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城郊型经济具有诸多优势
2012年的湛江农垦工作会议提出:“利用农垦的集团优势和土地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都市经营性物业,将湖光农场建设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和垦地合作的示范农场。”这为湖光农场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湖光农场地处湛江市近郊,具备走城郊型经济发展道路的诸多优势,打造城郊型经济强场,成为湖光农场的必然选择。
1.政策优势:宝钢湛江基地、中科炼化一体化、晨鸣纸业等3个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湛江市成为广东产业转移和升级的重点 区域。湛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西城新区”的发展规划,明确了大力发展郊区经济的战略部署。省农垦总局、湛江农垦局又明确提出了将湖光农场作为发展经济的新增长极的战略构想。湖光农场由此迎来了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
2.区位和交通优势:农场距湛江市中心仅13公里,毗邻麻章区物流中心、湖光岩风景区、广东海洋大学、湛江职教基地等,区位 优势十分明显。湛江火车西站设在场内,粤海铁路、湛徐高速和湛海二级公路在农场境内通过,疏港大道和海湾大桥西连接线穿境而过,粤海铁路和东海岛铁路相连。有四条公路直通湛江市区,与湛江民航机场、湛江港、粤海铁路构成纵横交错的海、陆、空交通网 络。
3.土地优势:农场土地资源丰富,用地总面积达68.81平方公里,占湛江市区面积的4.72%。土地平坦连片,地形以玄武岩台地为主,土地承载力高,地面平均坡度小于4%,非常适合开发。湖光农场为国有农场,管理体制上具有明显的组织优势,在土地规划利 用、规模经营、基础设施建设、群众利益等方面较易协调。
4.产业优势:农场土地广阔,以种植甘蔗和花卉为主,水果蔬菜和养殖业为市区提供了“菜篮子”保障,是城市延伸发展和产业 升级重要的后勤产业基地和后花园。
5.人文优势: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生前曾到湖光农场19次,对农场的发展给予很大支持。广东海洋大学、农工商中专学校与正在规划建设的湛江市万亩职业教育基地相连,为形成新社区新商业提供了可能。国家地质公园湖光岩、森林公园、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南国花卉科技园、南亚植物研究所、金鹿园、广济桥、笔架岭、志满水库等景点在农场境内。农场正在筹划建设湛江农垦博物馆、湖光农场历史陈列馆和将军广场,农垦特色更加突显。
二、发展城郊型经济的战略定位
发展城郊型经济需要新的战略思维。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湖光发展城郊型经济必须立足于农场实际和城郊的具体情况,在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品质定位和工作定位上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1.在功能定位上:从服务城市到融入城市
湖光发展城郊型经济,不仅要在基础设施上与城市接轨,在区域功能上与城市匹配,而且在规划布局上要适应城市发展趋势,要把农场的发展规划纳入湛江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尤其是要把高阳分场、疏港大道、海湾大桥西连线公路两边作为发展的战略预备区,结合湛江市西扩来规划、建设和发展,实现与市区的一体共融。湖光农场地处大西南通道的显要位置,要以“融入环北部湾经济圈”和“服务粤西中心城市”作为发展目标的定位 ,依托湛江,服务湛江,依市兴场,城场一体,共同发展。 要充分发挥湖光农场甘蔗、花卉、果蔬、家禽家畜和淡水养殖等农产品和服务东海岛的优势,不断开拓新市场,打造湛江市乃至全国无公害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打好“湖光牌 ”,唱好“名牌戏”,做到信息、资源、人才共享,实现与湛江市的共同发展。
2.在产业定位上:从垂直分工到水平分工
湖光农场要保证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份额的提升,不仅意味着要策应湛江市整体产业规划,实现与市区各产业、行业以及企业间的合理分工与专业化协作, 而且更要集中力量,在某几个产业上形成自己的优势,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构建具有城郊个性的、充满活力的优势产业。要注重科技进步,使产业、产品升级,突出名、优、稀、特、精,避开与市区强势产业的竞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农场的比较优势,形成与市区产业互补,加快湖光农场万亩连片现代农业示范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南国花卉科技园等特色产业区建设,发展绿色蔬菜、休闲农庄、观光农业等项目,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经营性物业,参与市区产业分工,实现农场“融入市区,错位发展”。
3.在品质定位上:从资源集聚到优势集聚
湖光农场发展城郊型经济,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现有的优势,如:城郊交通便利,商品流通快捷;地域广阔,发展空间巨大;环境优美,便于发展旅游产业。另一方面,必须最大程度地利用城郊土地、人才、资金等资源的特点, 最大限度地依托和通过城市引入资本、技术、装备、信息等资源,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优势集聚,形成城郊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经济结构,打造城郊型经济开放、包容、创新的时代品质。
4.在工作定位上:从开发优先到效益优先
农场发展城郊型经济,不仅需要实现自身资源的合理开发,更需要确立经营资源的理念,要根据效率最优化、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通过自身资源与城市资源的优化组合与运营,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闲置资金向投资资本转变。要坚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建设与环保并重,以低碳发展为原则,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将生态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深入开展绿化清洁工程,抓好景观绿道建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实现城郊型经济强场打下可持续利用的物质基础,确保湖光农场在垦区率先发展。
三、发展城郊型经济的主要途径
作为城郊农场,湖光必须牢牢把握区位优势和场情基础,把打造城郊型经济强场作为实现湖光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转型升级为主题,以建设四个园区、加快“五化”进程为主轴, 坚定不移地走城郊型经济发展道路。
(一)建设四个园区
1.柳秀生态农业观光区
观光区以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集种苗培育、农业生产、科研实践、旅游观光为一体,由健康种苗培育基地、高产高糖甘蔗基地、高档花卉水果基地、绿色蔬菜基地、高品质养殖基地及休闲旅游基地组成。一是借助湛江农垦科研所,建设健康种苗培育基地,带动农业持续发展。二是结合园地整改项目,在五队及里场队附近建设高产高糖甘蔗基地,利用猪的排泄物灌溉甘蔗,安装地表滴灌设备和防虫设备,引进甘蔗新品种,大力发展高产高糖甘蔗基地。三是充分发挥湛江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借鉴台湾金都农业公司的管理技术和经验,重点开发名贵花卉和优质水果,打造高档花卉水果基地。四是与新科食品公司合作,建设冷藏库和交易平台,利用八队周边的土地种植蔬菜,打造绿色蔬菜基地,纳入湛江市“菜篮子”工程。五是借助香港利苑集团高品质养殖基地优势,带动职工走种养结合的路子。六是全力打造休闲旅游基地,把南国花卉科技园、绿色蔬菜基地、渔乐农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湖光茶厂、广济桥和科研所等资源整合起来,作为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走环保、绿色、健康的生态旅游之路。同时,建设将军广场和湛江农垦博物馆,定位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另外,着力建设景观绿道,把六个基地串连起来,打造回归自然的度假胜地。
2.高阳花卉科技园区和高新区
借助湛江南国花卉科技园和花卉市场的带动作用,科学调整作物布局,根据职工岗位自营经济实际和市场需求,在确保完成主业——甘蔗生产任务前提下,引导职工适度种植名、优、特、珍花卉,形成专业化的花卉种植基地,促进职工增收。另外,为了与麻章工业园区衔接,可在高阳分场适当规划建设高新区,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业和钢铁、石化项目配套产业。以十队土地开发利用为主,处理好大和工业园遗留问题,盘活土地资源。同时,在高阳队的高速公路出入口处,可规划建设商业、广告平台、汽车美容、加油站等服务性项目。
3.新坡职业教育园区和商贸区
湛江职教基地毗邻农工商中专学校、广东海洋大学,以发展教育、科研为主,可提供多种培训活动,为农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人才。在粤海铁路以南及海湾大桥西连线沿线,以职教基地预留地的一部分作为职教园区的配套设施用地,围绕职教基地发展商贸物业。在职教园周边的规划用地范围内,由农场建设“职教基地商业一条街”,开发以购物超市、宾馆业、饮食、文化用品、书店、网吧、娱乐等服务业,形成农场风险小、收益好的物业资产,采取租赁形式进行经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照顾农场职工及家属就业。湛江市西连线与雷州大道相贯通,将带动农场西南部土地的开发利用,对沿线的四队、新坡队的土地要作为商业、房地产建设用地进行规划。
4.火车西站物流园区
以湛江火车西站为中心,建设一座占地700亩,具有运输组织功能、中转和装卸储运功能、中介代理功能、物流信息交换和辅助服务功能的科技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大规模“粤广物流园区”,并将农场一队疏港大道东已置换的建设用地和一队队部营区的建设土地规划作为物流配套用地,通过项目投入使用,可解决部分职工就业和吸收部分专业对口的职工子女入园工作。
(二)加快“五化”进程
1.农场发展城市化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市用地扩展,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城郊的扩散过程,表现为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湖光要牢固树立“经营城郊”理念,主动接受湛江辐射,主动融入城市,整体发展,梯次推进。在抓好场部中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湖光新城建设,初步设想如下:
在柳秀水库周边或职教基地旁规划2000亩地建设湖光新城,项目定位为旅游地产业,按照“特色鲜明,配套齐全,文化积淀,生态优良,人与自然和谐”的总要求,充分利用区位、交通、教育等优势,规划建设一个集商业、美食娱乐、旅游配套、房地产于一体的大型商住新城区。具体包括商业大厦1栋(含购物广场、写字楼、公寓楼等),五星级酒店1间,综合市场、美食娱乐广场、休闲运动城各1个,商品房(含别墅群)1批。农场以土地入股,投资者带资建设,全面建好后按二八比例进行分成,即湖光农场拥有所有项目总建筑面积的20%,投资者拥有所有项目总建筑面积的80%。该项目一旦建成并投入运营,预计湖光农场在商品房销售方面可一次性分得26.8亿元,在商业出租和物业管理方面以后每年可收入7600万元。
2.城郊农业特色化
湖光农场农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城市背景,瞄准城市需求,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种要素,在都市化农业和产业化生产两方面做文章。
(1)发展多功能性农业。 在兼顾职工利益、农业效益的同时,注重发挥城郊农业生态、文化、社会多方面功能,满足和引导多层次、多元化的城市消费。为适应城市居民享受闲暇、贴近自然,接触农场、了解农工生活,享受乡土情趣的精神向往和需求,结合农场“亮点工程”建设,大力打造旅游休闲基地,同时引进战略伙伴建设一个创意农业生态示范园,发展以自然资源、农业技术为基础,融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把湖光农场建设成为南国城市的后花园;满足城市居民体验农业活动愿望,为他们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创造条件,大力发展体验型农业。通过不断探索都市农业的新型模式,打造城郊农业新的竞争优势。
(2)推进产业化经营。 一是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大力推进高产高糖甘蔗基地、高档花卉水果基地、绿色蔬菜基地、高品质养殖基地主体工程建设,培壮甘蔗、花卉、蔬菜和养殖四大主导产业,把湖光农场建设成现代农业示范区。二是推进农业无公害生产。充分引进和利用先进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检验检测体系,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把产业化经营的突破点放在探索做大做强产业化基地的路子上,用 3年时间将全场的基本农田全部实现基地化。三是培育龙头企业。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加强与广丰糖厂、南国花卉科技园等单位的协作,与新科食品公司合作新上一个服务型、流通型、销售型的南菜交易市场,实现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全方位、多层次拉动职工增收,把湖光农场建成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3.服务体系现代化
把服务业作为农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进行大力培植和扩展,形成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满足城市对城郊的服务需求。
(1)推进信息服务现代化。依托湛江市的信息资源,搭建城郊信息化平台。推行电子政务,建立以场部为中心,覆盖全场29个生产队的局域网,开通“湖光农场信息网”,推行电子商务,实施企业上网工程,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化管理、网络化经营、自动化办公。
(2)推进商贸物流现代化。以即将建设的粤广物流中心、南菜交易市场为重点,吸纳全市生产要素,辐射带动周边经济,扩大有形市场,利用无形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大力发展和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贸等现代流通营销方式,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开放城乡市场。
(3)推进公共服务现代化 。优先发展科教文卫等社会公共事业,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硬件建设水平,目前重点是抓好体艺馆和博物馆建设、示范性学校建设、医院门诊大楼扩建和幼儿园改建工程。
4.投资主体多元化
随着农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会吸引众多的投资者进驻农场,进一步促进城市化进程。发展城郊型经济投资所需资金巨大、投资周期长,必须强化民营经济在农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引进民营经济,引导民营企业开发起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产品;着力推进民营企业发展上速度、上规模、上水平,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政策上放宽放活。
5.社会管理网格化
通过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更好地促进农场经济发展。要树立“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理念,让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精细管理,让每一户人家都有人贴心服务。所谓网格化管理,就是将一个管辖的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安排专人在网格范围内对社区实施24小时动态的全方位管理。小到社区环境卫生、职工矛盾化解,大到社区党建、社会治安等,都可以做到网格内就地办理。一旦有突发情况发生,负责网格管理的人会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处理。
农场可根据自身具体实际和职工生活习惯等特点,在基层以分场(区)或生产队为管理单元,在场部以小区或楼宇为管理单元,以家庭(户)为基本单位,划定合理的管理网格,并对应网格设置相应的党支部或党小组。网格建到哪里,服务人员就跟到哪里。对应每一网格,场领导和机关科室挂钩各个管理单元,整合基层管理人员、党员干部、岗位能手、承包大户、离退休老同志和青年志愿者等资源,组建以基层党员干部为主体,社会优秀骨干为补充的管理服务团队。同时实现网格内 “人、地、事、物、组织”等全要素信息的常态化管理与服务,开通湖光农场信息网,设立公共电子邮箱,运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信息化手段,促进社会管理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转变,职工服务由“分散服务”向“一站式服务”转变。
(作者系广东省湖光农场场长)
责任编辑:蔡基松