包改制,顿时让米业公司失去了收购稻谷的决定权,沦落到与周边射阳、兴化甚至海门等地来的数百个小商小贩“上刺刀拼价格”的地步。更没有想到的是,部分承包户盲目追求产量而不顾大米质量,这让刚刚走马上任的姜国平腹背受敌。

“优质大米必须保证原粮供应,需要在农场建立自己的粮食种植基地!”具有长远眼光的姜国平面对厂里的职工铿锵有力地说。

“同样种的是水稻,订单种植优质稻的农户收割伊始我们就会高价上门去拿,而种植其他杂粳品种不但难以销售,价格还比优质稻每公斤要少0.2元左右。再说,我们推广种植的水稻既高产又稳产,你们算算账,看看水稻种啥品种划算啊!”这是姜国平当年与农场职工交谈时经常算的一笔细账。

姜国平就是这样,一方面以高价订单种植武育粳3号等优良品种,建立优质粮快速收购绿色通道,保证公司优质品牌粮的供应;另一方面运用地理和规模化生产优势,与粮贩竞争,把运输费、规模化效应转化成自己的价格优势,同时还打出淮海人的情怀牌,有效地保证了公司所需原粮的自给。

“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对稻米原粮的质量把控和稻米可追溯生产,姜国平全部委托农场农业技术中心全权负责,“我们全力负责好粮食自收购、加工及物流方面的质量安全。”淮海有限公司从2008年春全面建立了大米生产全程质量追溯体系,为大米建立起生长档案,对大米生产实行全程跟踪的“户籍管理”制度。

“我种植的400多亩水稻,成熟后就全部通过米厂的车辆拖到厂里烘干收购,让我省去了没有晒场的烦恼,也免除了销售过程中的不少麻烦。”2003年就外出到农村种田的农场种粮大户邵扣根,至今还津津乐道,“背靠龙头企业,让我们到农村种地没了后顾之忧。”

到2008年秋季,已经实现了设备更新换代的淮海米业,在农场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区域内除稻谷种子粮外的全部订单收购。随着渠星品牌在市场上打响,公司稻米加工规模的扩张,姜国平紧紧抓住苏垦10多个粮食种植基地整合的优势,在苏垦米业的支持下,把稻米的收购订单延伸到周边临海、新洋、滨淮、白马湖、宝应湖等10多个农场的粮食种植基地,优质原粮供给渠道的拓展和登场稻谷的及时快速收购,也让种田单位的农民腾出手来加紧稻谷收割,为秋播赢得了先机,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闯市场,就要先闯大上海大都市”

“闯市场,就要先闯大上海大都市。”名不见经传的姜国平刚接手米厂之时,就把战略发展的眼光瞄准了上海这个大都市。

2002年春,姜国平带领公司一班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大上海进行先期调研。他们来到上海的大米销售超市,买来市场上热销的大米现场蒸煮,在对比中更增添了进军上海的信心。

2003年3月7日,姜国平最终与上海致真大米销售公司签署了协议。可是,为了打进这个市场,其中苦涩的经历至今都难忘。

一次,姜国平得知原上海粮食系统国字号干部蔡经理下海创办上海致真食品有限公司,想借用老客户情分进行业务往来,结果被对方回绝。但姜国平没有放弃,多次同蔡经理进行业务沟通,对方终于被感动,但对方要求先行考察。可当蔡经理一行看到破旧的厂房、陈旧的设备,又婉言拒绝了合作。

但姜国平抓住这一次难得的机遇,耐心向客户解释:“我们虽然设备是旧了点,但我们的大米口感好、品质优,农场规模化的生产和8万亩绿色原粮基地保障,我们可以先尝试性合作……”那段时间,姜国平不断往返上海,当面游说,真情终于感动了蔡经理。蔡经理在超市中为“渠星”大米新辟了一个摊位,“渠星”大米“软、甜、绵”的口感,加上“工匠管理”的绿色安全,一下子征服了当地消费者。

面对市场逐渐旺盛的需求,“小作坊”显然力不从心。2004年,经股份制改造更名为江苏农垦米业集团淮海有限公司后,姜国平运用江苏农垦200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1700多万元资金,新上技改、扩建项目,购置安装国际上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大米精加工设备日本佐竹生产线一条,购置台湾三久低温烘干设备一套,同时建设厂房、仓库、烘干房等土建工程,形成了新增2万吨优质大米的加工能力。从稻谷进厂到加工成大米出门,全程经过30多道质量关,“小作坊”实现到“大新靓”的华丽转身。2006年公司取得了IS09001、IS014001、IS022000等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打入上海超市后,姜国平并没有止步。2007年,他成功把“渠星”大米作为试销产品进驻苏浙沪地区知名的快餐品牌“老娘舅”。第二年,“渠星”大米在“老娘舅”获得了“年度卓越合作供应商”的称号。通过十余年的合作,“老娘舅”董事长杨国民做出了浙商看来“不理智”的决定:“老娘舅”所需大米由淮海有限公司独家供应。2015年,双方共同打造的“香稻好米饭”一经推出便轰动了整个快餐业。

随着渠星品牌的声誉鹊起,“渠星”大米一下子成为上海市场的宠儿,产品送进上海欧尚、大润发、文峰千家惠等大型超市。成功后的姜国平说:“不是销路越多越挣钱,而是质量越好越挣钱。”

“做农产品深加工,必须要做出特色”

“渠星”大米品牌已经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对于姜国平来说,要想企业长盛不衰,离不开创新。他始终坚信:“做农产品深加工,必须要做出特色,始终围绕着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这样企业才能走得远。”

“礼品大米市场‘渠星’大米怎能缺席?”2008年1月,姜国平为“渠星”量身打造的60多吨“富硒锌营养米”,当年加工推出仅3天的时间,就被闻讯赶来的客户订购一空。为了提升礼品米的档次,姜国平又通过与苏州硒谷有限公司合作,进一步提升富硒米的规模和质量。2012年,公司开发的富硒米还荣获江苏省粮食工作十佳创新创优奖,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绝佳礼品。

一种新产品的成功问世,必定会带动更多产品的产生。姜国平很快又推出了原生态“蟹池稻”大米和符合上海人称谓习惯的“侬开心”优质米等系列产品。此外,还衍生出了“渠星”大米的子品牌,有“淮海”大米、网购较喜爱的“伴手米”“糯米”等。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和“线上线下”商业运行模式的成功运行,让许多没有“渠星”大米供应的城市也可以品尝到来自淮海农场原生态的绿色大米。

就连大米加工的副产品经过创新也能变成“香饽饽”。2016年,姜国平牵头成立了技改小组,负责对大米生产线米糠、米粉、抛光粉集成分离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米糠含油率,提高米粉、抛光粉商品性。仅此项改造,每年粮食加工周期就能溢价100万元。

光有产品的创新远远不够。大米加工一头连接了消费者,另一头还连接了农户。粮食的收储烘干也是大米加工厂绕不开的门槛。

“感谢姜总的鼎力支持,使我们几百万斤稻谷有惊无险。”2015年秋,时任农场七分场场长的鲁邦良紧紧握住姜国平的手感谢着。原来秋收时节,一场暴雨夹杂着硕大的冰雹把七分场场头覆盖完好的稻谷砸了个稀巴烂,几百万斤稻谷在连绵不停的雨水中裸露着。晒,没有太阳;烘,容量有限;等,容易变质,这可如何是好?着急关头,姜国平伸出援手。他创新思维和管理办法,在自身仅有300多吨烘干线的基础上,开展租借烘干线稻谷项目,创造性地把农村种粮大户和私营企业主也吸纳进公司的粮食“烘干圈”,使公司日烘干能力达到创纪录的1000多吨。 

每年粮食收购季,收、种矛盾凸显,收得上来才能按时种下去,特别是到了阴雨时节,这种矛盾尤为突出。为此,姜国平还通过在储粮仓中埋设管道,采取合理高水分原粮拔风的方式暂储,同时对高水分的稻谷烘干至合理水分再行暂储,以提高烘干机的周转率。这样,既有效解除了特殊时期粮食面临的安全风险,又为三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时间缩短的背后就是粮食人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回顾这一段创业经历,姜国平始终不忘自己农垦人的本色,艰苦奋斗,实干苦干。只要看着自己精心呵护的“渠星”品牌日渐光芒四射,他就心满意足了。

在姜国平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明信片,这是上海81岁高龄的陈鲁生老先生寄来的,字字句句饱含了客户对“渠星”的赞扬和企盼,激励着姜国平把“渠星”品牌做得更好、更强!


(作者单位:江苏苏垦米业集团淮海有限公司江苏农垦淮海农场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成德波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